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永明体"诗人沈约、谢和王融五言应制诗中,有合律联的诗歌总数占其五言诗总数的半数以上,尽管其合律联数与总联数相较比例较小,但他们为五言诗的律化开了一个好头.梁时庾肩吾合律联诗歌数量及合律联总数两项都大大超过"永明体"诗人.初唐从上官仪、杜审言到"沈宋",所有的五言应制诗都有合平仄律的联,合律联的比例也在逐渐递升,而有"失粘""失对"现象的不合律诗数在不断下降,这表明诗歌律化程度的加强.从"永明体"诗人到"沈宋",五言四韵诗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应制诗中四韵诗的比例要高于普通五言诗中四韵句式的比例,这表明应制诗在四韵句式凝定为五律正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先秦及秦汉之世和诗之风并不盛行,最早的应制诗产生于邺下文人的君臣唱和,和诗遂多。在南朝和初唐两个应制诗创作的繁盛期,应制和诗的数量更是远迈前朝,从中可见应制诗与和诗间的紧密关系。和诗由“和意”到“和韵”的转变过程中,前人将“元白”列为关捩人物,但在南朝诗人的应制和诗中,诗人已经开始进行步韵、依韵、分韵及用剧韵的韵律实践,在“和意”的同时也“和韵”,并且在唐人应制诗创作中得到继承。  相似文献   

3.
4.
作为南朝高门士族的吴兴沈氏,大抵从萧梁后期开始,在总体上呈现出盛极而衰的趋向,并最终沦落于陈朝亡国之后.此后直至中唐,沈氏族人或以将途自奋,或由科举入仕,却皆未能重振家声.中唐以降,诸多沈氏族人在进士及第之后,纷纷迁居异乡而别立门户,成为官方认可的衣冠户,吴兴沈氏的家族组织也因此日益涣散.  相似文献   

5.
从时代、诗人、诗风等视角对魏晋“田园诗”和盛唐“边塞诗”进行了比较,认为田园诗是魏晋“乱离之世”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儒士无奈的悄声低吟,边塞诗是唐代“开元盛世”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战士”高亢的战歌;前者是苟身全性的消极逃遁而后者是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是盛唐精神的典型体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相似文献   

6.
唐末五代的晋梁之争,在政治策略上,双方开始都打出尊王的旗号,极力利用唐室余威,扩大各自的政治影响,为自身的发展制造声势。前期朱全忠以勤王之名招降平叛、扩张地盘, 特别是在解救昭宗于凤翔之后,曾经达到自己政治声望的顶点。但在朱全忠挟持昭宗迁都洛阳, 并弑君篡代之后,他不仅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伐叛的政治优势,而且自毁形象,失去人心,为其政敌提供了匡复唐室、分庭抗礼的口实,把宝贵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晋方反而以正统自居,以复兴唐室为号召,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政治支持。随后晋梁双方军事形势的演变皆与政治策略的博弈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赠、和、答、送类诗歌表现出来的却是浓浓的"致意性".这"致意性"由这类诗题表现的创作主体与特定接受对象的目的关系和诗歌的具体内容而构成.它作用于接受对象的行为,即通过向特定接受对象表示某种意愿而作用于特殊的接受对象,如让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使特定接受对象认识到应该怎样,不能怎样,或使特定接受对象产生某种情态.因而,这类诗歌的创作,原本不是为着"文学",而是为着沟通人际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理念"色彩,"致意性"实为它实用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诗文宋代以后散佚严重,清编<全唐诗>、<全唐文>,所录亦非完备.近年来,学者们做了大量太宗诗文辑佚的工作,但由于佚文来源芜杂,辑佚标准不一,致使考证结论颇有可推敲处.我们通过对前辈学者所辑轶诗文以及清人所辑太宗诗文的考察,辨明误录为太宗的诗文20余篇,重出文10篇,残文4篇,以期还太宗诗文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英国18世纪桂冠诗人华滋华斯的《失去的爱》与我国唐代诗人崔护的《唐诗记事》、陆游的七言绝句《城南小陌又逢春》和朱淑贞的《生查子.元夜》的对比研究,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共同的构思规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唐诗中四个词语的含义,运用比较互证、方言证古、分析词的内部结构等方法,抉发"乍""忽""方"三个词语尚未被阐明的意义,并考察这种意义产生的时代。最后一个词语"犹言"对时贤的成说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6,(2):17-21
在唐代人看来,诸葛亮为政以德,其公平无私、忠于职守的胸怀,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的做法,依法治军、依法作战的战术等等,都值得学习和效法;诸葛亮为刘备筹谋三分,建立蜀汉,又忠心耿耿,其功勋远在管、乐之上,那些指责其过错的言论是错误的。唐代所编纂的前代史书中,记述了诸葛亮的轶闻遗事,还将执掌巴蜀的官员韦皋与严武都看作是诸葛亮转世,秉承其余福。唐代很多的士人与诗人在其论著、诗歌中,都讲到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在唐末五代的晋梁争霸中,双方的军事战略战术运用,领袖人物军事素质与指挥才能的优劣,高层将领之间的团结配合与协同作战,以及选将用人的得失等,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论咏物诗在齐梁间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夫之云:“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本文在此基础上再作较为具体的判断,从作家作品之数量,诗歌题材之广度,艺术技巧及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齐梁咏物诗的创作加以对此,认为咏物诗兴于齐,盛于梁,咏物诗全面兴盛的时间当在梁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