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早期志怪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蛇的记载,其中的蛇往往具有神性,蛇的出现或者给人带来富贵,或者给人带来灾难。这些神性的蛇故事的产生又与古代宗教、原始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是原始社会崇拜蛇的部落对蛇的描述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在<蛇>这首诗歌里,劳伦斯讲述了人与蛇遭遇的故事.诗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在与蛇遭遇时的心路历程.这一短短的过程中,诗人的意识里充满着激烈的矛盾与斗争.本文从蛇的象征意义出发,分析蛇与性意识之间的联系及宗教与性的关系,并结合对诗歌的细读,论证这种矛盾与斗争主要是性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斗争.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不赞成通常的宗教意识,认为它们是功利的实用的,是对真正宗教精神的"误解".在探讨真正的宗教精神的基础上,唐君毅主张,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物化"倾向,必须对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发展施以一个统领方向,而宗教便可担当这个统领方向的责任.不过,能够担当此责任的并非既存之宗教,而是一奠基于真正宗教精神之上的新宗教.在唐君毅看来,这一新宗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以"人伦人文"为宗旨的宗教,亦是能够欣赏"异教"之价值即可以将各家各派宗教揖于一堂的新宗教.  相似文献   

4.
《诗经》的宴饮诗反映出仁爱精神与道德理性在周代文明中成长了起来,它塑造了情感兴发的诗教传统以及即生活即宗教的儒家人本精神。在《诗经》的宴饮活动中,重在情感抒发的“乐”与重视人伦秩序的“礼”统一成为儒学的文化特质。《诗经》中情感兴发为开端的诗教精神与《易传》中忧患敬畏为开端的教化思路,共同构成了儒家的教化传统。《诗经》的礼乐精神,经过情感本体论的现代诠释,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美学之维。  相似文献   

5.
梳理蛇郎故事已经取得的研究成就,在此基础上对两篇典型的中国和日本的蛇郎故事进行比较,探析两篇蛇郎故事背后的社会、历史及心理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欧洲现代性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缘自宗教的转向。但是,在近代中国,由于宗教的影响被现实和中国人自己因功利目的而选择的工具理性所冲击,将科学与它的原初精神基质剥离,导致在中国以科学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异样的现代性。这必然会引出新问题和新任务,从而要求人们遵循现代学的原理,从全球和世界的新轴心文明眼光来筹划中国未来,将中国文化的建设当作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把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提升为文明或文化的中国思路。  相似文献   

7.
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悠长的形成发展历史,是一个动态流变的故事。在长期衍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同时,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它受到佛经故事带来的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中的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理性和情绪关系的视角考察古希腊神话和宗教,得出以下结论:古希腊神话有重情的特点,神话中丰富多彩的故事是先民的一种情感寄托,体现了情绪在人类生活中的客观意义及其重要地位;古希腊宗教则体现了原始情绪和理性的螺旋进程等。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无疑是来自于前代的文体,该文体获得娱乐精神从而性质发生转变显然有深厚的原因:一是唐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前代“小说”之精神。先秦以来民间就存在着“小说”(说故事以求娱乐)传统,这类故事形成文字后就被收录在“小说”名录之下。唐传奇的产生过程,证明其确实继承了“小说”传统。正是“小说”娱乐精神融入叙事性的杂史、杂传以及宗教宣传,才改变了后者的文体性质,使得它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传奇”。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无疑是来自于前代的文体,该文体获得娱乐精神从而性质发生转变显然有深厚的原因:一是唐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前代"小说"之精神。先秦以来民间就存在着"小说"(说故事以求娱乐)传统,这类故事形成文字后就被收录在"小说"名录之下。唐传奇的产生过程,证明其确实继承了"小说"传统。正是"小说"娱乐精神融入叙事性的杂史、杂传以及宗教宣传,才改变了后者的文体性质,使得它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传奇"。  相似文献   

11.
穆旦作为九叶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呈现出智性化、内在化、宗教性、启蒙性等特性。其诗作和诗论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情绪,这种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宗教情感最早受到艾略特诗学的影响,随后成为穆旦现代主义诗学的自觉追求和表达。他把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促使前者在更深厚的层次上与现代启蒙思想发生了碰撞,从而产生了新文学深沉的启蒙品格。  相似文献   

12.
发端于清末的不缠足运动既是女性身体解放的关键环节,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产物,它与基督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它与基督宗教势力在中国扩张的历史轨迹同步,以厦门、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内地扩展,最终形成了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在不缠足运动推广的过程中,基督宗教反对缠足的主张和实践也给中国的有识之士以深刻的启示,逐渐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妇女运动,并对中国女性的身体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令中国社会各界人士不得不正视基督宗教的存在,从而加速了西方文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进程。中国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知识精英接受了传教士们对缠足的论断,进而开始审视自己的女性同胞,将"缠足"长久绵延之女俗嵌入到民族主义话语中,进而孕育出一种兼具历史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文化政治实践。这不但使中国各界人士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伸张,并令这场不缠足运动从外国传教士拯救中国的行动转变为由中国男女两性参与的救亡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3.
在杜甫执著"奉儒"的追求中,包含了他对儒家人伦规范的接受和遵从."忠爱"作为儒家人伦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规定,也成为了杜甫在人伦理念与行为取向上的行动导向和人生价值的自认尺度,并在其忠诚君国、诚信友朋、挚爱亲人等人生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忠爱"人伦情怀,成为杜甫"奉儒"人格与诗道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纪中,传统孝文化由祭祀祖宗的宗教意义,发展到敬养祖亲的人伦意义,最后泛化为一切封建道德的基点和准则。传统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泛化的转换,从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扭曲人性的思想武器。鲁迅解构了传统孝道泛化后的愚孝以及孝文化对女性和孩子的戕害,在解构批判的同时,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鲁迅的非孝意识。  相似文献   

15.
阿凡提故事在新疆民间广泛流传,伊斯兰文化渗透在其内容的各个方面,这在故事所反映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层面均有体现。同时,阿凡提故事具有较强的宗教批判意识,主要表现在批判宗教欺骗、宗教压迫和宗教教条主义等三个方面。阿凡提故事中的宗教批判思想可为新疆正在开展的"去极端化"提供有效的文化对冲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现实伦理生活中的人伦关系是丰富复杂的,孟子在对其进行系统概括的基础上建构了五伦范型。五伦范型是传统人伦实体设计的基本伦理范型,它体现了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的文化原理,适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它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道德哲学精髓,是支配人们道德生活最有力量的伦理理念之一。它为人们追求个体的现实归宿和精神家园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人伦坐标,挖掘其道德哲学价值和伦理精神对解决当下社会人伦之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入不是生来就有知识,但他生来就有精神。虽然后天的知识性灌输会或多或少地对精神意识有所整形,但不可否认精神的原初性存在。直接产生于人的精神世界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诗与宗教,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同宗异流,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无法将它们截然分开。宗教情绪是人作为一个“类”的集体情绪。对宗教信徒来说,持召示一切,人唯有服从神的旨意才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才是寻到了精神的归宿,肉体只是一个简单又无用的“形”,精神是绝对的。永恒的。信徒的宗教情绪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中的唯一情绪,单纯而热烈。被称为邪教的奥姆真理教能在科…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对于中国文化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他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两书中,采用的是一种从欧洲文化中心论看中国的观察方式。黑格尔用世界精神、两个太阳、幼年文化、空间国家和史前哲学等范畴指出,中国所在的东方是世界历史的开端,与此相应,中国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直接阶段,缺乏主体和客体的分离,缺乏内在性和主观性。这种内在性和主观性的缺乏表现在中国的道德、哲学、宗教、科学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对宗教是相当热心的,但1922年春天爆发的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却使他从这种宗教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在非宗教运动中,周作人对现代知识分子掩藏在无神论外衣下的准宗教情绪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他所强调的“理性的反抗才是一切革命的精神的本源”以及“专制的狂信”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毒害等,对我们今天研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情绪以及革命与宗教意识形态的关系等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然崇拜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宗教习俗,但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宗教情绪比较平淡,自然神的人格化进程相当缓慢,春秋以前各种自然力基本上处于有"神"而无"话"状态,自然神话大多形成于战国以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自然神话是很不发达的,这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主流文化精神决定的.受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指导断言中国古代有丰富发达神话的假设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