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周兴福 《兰州学刊》2005,(3):4-7,12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和谐社会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根据新形势下的具体国情,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及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我党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有一个法律制度作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则需要一个最佳的法治理念,换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前置.  相似文献   

4.
企业主动地肩负起社会责任,能有力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促使企业主动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产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召唤.企业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为建设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财政转移支付法的公平正义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阳光 《社会科学》2008,3(1):104-110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尤其是财政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为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己任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寓正义于法之中,明确"公平通过政府",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下,从地区财政均衡与阶层收入平衡两个层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天然地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之法律制度.在和谐社会、公平正义、财政法治的语境下,财政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蕴含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崇高目标,而法治建设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与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文化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是依据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原则,建立和保持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和谐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是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和以公正、公平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但是,从根本的、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要建成和保持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借鉴其他民族的政治文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政治文化与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8.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借助法律的推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着力于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改进司法运行机制,优化法律控制机制,推动社会救助立法,强化环境保护执法.  相似文献   

9.
政府合理的定位可以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政府应该在转变其职能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均衡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公平、稳定、法治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从打牢利益基础、提升引领能力、拓展方法途径、强化主体建设等方面,加强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