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是由小国集团-"东盟"发起推动并主导,在"东盟"的发展进程中,其区域合作方式成为一种独特的区域合作的方式-"亚洲方式".东盟主导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原因在于:中日之间的矛盾;东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态度;日本"雁型发展模式"的失败.东亚这种小国集团主导的区域合作存在着两个结构性缺陷:难以调动大国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难以建构有效的区域安全机制.从现实来看,大国在区域合作进程中的"缺位"与"不合"是导致东亚区域合作踯躅不前的重要原因.美国、中国与日本是东亚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大国,推进三个大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是未来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关慧 《延边大学学报》2014,47(6):96-102
东北亚区域合作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美国主导的TPP为遏制中国致力于打造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范本,东盟中心地位不稳,APEC面临"意大利面条碗"效应,东盟RCEP区域经济主导权被削弱,SCO重视安全问题,忽视经济合作潜力。面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中国应积极参与中国—东盟RCEP,以获得先期话语权和主动权,努力与TPP协议接轨;应加快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尽快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在大力支持东盟发展的同时,东北亚区域合作可率先采取渐进梯度路径获得快速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应重点关注经济合作领域,充分发挥经济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东亚区域合作在经济、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取得较快发展,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奥巴马政府执政后,认识到加强与东亚地区的联系对于恢复和发展美国国内经济,维护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平衡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影响,防止美国被边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推动TPP谈判,加强双边同盟关系的政策以达到参与、重塑、主导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目的。奥巴马政府对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的调整削弱了区域合作的向心力,增加合作机制的复杂性,激化了地区矛盾,将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东亚国家在次区域、区域和大区域层面创建了东盟、10-4-1和10+3、APEC等合作模式,并采取多样性、灵活性、渐进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合作方式,最终使得区域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中国—东盟自然灾害领域区域合作的兴起以及灾害防治国际合作法律机制的广泛建立为中国—东盟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东盟建立了软法性的灾害管理合作法律机制。这一机制存在义务责任不明确、没有争端解决机制以及没有法律拘束力的缺陷,这些缺陷不利于实现中国—东盟灾害防治的真正合作。为此,中国—东盟可以通过两条道路实现灾害管理合作的硬法之治。第一条道路是制定《中国—东盟灾害防治合作条约》,另一道路是借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模式,中国加入《东盟灾害管理应急协定》。  相似文献   

6.
区域合作是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乃至政治格局变化的一种重大的推动力量。以欧盟为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努力,它早已超越经济合作的单一功能,成为推动欧洲政治稳定与和平发展的核心机制。反观东亚,从二战结束时的极度落后到1990年代“东亚奇迹”的形成再到当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可以说东亚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的增长奇迹,不过,为这一成就作出基础性贡献的主要是自发的市场力量,而非自为的区域主义。尽管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的区域合作也逐渐加强,特别是诞生了世界上最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但总体看,区域合作一直未能超越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功能主义,而使其成为推动地区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反,区域合作甚至被一些国家拿来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和工具,从而严重损伤其推进区域和平的应有之义。那么,东亚区域合作目前的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影响东亚区域合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有哪些?各国应该如何努力突破现有阻力,推动区域合作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本期策划刊发的三篇文章,将从不同侧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有更多学者参与到这一重大问题的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7.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的外交政策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推进东亚合作进程中东盟扮演着主导者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努力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水平;谋求以区域合作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保护区内各成员国的利益不受损害;积极重塑外交新形象,努力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尽快摆脱对美国在政治经济上的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8.
东亚合作进程是在地区权力结构变动背景下起步的。地区大国的利益分歧、权力争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本文从软实力的政策来源、制度来源与规范来源三个层面探讨了东亚合作进程中的软实力因素。事实表明,软实力因素是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主要力量。中国通过继续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加强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以及在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下建立与美国的制度性联系等软实力外交,缓解中国崛起的压力,推动东亚合作进程及东亚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在参与区域贸易安排方面对外建设的第一个自贸区,走出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近十年来,伴随着自贸区建设,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促进了双方之间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实施,是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模式的新探索。这种以沿边开发开放为内容的先导区建设需要图们江区域相关国家的积极回应和良性互动,需要构建以权威、高效的运行机制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平台。笔者对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东盟区域合作的经验。考量长吉图先导区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试图以东盟区域国际合作为借鉴,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中国际合作的制度建设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粮食市场不完善情况下,利用区域合作机制保障粮食安全是在既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下提高粮食安全政策成本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借鉴Narayan Khadka和朱晶、钟甫宁的分析框架,分析利用区域合作机制保障中国和东盟区域粮食安全所需要的粮食储备规模,并通过模拟分析比较了它与完全市场分割情况下粮食储备规模上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政策确定的保障程度为100%抹平年度间的粮食产量变异,在中国和东盟各国完全区域分割情况下,所需要的最大储备规模是在中国和东盟区域市场整合条件下的2.16倍。可见,利用在中国和东盟区域合作框架下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政策效率明显提高。另外,在包含日本、韩国的10+3区域合作模式下,区域粮食储备规模比10+1合作模式下上升幅度不超过4%。这说明,随着粮食保障区域范围的扩大,粮食安全政策成本效率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办的首届“中国-东盟经贸发展论坛”于2005年月12月17日在广西大学举行。会议围绕“中国-东盟产业与金融合作问题”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问题”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有100多位研究中国-东盟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如孙琬钟、陆建人、张玉安、许宁宁、宋镇照(台湾地区)、阮金宝(越南)等等。首届“中国-东盟经贸发展论坛”剪影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关于“中方将继续邀请东盟青少年访华。主办青年营、夏令营、青年企业家论坛等交流对话项目”的重要指示精神。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积极邀请东盟青年代表来华访问交流,推进中国与东盟青年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建中国-东盟青年区域合作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倡导新型的合作安全观,并与俄罗斯、东盟积极构建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与此同时,美国也分别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加强或保持了双边军事同盟关系。由此,东亚地区至少在战略形势上出现了以中、俄、东盟与美、日、韩为主要力量的地缘政治权力分配格局,这种结构性权力分配模式是导向均势还是霸权,决定了东亚地缘政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南宁参与泛珠11角区区域合作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构想,为南宁市房地产市场带来无限商机。南宁的房地产市场更是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是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经现代改造而转生后,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先进性,成为构建东亚区域合作理念的重要观念力量。它在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构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因果作用、建构作用、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亚经济合作趋势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地区以其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 ,成为 2 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点 ,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趋势下 ,面向 2 1世纪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显现出它的必然性。本文集中分析目前东亚合作的内涵以及东亚经济合作的挑战和机遇 ,并简要分析了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后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客观现实及东亚区域合作应采取的立场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有必要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国际论坛》2021,23(2)
2015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对东亚区域合作有着示范作用。学界以欧盟为参照评判东盟的做法值得商榷。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出现关系主义回归的趋势,学界以"关系性"为内核,对国家行为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理解与论述。从关系主义研究视角来看,东盟与欧盟代表着不同的区域共同体。欧盟是一体化共同体,建立在一体化理论之上,其核心功能是实现欧洲一体化,其制度形态是服务于一体化功能的超国家机制。东盟是关系共同体,其发展历程与制度架构有着显著的"关系性"特性,东盟成立、扩员、共同体建立都是以关系治理为核心考量,东盟制度架构由国家间磋商机制与规范构成,是成员国关系治理的制度平台。关系共同体理论与东盟的实践经验为未来东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当前地缘竞争重回亚太舞台的态势下,推动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它将是实现地区关系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得益于广西比邻越南的地利以及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天时,近来广西大学对中国一东盟边境区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李红博士的<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以下简称"<边境经济>"),是一项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