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村落社区的研究,在目前学界似有“以末为先、变熟为生”之势,“村落终结”研究热便是一个例证.村落的终结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间的行进并不如村落终结论者所愿,表征更多的却是一种“纠结”,但在弄清诸多缘由之前须首先明白的一点是“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现有的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村落由于其固有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村落终结之路为之尚远.相反,一些“中间形态村落”在借助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内在价值的挖掘,不但没有走向终结,反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代表中国多数乡村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后果,城市过密—过疏的两极发展使得传统的乡村世界开始面临空前的挑战。村落终结的形态是多元的: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而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则是在过疏化、老龄化背景下而走向终结;在政府社会规划工程的主导下,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亦使村庄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城市化。故所谓村落终结已远非简单的空间变迁和关系变动,亦不是农民群体单一的去农为工,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利益重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辨析村落终结现象的实质,并对其社会后果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3.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福山和沃勒斯坦的历史趋势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何种历史的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社会将终结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沃勒斯坦声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体系将面临崩溃。二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势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演绎的结果,福山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单线进步的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沃勒斯坦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多元的和全球性的。三是历史的终结和主体的实践。福山认为在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后,人们的实践是消极的,所获得的只是物质的满足;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后,美好的社会只是一种可能,因而主体的实践变得非常必要并且意义重大。总之,两人的历史终结论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前景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 ,许多哲学家一再宣告哲学的终结。经过一百多年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反思和清理 ,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逐渐清晰起来 :哲学是对人性的反思和自觉 ,传统哲学是对人性固有的思维和理性能力的自觉 ,是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它把世界和存在思想化、逻辑化 ,并把思想的、理性的生活方式绝对化为惟一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传统哲学的生活理想是建立在社会分工、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精神贵族的理想。在工业化、世俗化、群众组织化的时代 ,个人的感性幸福成为现实的追求 ,人性的丰富性、全面性成为文化的自觉意识 ,作为惟一符合人性的哲学独断终结了。但思维和理性却是人性最重要的机能 ,哲学仍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作为重要的生活维度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人类学、民俗学村落研究脱胎于西方的部落人类学研究,而西方人类学语境中的部落和中国的村落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两者的结构来看,村落有着部落所不具有的以村落边界为限的内外部多级结构,而其外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村落边缘。由于学界长期以来对村落边缘的某种忽视,使中国学者在建构本土理论的过程中难以摆脱部落人类学的影子,从而存在对村落认识不够彻底的现象。文章通过对费孝通、施坚雅、杜赞奇等人相关理论的吸收,提出了村落边缘的概念,并初步分析了这个概念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8.
论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发展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村落文化作为社会文化背景和基础性资源,对当前的农村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消除臣民文化、培育公民文化,改造小农文明、培育契约文化,更新礼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能极大地提升村落文化的内质,克服其“先天不足”,有效地促进农村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集体经济在长期维系村落共同体和减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一系列社会制度变革导致农村出现集体经济边缘化、村落共同体瓦解和治理行政化的现实困境。农民集体意识溃散、对村庄公共事务淡漠化、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呈现松散状态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乡村治理的有效实现。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后,受益于治理资源的集中注入,集体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村庄“造血”功能随之复苏,在集体经济治理与减贫耦合推进的过程中村落共同体也得以开始重塑。因此,强化村集体“统”的功能、构建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是激活村庄和农户内生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相对贫困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的孔子观与今文经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的孔子观是他维新变法论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核和哲理性层面是“素王——教主”论。其要在重新给孔子和儒学以政治性和宗教性定位。其功能性层面和三大思想支柱为意志主义、宗教主义和现代主义。他根据《公羊》微言大义中的唯意志论思想考认孔子“改制托古”所具有的革新精神。以神秘性说孔子,主张将“孔教复原”为“基督化的儒教”。他以进化论、民权说等西方思想附孔,“托”孔推行现代主义。康有为光大了今文经学的孔子观并使其异化,这既是今文经学的丰碑,又是今文经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总被引:130,自引:0,他引:130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丹托重新讨论了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命题,延续了黑格尔美学的体系错误,并进一步使艺术暂时化。他的“后历史”多元主义观念流露出对艺术命运的悲观主义色彩;而黑格尔对艺术未来是乐观的、充满信心的。艺术不会终结,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在新世纪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艺术终结论”向来是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多数研究者都将“艺术终结论”视作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那么,在对特定文本阐释时探寻作者本意是否有一定的合法性?本体论阐释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分别以“伟大艺术终结”论和“艺术的过去特征”论来概括黑格尔美学的相关言论和思想。通过对读和细析黑格尔的文本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阐释可见,黑格尔本人并未提出过“艺术终结论”的命题。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概括和论述虽然都依托于本体论阐释学的框架,创造性地发挥着自己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黑格尔的本意;但在具体分析时则往往试图贴合黑格尔论述的原意。这一特殊的阐释学现象意味着,方法论阐释学寻找作者原意的主张并没有完全过时,在特定条件下能与本体论阐释学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4.
与行政、立法相比,终结性是司法的重要特征。司法终结性特征是法的权威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而要贯彻司法的终结性就必须对司法进行改革。本文针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共同体"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概念,本文探讨、比较了其在社会学及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发展、流变,提炼出当代社会学广义地探讨、界定"共同体"的研究取向,及其遵循的"自下而上"、"初级共同体优先"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围绕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共同体研究本文指出:超越共同体的地域性村落社区层面,兼顾在村落内及村落间互动的各类血缘性、精神性共同体形式,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乡村社会学之共同体研究的切入点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惊呼西方全球化破绽百出、亟待抢救的声音,预言西方全球化前景黯淡和没有出路的声音,怀疑、批评、谴责、控诉西方全球化的声音,来自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是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它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反映乡村居民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自发有序的空间生态、商贸互融的市镇生态、生生与共的人文生态等核心要素。但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出现失衡,存在着传统建筑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愿望相左、资本下乡目的与当地居民人本价值背离、村落空心化与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缺失、重视实体修复与轻视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并存等多重发展困境与悖论。这需要从坚持文化整体保护理念、重塑乡村精神文化家园、激活乡村建设主体意识、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重塑村落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持续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