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白新欢 《学术探索》2003,27(8):44-47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 ,宗教会自行消亡 ,其根据是宗教的认识根源、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将被消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另一个根源 :心理根源。这个根源是不能被彻底消除的。宗教的消亡只能是宗教特殊形态的消亡 ,而不会是宗教本身或一切宗教形态的消亡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出现了一股"宗教文化热",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从心理学视野全面分析大学生信教的心理根源,对完善大学生宗教心理理论以及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安徽芜湖市十三中金壹同志撰文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宗教的反映过程的事实基础”大大缩小了,但是,作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仍长期存在,宗教反映本身也将长期存在,宗教仍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甚至会有所扩大。 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是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范围内,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人们思想觉悟存在差异,都为宗教发挥它的世界观功能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客观条件。当宗教意识在一定情况下使人们对宇宙力量产生敬畏时,便会成为人们不懈地探索宇宙奥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民信教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初探谢灿坤我国不仅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虽然已经基本消灭,但是,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仍然存在。再加之宗教有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制器尚象"是中国造物设计的传统的特色之一。中国宗教文化识别具有悠久传统特性和浓厚民族民间文化根源,它是各种视觉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从宗教文化与传播的角度探讨关于识别所承载的文化表述,有助于宗教文化识别,并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陈独秀站在"民主和科学"的高度,对宗教的产生及历史作用作了阐述,对宗教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科学代宗教"的思想。其中当然不乏正确之处。但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他的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他对基督教的偏爱和用宗教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是成为其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重要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滞后的伦理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滞后的伦理根源包括传统伦理根源、宗教伦理根源和现代伦理根源。传统伦理根源主要有:儒家倡导的亲情伦理是狭隘有等差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人的功利主义;“官本位”弱化了国人的公益观念,淡化了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宗教伦理根源是宗教伦理从未占据我国的主流意识层面。现代伦理根源则是人们封闭的财产观和对待财富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在我国引起的争鸣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昌明的今天,"宗教热"依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升温,这不免引起人们对宗教本质的思索,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在学界引起激烈争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郝保英  郝瑞斌 《理论界》2009,(2):112-113
针对反动的宗教神秘主义思潮,普列汉诺夫极为巧妙地从原始宗教入手,从根源上揭示了宗教思潮理论的内在荒谬性.普列汉诺夫对原始宗教的研究,包括万物有灵论及其产生的根源;万物有灵论和宗教的关系以及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焦佩  夏路 《阴山学刊》2004,17(3):81-84
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多在伊斯兰世界出现,除了有西方霸权主义这个根本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一定的宗教民族根源:恐怖主义者曲解伊斯兰教中的圣战意识,为其暴力倾向提供理论依据;伊斯兰教现实中教派林立、政教合一,容易给恐怖主义提供生存的空间;伊斯兰世界民族主义运动合法斗争途径被堵塞的现状,容易为恐怖主义者利用。但"国际恐怖主义"绝对不等同于"伊斯兰主义",只有当西方放弃对伊斯兰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伊斯兰教得到全面理解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根除国际恐怖主义的宗教民族根源。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建立了人民政权,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了;但是;宗教存在的其他客观根源并未全部消失,宗教仍然存在和发展。这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就具有不同于以前历史时期的特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我国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来进行考察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长期性。所谓长期性,就是说宗教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将长期存在,不会消亡。宗教问题的长期性,首先是由于宗教存在的认识根源长期内不可能消除。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3.
宗教既然是历史的产物,有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因此,对于宗教问题,绝对不能企图按人的主观意志,用强制的手段来加以解决。古今中外在宗教问题上都有惨痛的教训。宗教麻痹人们的斗志,以超人间的幻想代替积极的阶级斗争,它的思想体系是消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理解为宗教在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的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一概都是消极而无所作为的,实际上它积极地渗入了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新兴宗教遍地开花,其产生与教派领袖运作组织和动员民众的能力密不可分,这种能力与本土文化所蕴涵的宗教资源相结合,为本土新兴宗教的滋生提供了文化根源和社会心理基础.新兴宗教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现代性断裂"的一个重要后果--风险社会的到来.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合法权威(专家系统)缺少认同.对合法权威认同的缺位,就意味着人们需要寻找新的认同,新兴宗教就成为人们在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LudwingAndreasFeuerbach1804-1872年)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无神论者,一生致力于批判宗教神学,他对宗教的研究和批判几乎是他一切著作的主题。费尔巴哈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不同,不是把宗教简单地归结为人们的愚昧无知,他的无神论具有人本主义的性质。他从心理根源和认识根源上分析宗教的产生,把异化应用于对宗教本质的分析,他的宗教异化理论是揭露和批判宗教本质的主要理论武器,是他的无神论思想的核心。一、费尔巴哈的宗教界化理论费尔巴哈从人的心理状态去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百科全书派把宗教得以产生和存在仪仪归结为无知和欺骗的产物,因而他们提出消灭宗教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通过启蒙、教育,宣传科学和无神论来完成。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但他决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一切旧唯物主义都不能正确地说明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消亡的正确途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一起码原则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善于同宗教作斗争,为此要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群众中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根据这一精神,本文力求客观,并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在一部分人中的影响将长期存在的根源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无神论学会第四次年会,于1985年10月6日至12日在四川成都与乐山峨眉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专家、学者共70多人。会议重点讨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一些理论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宗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上层建筑的残余,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有产生宗教的土壤。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但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还存在。对这种社会根源应从多角度去理解,如心理因素和精神上的依赖感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的超速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浪涛勃兴,为宗教的消亡创造了条件,亦即说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及认识根源逐步减弱的今天,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宗教信仰还在继续,部分国家还出现宗教狂热,在中国,宗教信仰在回升。我们如何从现代视角去解释这些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把宗教信仰只看作是“落后”“愚昧”的观点,已无法解释当今宗教“热”的问题 恩格斯说:“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宗教本质的分析,考察了现阶段我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的与时俱进思想指导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好现阶段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其内在根源就在于儒学的特质.儒学的特质就表现为"哲学、政治、宗教的三合一",或者"为学"、"为政"和"教化"的三合一.而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思考和探求,应该以拆解和超越儒学的特质,应该以"让哲学的归哲学、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宗教的归宗教"为前提和基础.从这一前提和基础出发,在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探求中,最为牵动我们神经的问题,就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应该而又能够如何存续和发展.而在政教分离的意义上,儒教要想作为一种"宗教"而获得其现实的存在方式,它还需要使自身更为"宗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