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发生的一场深刻的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在江浙一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一些调查,深感这一变革的迅猛。 一、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现代化,而劳动力结构的现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大量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显得更为迫切。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种植业中的劳动力拥有量大于耕地的容纳度,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耕地无法完全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以促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部门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经济商品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试图通过对神后、方山两个农村集镇的调查分析,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重要方面。现将济南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作如下分析。一、济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济南市辖5区3县,1987年底全市总人口为394.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53.94万人,占64.4%;农村共有劳动力119.7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7.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济南市农村和全国一样,90%以上的劳动力是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第二、第  相似文献   

5.
任何国家在其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国作为一农业大国,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将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将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背景入手,分析其特征,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以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正>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地从单一农业中解脱出来。据一般估计,目前,我国农业常年剩余劳动力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为1.5亿。正确认识农业劳动力转移中一些规律性问题,对于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振兴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部门流向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江苏省盐城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五个减少”的趋势 :即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 ,农业劳动力逐年减少 ,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 ,区域内消化剩余劳动力减少 ,滞留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力减少。面临三个矛盾 :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升与农户积累资金不足的矛盾 ,城市政策壁垒限制与开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需要拓宽多种渠道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大组织推动和支持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8.
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同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又各具特色.日本和我国一样,同属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也有某种类似的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因此,研究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明治初期,日本还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但一百多年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湖南益阳地区的实际,试图从农村生产力诸因素的变化,阐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一、农村生产力诸因素的变化,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从自给自足经济向着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阶段.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使我国农村生产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益阳地区来看,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相似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向非衣业生产部门转移,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有十亿人口,近七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顺利地实现这一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试图以武山县洛门镇为例,就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去向及形式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洛门镇位于武山县东部,是天水市武山县辖的一个建制镇,下辖17个村,1987年底有总人口18028,耕地面积14522亩。该镇历史悠久,素有陇上贸易重镇之称。据当地史料记载,洛门镇早在汉代就已是繁华的闹市了。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洛门镇的建设,六十年代被国务院定为全国206个重点集镇中的一个,近年来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6个重点集镇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9.2%,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73.7%,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律,探讨人口经济结构现状和未来趋势,对制定发展战略,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自然、经济、人口等条件千差万别。从全国总体上和全国平均数上来分析,虽然能有概括性的了解,但掩盖了各地的差异性。而一省、一县以至一地的情况,虽然能够较为具体,但不能用以代表全面情况。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或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1982年的其他社会经济指标,试图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作一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性思考,从转移的过程、原因、经验、问题、特点、规律、速度、对策等方面研究、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的角度,对其进行“双重”考察,分析“双重”效应、揭示“双重”动因、构想“双重”模式,学术界尚未涉足或涉足不深。从理论上讲,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纵向度——过程与横向度——方面的内在工作方式和因素的必然联系。从实际来看,转移机制是关键环节,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负效应”无不与之相关,因而,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进行思考与选择,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一)台湾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从二十年代开始,非工业劳动力的增加速度开始超过工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开始下降。但直至五十年代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保持在50%以上。从六十年代开始,台湾农业劳动力外移的速度加快。1960—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也最易直接表现的要素,它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即构成了其产业结构特征。因而,劳动力转移就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即可以从农业各层次中转出的数量;另一方面是非农产业的需求,它决定着转移的方向和可实现转移的数量。合理的转移应使两方面达到协调。笔者结合在北京郊区顺义县的工作,对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 ,必须拓宽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紧密相关 ,建设小城镇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口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可忽视。与人口数量相比 ,人口素质目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温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引导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是我们面临着的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温州经济格局的实质就是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通过兴办家庭工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农业中的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近几年来的事实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转移中城乡就业的统筹等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 一、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内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家和学者几乎人人暗含的立论基础,在国外发展经济学中也并不鲜为人知。这样立论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有失偏  相似文献   

19.
<正> 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要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学术界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过快,会给非农业系统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如果转移过慢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那么,我国过去和目前的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不同的理论分析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建  相似文献   

20.
杨肃昌  马亚萍 《西北人口》2010,31(5):120-124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必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以保持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稳步和持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和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