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6):66-72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以“味”评论文章,形成了研究文学审美风格的奇味论。柳宗元的“奇味”是一种风格论,它是指文学的审美风格,是对文学审美风格的总体概括。柳宗元的奇味论倡导多元化的审美风格,主张新颖别致的创新性风格,反对险怪艰涩的风格。同时柳宗元的奇味论在多元化的审美风格中最为崇尚壮丽的理想风格,背后寄寓着国家强盛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3.
伏尔泰指出:“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仍然在每个国家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①伏尔泰的话是正确的,他已初步地注意到了美感的民族共性.美感作为美的鉴赏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都是欣赏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具体反映、认识和判断.作为欣赏主体的人都是社会的人,由于他们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及其与此相关的特殊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这些主观因素的差异性,势必影响到美的鉴赏,从而使美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形成所谓美感的个性差异.但同时,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审美主体,又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而存在,必然要受一定社会具体的时代、阶级、民族等  相似文献   

4.
王之望 《江淮论坛》2004,(4):140-142
如果说曾国藩提出的"古文四象"说属于风格审美分类的范畴,那么,他提出的"八字诀"则是对风格美之本质特征的概括."八字诀"中的"雄、直、怪、丽",是阳刚之美的特质"茹、远、洁、适",则是阴柔之美的审美特点."八字诀"从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高度,极大丰富完善了桐城派的风格理论体系,开拓深化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虽然还不能说己达到科学的高度,却毕竟是审美认识上的进步,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进行审美鉴赏和价值判断."四象说"与"八字诀"的提出,不仅把桐城派刚柔学说推进到新的学理层面,也是对整个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批评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诗词新颖性浅谈谭锦华“旧瓶装新酒”,是当代人们对利用近体诗格律创作具有新内容的诗词的形象概括,强调的是一个“新”字。新时期诗词的艺术魅力,产生于它的新颖性、真实性、诚挚性和蕴藉性。创作中华诗词,具有这“四性”,则可获取读者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感...  相似文献   

6.
朱立元 《文史哲》2004,3(6):22-26
长期以来,当代中国美学基本上在认识论哲学框架下运行和发展,但是,蒋孔阳先生晚年的美感论把美感置于主客关系之中加以探讨,已经开始突破和超越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表现为:(1)认为美感已不再是对美的客观认识和"反映",提出了美与美感相互创造、互为因果的"循环"说。(2)从发生学角度在理论上阐明了美感与美在实践中如何同时生成、同步发展的,清晰地表现出他通过审美关系而非认识关系把握美感的历史生成的基本思路。(3)蒋先生的"美感论",基本未涉及认识论问题,他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研究上,认为美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复杂心理过程,而不是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命本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本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前苏联学者的生命定义局限于概括生命的具体生物化学成分 ,西方学者的定义仅仅概括了生命功能方面一些非本质的特征 ,它们都没有能够在生命本质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复杂性科学框架中发展起来的人工生命研究 ,从生命的功能和信息方面概括生命的本质 ,对我们很有启发。生命的本质应当这样概括 :生命是自复制、自适应、自组织的开放信息系统 ,它具有进化 ,对环境做出反应 ,不断自我更新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景:物色之美     
人们在山川自然的观照中发现了物色之美,称之为风景、美景、景色、景观,又将它摄入诗、画,创造出艺术之景。与"情"范畴相对,形成了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景"范畴。在表示审美客体的诸范畴中,景.可以说更有纯粹的美学意义。它直接由物色观照中产生,是审美主体对自然对象美的一种发现与概括。与其它的客体对象范畴相比,景,更具有空间审美意识和自然人化的美感趣味,因而成为文学艺术与审美欣赏中一个常用的范畴术语。其特别的审美内涵、潜在的文化渊源和引人入胜的魁力,都颇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山水美感的结晶自然风景,物色万象,自古…  相似文献   

9.
<文赋>所讲的"诗缘情而绮靡",首先不是作为理论要求而提出来的."诗缘情而绮靡"以下的十句话,是陆机对包括诗在内的十种文体审美风格的概括描述.这种对文体风格的关注,是对文学形式独立审美价值的发现."诗缘情而绮靡"的重心不在"缘情"而在"绮靡".<文赋>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和形式问题,是文学自觉意识成熟和审美风尚转变的理论标志.  相似文献   

10.
语言风格,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它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语言风格是实在可感的,它具体存在于言语作品之中。语言风格的形成,有它特定的因素。研究它的形成,探讨它的成因,是语言风格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这种研究,对于划分语言风格的类型,把握语言风格的特征,提高读者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启发人们自觉地创造独特的语言风格,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宋词的体性特征和美感类型 ,它不以阳刚见长 ,而以阴柔擅胜。宋词的阴柔体性和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香艳绮丽的形貌 ;二、幽细感伤的情思 ;三、柔媚婉约的风格 ;四、轻柔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刘鹤 《浙江社会科学》2008,1(6):112-116
郁达夫与川端康成在家庭背景、创作思想、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多相近之处,特别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与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艺术特色、美感特征等方面存在更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美学风格、审美意境和女性美的独特的审美视角进行比照,以期从美感特征和审美意识方面研究郁达夫与川端康成这两位文学大师在小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吴伟凡 《殷都学刊》2007,(4):103-106
关汉卿散曲被推崇为本色派的代表,人们多从质朴无文和俗美特质的角度去认识。其实,关汉卿的散曲在俗美的艺术生态和审美关照中总是体现出多样的风格探索和多重的艺术韵致,其作品具有趣、野、丽、秀等亦俗亦雅的多重美感,显示出他驾御形式、表达多样审美个性的本领,是剧家散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进入了科学美学的时代。用实验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的话说,旧的哲学方法是“自上而下”,而聪明的办法则是“自下而上”,从各种事实出发,谨慎地、逐渐地上升到综合和概括。但是,实验美学通过辛勤的、繁琐的实验归纳出来的引发美感的某些形状、形式及其原则,都无法对美感予以科学的说明。美感产生于形式的静观吗?可是这些形式的表现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美感产生于对形式的联想吗?然而既然产生于联想,就说明美感已经离开了那些作为元素的单纯形式及其原则之类。这样,在美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审美移情说便适应纠正实验美学的局限而登上了历史舞台。里普斯就是美学史家所公认的审美移情说的主要代表。 泰奥多尔·里普斯(1851—1914)的专业原是心理学,曾任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20年,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其心理学美学著作主要有:《空间美学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7)、《美学》(1909)、《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等。 审美喜悦:“令人愉快的同情感”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天日常生活叙事的一条支配性逻辑,也是把握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美/美感,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了求真的指向与向善的驱动,所以审美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文化。从表征角度来看,它在造成“超真实”和完美化表征效果的同时,也使审美发生域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价值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酝酿了审美和艺术大众化、民主化的效应,与此同时,它也因审美生产过于饱和而致使美的内在价值受到折损;从作为审美内在尺度的风格角度来看,它解构了风格精英式内涵的历史性限制,同时也使其在繁兴同时因自身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同质化而走向陨落。这三个角度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文化悖论。理清这些悖论,有助于摆正观视姿态,在开放性与批判性并重的悖论语场中开始我们的批判之旅。  相似文献   

16.
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中的有情性,建立在其有象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之上,美感与丑感的区分关乎感情价值评价,美感与快感的区分关乎审美之为审美、美感之为美感的原则.而美感的超功利性也非建造空中楼阁,它亦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以感情、感情态度及其价值评价为基础,对民艺美学中的美感与丑感、美感与快感、美感的超功利性与快感的功利性以及快感与美感的转化逐一剖析,将使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的有情性得以立体化呈现.  相似文献   

17.
自北宋至民国以来,前人对欧阳修散文传承《史记》的认识愈加明确而深化。但《史记》究竟从哪些具体方面影响了欧文及其"六一风神"?学界对此语焉不详。经过资料梳理与探究,可见欧文在情感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叙事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审美风格与类型属性方面,都受到《史记》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程晶晶 《兰州学刊》2011,(10):117-122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尖新"范畴在具体的批评语境中,体现出正负两方面审美内涵和批评价值,具有矛盾复杂性。消极意义上体现为风格上尖利寒瘦、佻巧浅俗,技法上逐险斗巧、蹇涩冷僻,其审美取向与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相违和,成为末世文弊之征兆,为正统批评家所不取;然革新派常在肯定意义上使用,其审美内涵包括:风格上天然清新、生机盎然、不假雕饰,技法上突破陈规、创新立奇,美感上惊喜绚烂、耳目一新,尖新成为诗德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旅游审美文化是当代我国审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活跃的类型之一。本文就旅游审美与当代审美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对当代中国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作具体的分析,并对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道路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黑格尔看来,审美活动主要是对事物的认识性观照,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自我揭示的手段,美感问题首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因此必须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来把握审美和艺术的特性。那么黑格尔是否就因此而完全摒弃了审美中的情感因素了呢?多数论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实,黑格尔反对把“美和艺术的研究归结为情感的研究”,只是表明自己与唯情论者迥然有别的立场,并不构成他的美感论的全部内容。他在强调美感活动的根本性质是一种认识的同时,也对情感活动在美感中的作用和特性以及它与思想认识的关系作了相当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又一次体现了他的光辉的辩证思想。本文就是对这些思想的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