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基于问卷调查获得数据,构建了茶叶品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运用信度分析、效度和回归分析,实证影响因素与品牌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品牌知名度、品牌心理效应和品牌满意度作为关键因素,对消费者进行茶叶品牌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而消费者在选择茶叶品牌时受品牌质量安全因素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企业品牌传播案例研究——以金都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企业品牌传播是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品牌传播的目标和形式,以浙江知名房产企业金都集团为例归纳了品牌传播的内容,为其他房地产企业品牌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品牌树立起来后,品牌经营者需要因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品牌进行审时度势的深化和丰满。而这种深化和丰满往往比品牌的初创更加困难,也更值得我们重视。本文通过对“动感地带”品牌建设过程的梳理和现状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品牌、丰满品牌的各种措施,以此探讨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电视频道的品牌塑造需求是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产物。借鉴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塑造过程,电视频道品牌成功塑造的关键点在于:以受众为中心,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品牌定位,然后围绕品牌定位组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实行团队式的栏目品牌管理,并重构内部组织管理,以创新的思维不断开拓“蓝海”市场。  相似文献   

5.
应当选择哪些品牌信息进行品牌传播,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文章基于品牌联想理论,探究出一个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挖掘、提炼核心联想信息结点关键词用于品牌传播的方法,并以小米品牌为研究对象,获取小米的品牌联想信息结点关键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小米品牌联想信息结点社会网络矩阵并对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得出小米品牌适宜用“青年”“智能”“幸福生活”三个核心信息结点关键词对其进行品牌传播。结合小米品牌对象的研究,总结归纳该方法的流程步骤:运用自由关联测度法确立品牌联想的信息结点关键词,对消费者进行调查获取初始的品牌联想的社会网络矩阵,进行结点中心度、紧密中心度和间距中心度的社会网络分析,选择适宜的品牌联想关键词进行品牌传播。  相似文献   

6.
农业集群品牌的创建和培育是农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农业集群走向成熟的标志。山东省农业集群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集群品牌的创建也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在品牌意识、管理主体、管理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针对现状和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及其他组织在农业集群品牌培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和消费选择行为理论着手,以普通消费者为研究群体,利用品牌资产和忠诚度观点对消费者的品牌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关注品牌延伸策略对品牌延伸的评价、品牌形象的影响,对企业的品牌延伸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性、文化底蕴的丰富性及其品牌价值而具有自身的品牌特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知名度,提升文化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现品牌名称的通俗性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统筹规划,拓展品牌的广度和深度,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重要途径。合理利用赫哲族渔猎文化元素,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发展赫哲族地区经济与繁荣赫哲族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现代品牌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上世纪二战后的美国,经历了USP理论、品牌形象理论和定位理论三个阶段。自本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商业竞争的实践中又不断的发展、融合并系统化,形成了以定位理论为主导和统率的理论融合,即以定位理论为统率和主导,USP理论和品牌形象理论为配称和背书,这是品牌理论发展与融合的内在逻辑。文章以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广告战中品牌理论的运用为例,对这一理论融合阶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企业品牌,能够有效地支撑城市品牌的形成。而城市品牌的形成能够强化产业集聚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的辐射力,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区域经济的建设中来,从而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自主明星企业和明星品牌集群,并形成区域品牌。黑龙江省要实现自主品牌的集群发展,就要改变由企业品牌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模式,以区域经济战略定位为支撑,形成区域品牌、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知名传统区域品牌受假冒伪劣产品"株连"的事件屡有发生,导致许多传统区域品牌的声誉下降,无形资产贬值.本文以"金华火腿"品牌危机为例,结合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剖析传统区域品牌保护不力的原因,进而提出从品牌产权保护、产品质量控制、产业集聚发展、品牌梯队建设、产业环境营造、产业内部协调机制完善等六个方面提出加强传统区域品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品牌的作用在今天的市场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构建以客户为本的品牌资产的方法尤其值得研究。基于此,在提出了品牌资产的概念的同时,就如何构建品牌资产提出了方法:选择品牌要素、制定营销计划、整合营销沟通,并就动感地带这个品牌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注意力经济模式下,品牌化是城市生存、发展之道。注意力经济对城市品牌的打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一要突出个性,迅速吸引注意力;其二要具有营销意识,善于打造和推介。本文结合石家庄的城市特点,对如何突出石家庄的城市个性从历史文化、城市精神和城市景观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注意力不会自发地获得,必须经过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政府信誉良好、产品值得信任、人们安居乐业的全方位立体的、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环境中,文化产业取胜的关键是文化品牌。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是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族文化产品的提升,是指导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可以带来品牌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目前,应遵循整体性、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以该品牌带动广西文化产业的扩张,把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科学规划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38-42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核心影响因子包括区际共生、代际共生、生态共生、制度共生、低碳共生和普惠共生。这些因子综合影响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通过中部地区实证研究发现:共生发展影响因子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衡量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替代变量中影响最大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其次是人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最小的是市场化进程指数。根据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可知,中部地区虽然存在生态共生优势,但其在制度共生方面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15-218
产业链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而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所呈现的"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常常会带来产业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产业链的稳定性,导致产业链出现波动或中断。基于共生理论的可选择并联耦合模式,可以通过增加模块内企业单元数目、不断深化产业分工和信息交互共享平台的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产业链中企业链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产业链的内部和谐,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从而确保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既是校园文明的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民族性、实践性、教育性、多元性等特点。吉首大学在环境营造中渗透校园文化,在校风建设中构建校园文化,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强化校园文化,努力铸造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品牌农业是通过培育和创建农产品品牌,打造品牌农业产业链条而展开的.文章把农产品品牌划分为企业自用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在指出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的成长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开拓期、深化期和成熟期等4个阶段;进而,通过对“烟台苹果”品牌发展的考察,对其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政策和行为、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能力、企业家能力、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熟度、农户意愿和能力、品牌科技实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品牌系统内部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影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23-227
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而区域品牌已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至于多地争夺同一区域品牌的现象时有发生。区域品牌本质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在竞争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混沌特征。引导产业集群及其区域品牌演化机制由"竞争-(随机性)分岔-混沌"调整为"竞合-(选择性)分岔-协同"是区域品牌走向科学发展的有效办法,具体策略有让竞合成为区域品牌的集体意愿、使分岔成为区域品牌的主动选择、把协同作为区域品牌的共同追求等。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兴衰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兴衰。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房价上涨较快,商品房空置量增加,政府每一轮的调控只能短时间抑制房价,随后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为此,文章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北京市房地产需求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各需求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依次是:北京市人口总数、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销售价格、GDP,从而为房地产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