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能力和建设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破坏力和毁坏力,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重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是逻辑与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所蕴含的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对某种自然力的有效利用而产生的生产力。他较早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提出了重视自然、尊重自然的"自然生产力"理论。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再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新喜 《江汉论坛》2001,2(11):35-37
生产力越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就越丰富,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再到"先进生产力"就是对生产力内涵深刻变化过程的最经典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理解存在一个重大失误,即无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一般”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这种片面理解在理论上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上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在指导思想上抽掉了可持续发展观的世界观基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亟需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6.
自然在与艺术的关系中长期处于劣势,传统美学和主观自律性的审美理念都贬低自然审美,忽视自然的本真力量。当代艺术现场语境拓展的现状促进了审美基础的客观性转向,这有利于自然美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归。自然力的交互作用迎合并进一步促进了艺术现场语境的拓展维度,自然审美的"现场模式"构建了融合自然,语境,审美者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互动空间。对自然力交互作用的关照匡正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7,3(6):116-122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施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社会科学是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8.
绿色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 ,其本质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绿色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必然 ,也是在新的水平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姚黎明 《北方论丛》2017,(6):128-132
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也是阐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危机的理论依据.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客观力量来源于“人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资本“无偿”吮吸客观物质世界的三种“自然力”,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系统扩张的强大动力.根据这一理论思想,资本过度吮吸自然力,吞噬“自然力空间”,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危机尤其是人的发展危机和资源生态危机的形成机制.这正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要阐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伦理到实践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理论学说,存在着三种理论误区,即价值误区、入的误区以及逻辑误区。其主要理论不足在于强调自然中心论的价值观而忽视入的实践本性。问题在于,自然有无价值与否是由人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自然本身不能作为自足的价值物。实践伦理观视价值为入的实践本性,人的实践本性既是入的价值生成的过程,也是创造自然的生命价值的过程。双方的统一决定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展开,而人的发展有待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塑造,从而为确立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关系而创造人的主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问题.建国以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宏观生产力布局不断演变,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也随之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新态势,在此基础上,我国生产力经济学理论界提出了两种观点鲜明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西部大开发,是世纪之交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马克思生产力思想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反生态的,而是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生产力思想中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科学论证,包含着对生产力反生态发展的社会根源的揭示以及对生产力资本化所带来的生态异化的批判,更有着对未来生产力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生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是由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发展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蕴涵着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理论对马克思的实践生产观的解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生产力是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传统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人类的生存困境、发展困境和生态困境必然要求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形态.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生产资源的可再生性、生产过程的可循环性和生产产品的生态属性.生态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主要体现在生态生产力更有利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属性的发展,更符合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更能够推动人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必然环节 ,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个从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不断延伸和磨合的过程 ,这就必须首先跨越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这道坎 ,即被中国民族文化所接受 ,才能转化为实践的指导思想。所以 ,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 ,文化重构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陈飞 《江汉论坛》2012,(9):51-55
因果性和自由的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休谟、康德到马克思,当我们立足于因果性概念对因果性和自由的关系问题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把马克思放在西方哲学史的背景中,在马克思与前马克思哲学家的理论传承关系中研究马克思,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相似文献   

19.
广义上的“生产”与“生成”是同义的。生产既有自然生产 ,也有人类生产 ,整个宇宙万物都是生成 (生产 )的。自然生产本质上是形成日益增大、日益复杂、日益高级的物质体的生产 ,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出现。人类生产本质上是“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生产 ,最终导致了大自然的再生 ,实现了大自然的传承与演化。人类在大自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将控制自然论视为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并从技术理性蔓延、自然生态失衡、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等方面,在“支配自然”意义上指出控制自然论的某些理论困境。而“控制自然”在生存论层面的合法性常被忽视。生存需要是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基点,为应对自然提出的生存挑战,人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主动谋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生存需要,人与自然的交往不是单向度的支配与奴役,而是持续性的反馈循环。反馈循环开启了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过程,在调适环境层面为控制自然论提供辩护。从支配自然走向调适环境,实现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诠释,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生存挑战,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