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陈蓉 《山西老年》2013,(11):36-36
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鱼符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鱼符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比隋代仅有姓名、官品的“身份证”要完整得多。唐太宗还为五品以上的官员另备有盛放鱼符的袋,称为“鱼袋”。到了唐武则天时,鱼符曾一度改外形为龟的“龟符”,其用途与鱼符相同。宋代时,鱼符被废弃。但鱼袋仍然使用。  相似文献   

2.
马佳 《社区》2010,(29):9-9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动漫版《清明上河图》里有一个细节:两名卫士在一条路口执勤。一位骑马的官员从身上摸出一只金属小物件,于是顺利通过。这个金属小物件叫“鱼袋”,里面装的是“鱼符”。“鱼符”者,即符号、标记,它就是宋代官员的“身份证”了。鱼符又称符牌,系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官职品位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 广州古称番禺,为岭南一重镇,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关于番禺县得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著作,刘宋沈怀远的《南越志》称:“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是为源自番禺二山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浪水注》引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何以各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悫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偶也”,是为源于番山之隅说。嗣后志书大抵皆宗此二说,《元和郡县志》即谓番禺“县有番、禹二山,因以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唐以后诸志,都以得自番禺二山说为主,言之凿凿,图示分明。  相似文献   

4.
唐《孙备墓志》镌立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孙备墓志》镌立年考辨鲁才全《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孙府君(备)墓铭并序》,署名为“再从兄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撰”,“弟孤子储书”。志石现藏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此志载录于《千唐志斋藏志》,图版编号1077,该书编者于图版说明中定为“会昌元...  相似文献   

5.
《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孙府君(备)墓铭并序》,署名为“再从兄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瑝撰”,“弟孤子储书”。志石现藏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此志载录于《千唐志斋藏志》,图版编号1077,该书编者于图版说明中定为“会昌元年(841年)八月”;又《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1册81页和《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3册172  相似文献   

6.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一岁 本年叔伦生。 权德舆《朝散大夫容州刺史戴叔伦墓志铭并序》云:“维贞元五年夏四月,……以疾受代,回车瓯路。六月甲申,次于清运峡而薨,春秋五十八”(《文苑英华》九五二,下简称《权志》)。梁肃《唐故朝散大夫都督容州诸军事容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使兼御史中丞封谯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戴公神道  相似文献   

7.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8.
“■二”即“虫二”之说出自清禇人获《坚瓠集》载唐伯虎题“妓湘英”家匾“风月无边”,祝枝山别解为嘲“妓湘英”为“虫二”,堪称当时汉字文化爆出的一颗新星。“虫二”的直解当回归“风月无边”,乃天人大美之赞,传用至今;而“风月无边”原为朱熹赞美周敦颐的准道学名言,但其主词“风月”才是“虫二”的原本。“风月”自古义涉相思、声色、风骚、风情等项,故唐匾祝释都有反道学倾向和讥刺朱熹之意。“虫二”的诞生及其在作家创作中上接《庄子》“之二虫”、《诗经》“虫虫”、《搜神记》“虎名大虫”等等,形成由“虫二”所吸附之文化“统一场”,进而影响当时和后世《金瓶梅》《桃花扇》《红楼梦》等有多种多样“虫二”“二虫”等演绎的描写,至《红楼梦》乃为“虫二”写风情爱欲的巅峰之作。但是“虫二”至今未被收入《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希望修订时能予补入。  相似文献   

9.
《新五代史·李仁福传》云: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当唐僖宗时,有拓跋思敬者,为夏州偏将,后以破黄巢功,赐姓李氏拜夏州节度使。” 《旧五代史·李仁福传》云: “李仁福,世为夏州牙将,本拓跋氏之族也。唐乾符中,有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广明之乱,唐僖宗在蜀,诏以思恭为京城西北收复都统,预破黄巢有功,僖宗赐姓,故仁福亦以李为氏”。 二史所载,同一人一事,然欧史作“拓跋思敬”,薛史作“拓跋思恭”,这是什么原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古汉语别称词的性质和作用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八云:“南中丞卓楚游学十余年,衣布缕,乘牝卫,薄游上蔡。”“牝卫”是母驴,“卫”是驴的雅号。据宋·罗愿《尔雅翼·释兽》云:“晋卫玠好乘之,故以为名。”《文选》南朝·齐·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绿蚁,原  相似文献   

11.
《草堂诗余》是宋人编选宋人词(有小部分唐、五代词)的总集的一种,编者不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楙《野客丛书》作于庆元间,已引《草堂诗余》张仲宗《满江红》词证蝶粉蜂黄之语。”那么这书应编成在庆元(南宋宁宗年号1195—1200)以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草堂诗余》二卷,书坊编集者。”这是这书最早见于目录书的著录。 这书的编集出于书坊,所以所定书名不伦不类。明杨升庵认为:因为李青莲诗称草堂集,词的产生以李白的《忆秦娥》、《菩萨蛮》为开山祖,由此有草堂之名,这说法  相似文献   

12.
王兆鹏同志的《读张元幹词札记三则》(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读后深受教益。该文其一“洛滨”考,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第267页张元幹《点绛唇》词注“洛滨:不详(疑是陈与义)”之误,考定“洛摈”不是陈与义,而是富直桑。所考极是。此条词注在今年出版的《唐宋词选》修订版中已作订正。其二“谪仙”辨,王文认为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中“谪仙”,只能是李纲,而不可能指苏轼。其说甚当。唯其三“张元幹自编词集质疑”一则中所引材料有疏误,现特补正如下: 王文中有二段引文说,南宋曾噩《芦词·序》有一段很明确的说明: “公(指元干)之子靖,裒公长短句篇,属为序。余晚出,恨不得见前辈。然诵公诗文久矣,窃载名于右,因请以送别之词,冠诸篇首,庶几后之人尝鼎一脔,知公此词不为无补于世,又岂与柳、晏辈争衡哉?” 王文认为这是张元幹的儿子张靖,裒集乃父词作后,再谁曾氏写序的。并说,曾氏以此二词压卷之“深意”在于欲后人“知公此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七月》解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诗经》,应重视文化学方法的运用。本文以《诗经》名篇《七月》为例,就其中几个历来有争议的问题,从文化史角度进行辨析论证:一、从古代历法制度考证“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及“七月鸣”所指的时令季节;二、结合古代农田水利制度阐释“南亩”的含义;三、运用古代音乐史知识论述《七月》为何兼有风、雅、颂之名  相似文献   

14.
名句溯源     
元·马致远《天净沙》曲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为不朽之名曲。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称其为“秋思之祖”,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推其为“元曲令曲之表率”。然而名作名句的产生常常吸收前人的精华。唐·韦元旦《雪梅》“古木寒鸦山径,小桥流水人家。”唐·韩愈《闲游二首》“萍盖污池净,藤笼老树新。”宋·晏殊《白云庵》“眼界豁开元轸域,枯藤古木暮烟浮。”以上,马致远有的取句,有的取意,终创成名曲。  相似文献   

15.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咏牡丹诗)。暮春三月,谷雨过后,从盐城向南的通榆公路上,行人接踵,车流如织。一年一度观赏便仓枯枝牡丹的盛会,给盐阜大地增添了几多春色。牡丹,向有“花中之王”之称,“国色天香”之誉,被推崇为“中国名花之最”。据南宋郑樵所编之《通志》略记:“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来始分为二,以其花似勺,而干为木,故又称木勺。且有牡丹花王,芍药花相之说”。牡丹还有一些雅名,如“百两金”、“鼠娃”、“鹿韭”、“洛阳花”等。原产陕西、甘肃、四川、山东、河南等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倡导古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韩文公庙碑》),远承西魏时之苏绰、隋时之李谔及初唐时之陈子昂,近接元结、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柳冕、梁肃等古文先驱人物,下开北宋欧曾王苏诸大家,“卓然树立,成一家言”(《新唐书·韩愈传》),使“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其“摧陷廓清之功”(李汉《唐吏部待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发扬光大散文之勋,彪炳史册,惊耀天下,不可磨灭。然时至今日,到底韩愈所谓的“古文”的涵义是什么,尚无专文论及。一些论著虽偶尔说到,似乎并未解决问题。笔者不揣谫陋,在此略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7.
“巾”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巾”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唐诗选》解释为“袖巾”;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唐诗选》则解释成“衣巾”。 “袖巾”应有两种理解:一是“袖”上的“巾”;一是“袖”里的“巾”。“袖”上的“巾”,那就是所谓的“广袖长巾”了。古代服装的“广袖”是有的。《韩非·五  相似文献   

18.
一、翰林院的设置时间翰林院是一个供奉内廷的待诏场所,这种场所在唐初已有,而翰林院名称的出现则在玄宗即位初。但是,由于历史记载的含糊不同,后人对此产生了意见分歧。一种意见,主张唐初已有翰林院、例如:清代永瑢等《历代职官表》卷23案语:“即唐初置翰林院,亦不过内廷供奉之所,并不系于职司”;孙永都、孟昭星《简明古代职官辞典》第60页;“翰林院,官署名,唐初设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供职者称为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第281页;“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杨友庭《唐代翰林学士略论》:“翰林院  相似文献   

19.
“度日”一辞,在解放前后出版的所有辞书中,只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不收;二是收了,不过只列出了它“过日子”的那个义项,却不列它另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义项——终日、尽日。兹为后一义项引若干条例证如下: (1) 唐·崔浩《王家少妇》诗:“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是说女主人公耽于游戏,误了梳妆,一整天也没能打扮成功。 (2) 唐·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丈人》诗:“度日白云深。”“度日”,别本一作“终日”,可见二辞是一个意思。 (3) 唐·戴叔伦《对酒示申屠学士》诗:“山里春风度日闲。”“度日闲”即是说成天到晚悠闲散漫,这里  相似文献   

20.
成语溯源     
移山填海,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二典语之缩合。辞书中所举其处皆非其源。其源是:唐·王达《题禅师房》诗“浮生不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