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应用渠道,如装饰家居,作为礼品赠送亲友,作为商业宣传媒介等,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流传了400多年的葫芦雕刻、2000多年前的大木偶、宗家庄木版年画、胶东泥塑、胶东大鼓……这些铭刻着青岛历史文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历史文明影像的纪录,更是寻常百姓日子里不可或缺的生活记忆的情趣寄托,这远古的历史记忆,磁石般吸引人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追忆千年往事。  相似文献   

3.
湿婆是印度教神殿中的重要神 ,对于他的赞美,亦遍见于印度教各典籍.赞美方式之一,即称颂名号.印度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将千余名号奉献给湿婆.本文首先就湿婆神的传说故事、他的来源、围绕他建立的有关宗教理论,以及对他的赞颂的一般情况,做一必要说明,然后将这些名号自梵文原典译出并加注释,以为未来印度教的深入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4.
正贴年画,是中国人迎接农历新年的一项传统习俗。而年画这种完全出自民间的艺术形式,也因其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意义非凡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俗。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民间风俗习俗化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的民间形态——文化视阈下的中国民间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其作品反映了相关地区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性和地域特色.年画以最贴近民众、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形态,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民族和文化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功能.年画将为发展和繁荣现代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民意基础、历史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点石斋画报》是19世纪末在上海出版的一种以时事为主要内容的画报,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部重要画刊。属石印画报,每十天出版一期,随上海《申报》附送。创刊于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四年停刊。每期八幅图。主要负责人是吴友如。此人字嘉献,江苏元和(今吴县)人,早年家境贫寒,寄食于伯父家中。他自幼喜欢画画,来上海后在上海豫园西侧的小校场(今]日校场路)的“张臣记笺扇庄”作学徒,刻印木版年画、信笺、稿笺等,有时亦绘制四扇。因其长期刻苦和努力,画技大有长进,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尤其可贵的是他善于用画表现时…  相似文献   

7.
正过年了,挂上年画,以喜庆、吉祥、通俗、鲜明的内容和形式融会于节日的氛围中,这是广大老百姓一年到头的享受。年画寄托了他们对丰收的喜悦、对幸福的向往。因此,色彩的乡土感和明快性,造型的朴素感和趣味性,以及画面扑面而来的欢乐,构成了年画喜闻乐见的基本特征。年画,作为美术园地色彩缤纷的花朵,经久绽放,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为艺术奋斗了一生的艺术家、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文彬于2001年逝世,走完了他的艺术人生.今年是他的逝世12周年. 王文彬1928年生于青岛,可能受身为民间艺人的外公(老人还能刻木版年画)的影响,从小就爱画画,小学五年级时,也即在他十岁时就喜欢写生,爱画襁褓中的小孩,而且能画出他的形神. 1941年,那时他才13岁,当时在青岛市中读书,是学生文艺社团"星火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好友纪福和也是当时"星火"的骨干.他把鲁迅有关文艺的使命当作自己写作的动力,对他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那时他们虽然幼稚,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写批判杂文,以手抄本的形式定期出版《星火》,秘密在同学中传阅,这在日本占领下的学校中产生了影响,一年后被校方发现痛加训斥,下令"解散".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讨吉利大年三十,芳芳的爸爸挂年画。他挂好第一张后,便叫芳芳从后面看他挂第二张是否与第一张平齐。为讨吉利,他叮嘱芳芳说:“我要是挂高了,你就说发财,我要是挂低了,你就说健康。”当他把画挂好时,芳芳左看右看都一样齐,于是报告说:“爸,不发财,也不健康。”  相似文献   

10.
独特的艺术     
《东西南北》2014,(1):F0003-F0003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正胶南人过年贴年画的习惯非常久远,已代代相传了不知多少世代。早年的年画内容喜庆,构图饱满,色彩鲜艳,贴在墙上满屋生辉,渲染出年节的热烈气氛,表达主人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青岛市优秀非遗项目胶南年画巡展"山浓海蔚"将在全市各区市文化馆、公共场所、美术馆、社区等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展。胶南年画成为这个春天的文化种子,播撒在岛城各个角落。1972年、1986、1992年、2004年……时间成为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东西南北》2011,(18):74-75
一位中国实业家因为“保卫婚姻”定居美国,不小心成为了巴菲特式的投资家。不过他不喜欢外界冠之的任何名号,他说:一切都是为了好玩。  相似文献   

13.
葛维钧 《南亚研究》2009,(1):119-129
五、往世书中的赞颂和毗湿奴的一千名号 (一)往世书中对于毗湿奴的赞颂 作为印度教最具影响力的神祗,毗湿奴在该教的众多经典里受到广泛赞颂。由于毗湿奴属“后起之秀”,所以,对他的赞辞更多地还是出现在诸往世书和史诗中。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喜庆热闹的中国年,总是透着浓浓的民俗味,在青岛周边县市区,依然保留着淳朴的年味,剪纸、泥老虎、面塑、年画、红烛、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从事这些老民俗的手艺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并且正月里,糖球会、元宵节等陆续登场,许多民间艺人也将亮出自己的绝活,捏面人、吹糖人……个顶个让人叫绝,共度一个红红火火的民俗年。  相似文献   

15.
辽朝是由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自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们就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服室书,降阻卜;灭后唐,占燕云;澶州城下一战,又使北宋岁输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契丹铁骑之威名,在当时已传闻于中外。检索史籍,发现契丹辽朝的军队名号颇多,简直是五花八门。笔者不揣浅薄,撰此小文,拟就辽朝军队名号之分类及其由来、寓意等,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6.
李岩 《东西南北》2011,(12):52-54
冬日那三天没洗头了。 在江苏太仓,一个冠以国际名号,但没有多少观众注意的竞走比赛,她在赛场、转播车和当地电视台间连轴转。  相似文献   

17.
童年,一朵待放的花蕾。正需要阳光、雨水、空气滋养。然而,有些人的童年,却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推残。只要你用心看看身边,童工的身影随处可见。二室一厅小餐馆里的小姑娘、工厂里的女工,还有各种经营场所一张张幼稚的脸。二室一厅里的童工,双手冻得流脓;送快餐的小姑娘随时面临车祸的危险;工厂里的童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营业场所的童工无法拿到应有的工资。这些真实事实时有发生。更信人担心的是,这些孩子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如果不好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可能被误人歧途。我希望家庭和社会多关心童工。希望那些被生活所迫的孩子回到家庭,回到学校。  相似文献   

18.
跟同事汇报,自己竟成了豆瓣网某时装小组的组长,自认超级没有组织细胞的我,因这虚拟空间里送上的名号,大大激动了一把。那所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陡升,大有种"不把小组发扬光大就对不住前任组长信任"的架势。  相似文献   

19.
庞骏 《阅江学刊》2014,(4):68-73
储君的名号称谓自秦汉以来通称皇太子。西晋武帝在立储问题上的三个失误:立愚子、立悍妇、立庶孙导致太子司马衷即位后严重失权,由此引发八王之乱。在八王之乱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储君名号:皇太弟与皇太孙,它们皆是宗室诸王争夺最高皇权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西晋出现的皇太弟制、皇太孙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补充,也是统治集团对最高权力转移机制的适度调整,从客观上而言,对于丰富和调整秦汉以来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付出有时并非要有回报,而只是心灵的救赎。土屋隐在大山深处,周围古木参天。土屋里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木床,一个灶台,一堆木柴,一铺被褥,一盒火柴,一把刀。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从没有其他人进入到这间土屋,当然更不会动用过这些东西。可是每隔一个月,父亲仍然会领着他的儿子过来,擦一擦桌子和椅子,晒一晒被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