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最近讨论了林庚教授的文章《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关于山水诗的问题,自从在《文学评论》上展开讨论以来,已经引起广泛的注意。它牵扯到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共鸣作用等等一系列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的问题。林先生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论述山水诗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他认为山水诗的产生并不是建立在为山水而山水这样远离现实的基础上的,也不是在园林、田园、或隐逸这样的生活基础上成长的。它是封建经济发展更为成熟的阶段上自然的产物。文章作者认为南朝经济的发展与水路交通的发达,为人们认识自然美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这首先在江南民歌中表现出来。作家们从民歌中学习了这些,而自己也过着游宦、行旅的生活,阅历了无数名山胜水,于是山水诗就产生了。宋元嘉时期是南朝经济成熟的发展时期,所以“宋初文詠,体有因革”,山水诗大量地产生在这个时候。讨论会开得相当热烈,林庚先生做了简短说明以后,吴同宝、王瑤、袁行霈、张少康等同志相继发言。他们  相似文献   

2.
南朝著名诗人谢朓(464——499),出身于建康名门大族谢家,直到唐代还有“旧财王谢堂前燕”之说。他的祖父谢述和父亲谢纬均长期生活在建康,正是建康的山山水水孕育了谢朓山水诗的诸多名篇。我曾在《南朝著名诗人谢朓及其山水诗》一文中(刊于《南京史志》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对他的山水诗之成就与价值作了大致的勾勒。本文则拟对他的山水诗之艺术特点作大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诗萌芽于《诗经》与《论语》的某些章句,功能是为了诗的起兴。汉武帝的《秋风辞》,曹操的《观沧海》等已得山水诗的雏形,到六朝已形成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固定形式,并流传有序,历代继承下来。晋有陶渊明;南朝宋有谢灵运,齐有谢;唐代李白的豪放、王维的禅悦是中国山水诗的顶峰;宋代苏拭的清雄,陆游的苍凉;至元已觉局面狭窄,引起山水画家诗的勃兴;明清的山水诗境界狭小,部分折射唐宋,满足其感情世界,明代李攀龙、清代吴梅村和王世正各有建树。因山水而造就了的历代诗人,又引起对山水诗的咏叹,本文并探讨了这些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谢灵运的辞赋和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文坛上,南朝刘来时期的谢灵运(385-433)是第一个致力于山水诗创作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作家,他确立了山水诗在我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论者所称颂。南朝梁代著名诗歌评论家钟峰在《诗品》中誉其诗“名幸遇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清代杰出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亦赞其诗“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景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念情。”可见对后世影响之巨。然而,也正因为谢灵运诗名太盛,后人在论其文学创作时,往往只…  相似文献   

5.
孙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精通诗、赋等多种文体,其后期玄言诗由玄理转向玄境,推动了中国诗歌意境的发展;其山水诗赋、模拟民歌之作对南朝山水诗、宫体诗等诗歌思潮的兴起起到了首开风气的作用;他的文学思想对南朝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不容践踏》(见《辽宁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一文中,对“四人帮”在按劳分配方面的一些谬论进行了初步的批判。在那篇文章里,我们指出,姚文元所说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则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把按劳分配这个社会主义分配关系说成是产生新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这是明目张胆的否定按劳分配原则,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搅乱人们的思想,打击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破坏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建设。在这里,对他的这个谬论,再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杜甫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流传下来的就有二百多首,占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以这些诗与“二谢”、王、孟的山水诗相比,思想上更胜一筹;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认真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所谓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我国的山水诗独立于晋、宋,兴盛于隋、庸。其间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热的过程。尽管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内容杂沓,但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写山水之美,一种是除了写山水之外,还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胡念贻《论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感慨,又往往因作者各自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身份地位、阶级意识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学术界曾对山水诗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据笔者的不完全检索,那时《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诗刊》、《文学评论》、《学术月刊》、《人文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合肥师院学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百篇左右的文章,虽然意见不尽一致,但客观上已从政治、经济、哲学、美学以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果。然而,由于山水诗毕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加上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当时的那场讨论,特别在有关山水诗的阶级性、有关山水诗的地位和价值问题上,往往多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评论;某些问题实际上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近来年学术界又崛起了一大批山水诗研究的新人,有关书报刊物相继发表了葛晓音、钟元凯、宋绪连、韦凤媚、崔承运等同志很有份量的文章,不仅显示了重新开展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趋势,而且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山水诗何以于南朝宋代兴盛的原因方面,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观点,比较过去,将山水诗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王弼的《周易略例》及“述易之大衍”等易学研究成果分析,立论以为王弼之《周易》研究的旨趣、方法,尤其是他所完成的在“在人的自觉”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沟通、对话等是构成晋朝间山水诗勃兴的哲学基础,或云为晋宋间山水诗的勃兴提供了审美的旨趣与方法。由此展开了对《文心雕龙》之命题“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二谢"山水诗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派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大艺术流派。“二谢”为其开创性、标志性人物。本文拟就“二谢”山水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准确把握各自的风貌神髓及南朝山水诗向唐代山水诗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词“所以”究竟出现于什么时代?它是如何演变而成的?,目前对于这两个问题,语法学家们尚无一致看法。就此,也谈一管之见。关于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王力先生以杜甫诗中“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为证,认为产生于唐代。刘冠群先生以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为据,认为产生于南朝。潘荣生先生以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中“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兽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为例,认为产生于晋代。近年,我读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相似文献   

12.
略谈建安诗歌的秋冬景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物描写是诗歌达到形象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山水诗需要写景,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也往往离不开写景。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景物描写已随处可见,只不过涉笔所及,大多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钱锺书先生因此曾“窃谓《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管锥篇》第二册613页)。到了楚辞,渐有发展。到了建安,“叙景已冬,日甚一日”(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并出现了中国诗史上第一首通篇写景的作品。此后,经过东晋南朝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人的大力实践,写景诗终于蔚为大观,开启了唐代以后这类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山水诗的肇始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自然美的艺术反映,它们的肇始、发展过程,正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和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早在汉代已见端倪.例如四川汉画象砖中的一幅“庭园”金雀山帛画上部的“仙山琼阁”图,就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吞吐宇宙”的情怀.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最完整的山水诗.有人说谢灵运“堪称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鼻祖者,创始之谓也.我认为山水诗的鼻祖不是刘宋初的谢灵运,而是东汉末的曹孟德.事实证明,我国山水诗、山水画是源于汉代的.宋米友仁说:“开辟以来,汉与六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元黄公望在《张之政画山水跋》中说:“山水之作,仿自汉唐.”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南朝典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典签是一种不入流品的府州小吏,设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查考,甚至在南朝诸史“职官志”中亦不见记载,可它在南朝,尤其在宋齐两代的政治生活中表现极为活跃。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率先对这一现象有所注意,惜未深入论述。近现代的有关著作虽有论及,但欠全面。至于专门研究典签的文章,尚属少见。本文试图对典签的含义与职掌范围。典签在南朝权力膨胀的历史原因、典签在南朝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演变规律等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探索。一、典签的含义与职掌范围典签职掌,据《南史·吕文显传》:“故事,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后云谨签,日月下又云某官某签,故府州置典签以典之,本五品吏,宋初改为七职”。可见,所谓典签就是主管“签”的意思。什么是“签”呢?《文心雕龙·书记篇》认为:签是“牒之尤密”者,而“牒”是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朝、唐、宋、明四个时期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对山水诗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有:促使山水诗的意向哲理化,即从山水诗中的佛理与景物结合到以自然景物启悟哲理;开拓了山水诗的意境,即吸取佛学重象外境界之说,在表层的物象中深寓着超以象外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乐山、乐水。“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崧高》);“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经·硕人》)。江山多娇,山水自然奇观荡涤人的情怀,慰藉人的心灵,也激励人的心志。对山水自然生命意蕴的感悟,不但促使中国诗人写下了丰富繁茂和绚丽多采的山水杰作名篇,而且产生并形成了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山水诗审美思想体系,其中尤以有关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饶有特色。如果说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芬芳馥郁的奇葩的话,那么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则是构成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思想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在任永嘉太守时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同时也撰写了佛学论文《辨宗论》。他的哲学思想的成熟和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一个共同的生活背景,并且两者之间还有一些相互渗透的关系。我认为《辨宗论》中所阐述的顿悟求宗的思维方式及“真知”、“入照”等思想,对我们理解谢氏山水诗中的哲理因素及诗境的某些特点、乃至山水诗的审美观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疯狂地全面地歪曲、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们所谓的“法权是经济基础”的谬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胡说什么“资产阶级法权”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的经济基础”。这一谬论,在“四人帮”把持的舆论工具中喧嚣一时,造成混乱。法权到底是不是经济基础,“四人帮”怎样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制造混乱,搞乱这个问题对他们的反革命阴谋有何作用,我们必须予以彻底批判和澄清。法权属于上层建筑,而不是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反复阐明过的。马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分析王维以“诗中有画”形成诗与画的相互交流模式问题。研究认为,王维山水诗有继承南朝与前盛唐传统的一面,更多的是诗与画交流后的创新;王维山水诗中“二维空间叠合”,借助了山水画空间表现的形式;除了山水画的平远外,深远也见于诗中,以及暗示空间的“外”,形成了简洁精约的模式;诗与画中动静、颜色与拟人化的表现,带有颇具个性的模式化的特征,具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徨》后的第三部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将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对鲁迅先生自己提出的《故事新编》里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关系到对整个《故事新编》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