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筱薇 《中国民族》2012,(Z1):151-153
2011年4月北京怀柔杨宋镇举行的"民族影视高端论坛"上,有一位著名的导演率性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大声疾呼。他提到,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没有专门的政府奖,只能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名义,与其它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共同争取政府奖项。农村题  相似文献   

2.
安燕 《中国民族》2012,(Z1):50-55
无论是对于"十七年"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表述的民族团结、阶级斗争主题,还是对于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彰显出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整体研究都显现出成熟的学术研究气象。但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风俗、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神话学视野,却始终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中遭遇冷落。可能的原因是:电影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神话和神话学的陌生,以及神话叙事在电影表  相似文献   

3.
干学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电影家,他曾创造了中国电影三个“第一”。他1950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不仅开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而且该片在选用少数民族演员饰演本民族角色、表现少数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给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以先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牛颂 《中国民族》2013,(11):74-74
在中国电影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民族题材电影显得落后了。通过四届北京民族电影展,我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性不强,二是类型化不够。为推动民族题材电影的提升发展,国家民委、中国作家协会已决定设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并于今年10月13日启动。将以北京民族电影展为平台,建立制片机制,从剧本创作开始,准备埋头苦干,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5.
赵菁  许媛萍 《民族学刊》2022,13(3):101-111, 149
以“共同意识”作为切入点,采用较为深度的泛文本语境方法,对“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叙事层面的剖析,尝试对其间的话语策略进行归纳,并着重探讨其如何通过影像化、故事化叙述共同历史、共同故事,诠释民族关系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探讨影像与时代话语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个体身份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这一时期有着独特的叙事话语方式,总是倾向于以国家话语统合族群、家庭观念,以家国情感取代个体情感,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以阶级矛盾替代故事冲突从而实现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题材的书写;其间旖旎多姿的少数民族地域风光再现、与汉杂糅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再造、敢于斗争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塑造,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族话语对国家话语兼容之下的“黄金年代”,并成为时代符号而深深嵌入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当中;还多采用黑暗与光明的象征、身体与疾病的隐喻、身份与认同的建构等方式进行共同文化的叙事。经由国家话语的规训、民族话语的兼容以及“国族、家国同构”的话语体系,如何建构关于新中国的文化想象与共同体想象,塑造出一个通过异域空间、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等景观展示出来的“共和国”,将各民族同胞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凝聚在一起,通过“讲述过去”“讲述当下”,进而“塑造未来”,从而印证“意识形态工具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刘宾 《中国民族》2012,(Z1):68-71
当代中国的电影生产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色彩斑斓的奇葩。它们在我国当代电影屏幕上不时展示新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不断拓展异常丰富多彩的电影美学表现空间。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算起,这一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已经走过了62年硕果累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聂伟 《中国民族》2012,(Z1):146-150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不断走向开放,更多元的资本流入与更多样的电影制作需求,促进了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数量的增加。与此同时,在眼下红红火火的原生态民族电影制作中,"抢第一、填空白"亦成为新的流行嘉奖令。"第一部某某民族原生态电影"如同商标被抢注,影片自身的本体美学诉求,让位于各民族影像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2008,(4):31-33
在收集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资料时,它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记忆。当时文化上的拔乱返正刚刚开始,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经典影片得到解禁,新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成为当时中国影坛引为骄傲的主流电影。杨丽坤、黄婉秋、王苏娅更因主演《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影星。其中的一些佳作、精品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坛也享有盛誉。现将1978年涌现出的部分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收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尽管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还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政治性较强,表现手法还很简单。但它真实地反映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社会现实。以此作为温故1978年中国记忆的一部分而进行记忆的备份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更真实地走进1978年。  相似文献   

9.
刘大先 《中国民族》2012,(Z1):57-63
本文一直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文献来进行考察。电影作为文献,是一种诉之于感官和体验的情感文献,它在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与叙述特定情感的时候,也表露出书写者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主动的当下社会文化批判和参与文化建构的欲望。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忧郁书写,真切地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这种思考——建构一种有关特定民族文化的回忆,并以这种挽歌式的回忆表现对于片面性发展模式的不满。它们不仅通过影像改变了对于民族文化过去的陈述,同时也眺望了将来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牛颂 《中国民族》2013,(7):78-78
2013年5月7日,电影《德吉德》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会上,专家、艺术家对这部影片给予很高评价: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德吉德》可算是一部“低成本大片”。我对本片导演卓-格赫说:“一定记住这个日子,也许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品种。”  相似文献   

11.
2011年4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怀柔召开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电影制作人、导演、电影研究学者济济一堂,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与未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原内蒙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演员和导演宁才在会上现身说法,向与会代表大声疾呼:重  相似文献   

12.
胡谱忠 《中国民族》2012,(Z1):80-86
2004年后,中国电影出现了与西方"少数族裔电影"对话的一种电影。这种电影具备如下特征:由非国有电影机构投资,主创人员具有少数民族身份,影片的主题多聚焦在少数民族文化可忧虑的生存状态,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对"现代化"的质疑与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情绪。更有一种在电影对白方面的"自觉"——坚持使用本少数民族语言。影片在美学上还有了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奇:过去只在外国电影里才会使用的中文字幕,这次在看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时必须使用。此后,这些电影都被称为"母语电影"。  相似文献   

13.
母语SOS     
牛颂 《中国民族》2014,(7):76-76
为参加2014年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位中国名为方文莎、对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了很长时间的法国电影学博士从她任教的新西兰来到北京,专门约我访谈。她说在2010年前,中国电影的信息里较少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介绍,而在2010年前后一段时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信息突然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始终与媒体叙事休戚相关,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面向与伦理意蕴是在媒体话语传播中不断书写、强化、创新、发展的。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民族话语重要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叙事传播语境由政治宣传到命运共同,叙事主体由客位主导转为主客互文,叙事方式由宏大到微观。梳析纪实影像叙事中共同体意识的脉络与趋向,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草原和马作为草原民族的文化象征,常常以自然意象出现在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形成了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特色的草原和马文化.主要探讨作为意象,草原在影片中采用的常见的叙事手法以及马在影片中体现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6.
牛颂 《中国民族》2013,(5):50-51
2013年4月16~23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隆重举行。作为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重要单元,北京民族电影展同步举行,讲述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故事的电影成为影迷们一道风味独具的"甜点"。而在北京民族电影展中设立"新文化电影"专题展,这已是第二届了。随着当代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片显示出一种新的主席ChuckBoller亲切交谈摄影/胡科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薇向华沙国际电影节主席劳丁先生介绍会展签约咨询  相似文献   

17.
俞灵 《中国民族》2012,(Z1):108-109
对新疆电影略有关注的人,对一个名字一定会很熟悉,自1981年起,她几乎每年拍摄一部影片,使她成为改革开放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总共拍摄了16  相似文献   

18.
饶曙光 《中国民族》2012,(Z1):42-44
1951年,周总理调看《内蒙人民的胜利》时,建议最好是用少数民族自己的曲调和音乐。此后,一批音乐人通过电影开始兴起。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他们一直在努力摸索音乐民族化的道路。民族题材的特性,也使他们从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语言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他们将音乐融合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  相似文献   

19.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牛颂 《中国民族》2014,(11):76-76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首批规划项目、中法合拍电影《夜莺》,将代表中国角逐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许多中外大师预言,中国在奥斯卡获奖的影片将很有可能产生于民族题材电影,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起初我对《夜莺》的理解是法国电影《蝴蝶》的中国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