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边疆发展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边缘领域。然而,在国际与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边疆经济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涉及全局稳定与安全,边疆经济问题应当被重新审视。面对新时期中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形势,经济学研究应立足中国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经济治理理论基础与政策框架。基于此,可首先从经济学学科视角出发,将边疆地区特殊性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基础数理模型来阐释边疆经济治理的理论依据。然后在总结新时期中国边疆经济治理的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对边疆经济治理政策完善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罗勇 《学术探索》2014,(10):106-111
文章从政区设置、边疆经略、民族史等方面,对目前学术界对有关明代滇西边疆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述评,对研究新动向和视角进行了总结.认为从地方、中央甚至周边关系的多重视角研究边疆地区,可以发现边疆与中央、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并发现这种互动关系对边疆社会变化的推动作用,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滇西边疆的发展与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拉铁摩尔在对中国边疆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北方边疆,而忽略南部边疆,强调地理和经济因素对中国核心区域的范围的界定,而未能认识到南部边缘地带与核心区域互动的复杂性,以及这些互动在形塑华夏过程中的作用.王铭铭在“藏彝走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间圈的概念,这一概念涵盖了拉铁摩尔提出的内陆边疆地区,也包括了西南的藏彝走廊和东南的部分少数族群.在考虑中国的南部边疆问题时,从核心圈、中间圈和外圈三个圈层的互动角度来解读这种时代变化,对中国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柳岳武 《社会科学》2022,(1):152-168
清代北部边疆地区内地寺庙的兴建、内地神灵信仰的输入,既是清廷对北部边地加强统一、管理设治的结果,亦是内地百姓逐渐移居这些地区后自我选择的结果。在清廷和内地百姓的共同作用下,他们不仅在边疆地区修建起诸多内地寺庙,而且将关帝、龙神、阎王等内地神灵信仰输入边疆地区,并依托这些寺庙塑造了边疆地区移民社会的自我信仰。边疆地区内地寺庙及内地信仰等的存在,为边疆地区城市村镇的兴起提供了推动力,促进了边疆地区原住民与内地百姓间的融合。在国家治理层面,清代北部边疆内地神灵信仰的存在,不仅推动了边疆地区游牧、农耕两种经济的融合,也为清廷维持边疆统一、加快边疆开发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受到“现代化”、“民族—国家”以及“主体性”等思维的制约,导致研究出现诸多困境,需引入诸如全球治理之类的新视角。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当代边疆治理可以成为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重要场所;全球治理可以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新思路;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间也存在着张力。从全球治理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多元中心治理”、“国家认同重构”、“边界内涵变迁”三种研究路径切入,从而实现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重构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正>边疆考察史是中国边疆研究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边疆考察研究存在两个倾向:一是中国学人的边疆考察,特别是当代中国学人的边疆考察研究少有研究者问津;二是将19世纪以来外国各类人士对中国边疆考察活动均划入帝国主义侵华史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倾向有所改观,相关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翻译,当代中国学人撰写的边疆考察记,以及研究论文、著作多有问世,所涉中国边疆地区以新疆考察最多,西藏、云南则次之。本题拟以新疆考察史为主,试分时段做综述,此为第一时段——清与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7.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 1986年的吉林大学中国北方考古研究室, 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担任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我国内蒙古长城地带以及东北、西北边疆及其毗邻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工作, 取得了不少突出的成就, 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2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他们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 把以东北及东北亚地区考古为核心内容的中国边疆地区考古学、人种学、环境科学综合性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承担了大量的边疆考古田野发掘和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任务, 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8年, 他们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8.
方铁 《天府新论》2015,(2):132-138
中国边疆的形成演变历经2000余年与诸多的朝代,表现为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将自己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政治势力必须服从于己,由此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其檄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册封这两种形式,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即封贡制度。中国边疆的历史形成,不仅因中原王朝在边疆建立行政区并实施有效管辖,还表现在以内地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逐步得到传播与认同,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逐渐迁徙,实现了边疆居民成分的重组与主导民族内涵的改变,使边疆地区与内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国民政府时期,针对边疆地区的土司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制度等旧有政制对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阻碍,一大批知识精英以边疆治理现代化为立论依据,分别从边疆旧制变革、边疆自治、边疆人民参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关边疆政制方面治理改革方案,并试图以此来提升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能力。虽然有些主张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大部分方案或多或少地为当年及以后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特征。“一带一路”使沿边开放从周边国家扩展到欧亚大陆,使中国边疆地区的各级城市、经济区与产业带和边境口岸等各类边缘增长中心的外部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包含边疆、内地和“一带一路”六大走廊沿线国家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拓展到边疆和内地本身存在人口集聚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带来的工业用地指标调整、一般通用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渗透带来的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带来的转移支付,通过边疆与内地名义工资差距、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投入的份额、土地收入作为对当地居民收入补贴和边疆地区转移支付补贴等参数变化,揭示优化边疆国土开发空间经济机制与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边疆有序开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前提下,陆路边疆地区存在着“金角银边”的区位优势,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国家则需要整体规划,主动建构陆路边疆经济带。中国陆路边疆沿边界一线形成的“一带”,与整个陆路边界线上“界”与“路”交汇地区的城镇所形成的“一带多点”的“金角银边珍珠链”,可以凸显陆路边疆发展的潜力,体现国家“边疆经济带”建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实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边疆地区依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逐渐成为经贸活跃、文化交融的“热点”地区。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进的今天,边疆不再是传统军事安全层面上的单纯的政治边疆、国防边疆,它已成为国家全方位开发开放的前沿。在保证边疆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消除威胁边疆社会发展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隐患,整合各种统制机制治理好边疆,从边疆文化的构建入手,通过边疆文化的社会功能,探索治理边疆、稳定边疆、繁荣边疆的途径,从而使边疆地区得到长久而稳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独立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领土的完整、边疆的和谐,印度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措施。这些措施也让印度中央政府实现了边疆治理的目标,但是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不仅仅只是实现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目标,边疆地区的反响也是中央政府边疆治理成效的主要反映。而边疆地区对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却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予以认可;另一方面是对中央政府边疆治理的不满。  相似文献   

14.
边疆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在“五通”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边疆地区恰逢中国政府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支持与周边国家合作诉求及意愿强的机遇,也面临周边安全环境恶化和边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风险。边疆地区需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借助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参与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5.
边疆地区内生增长能力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边疆地区主要通过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土地增长效应有待加强。资本增长效应在东北边疆最高,土地增长效应仅在西南地区显著。边疆地区资本利用效率正逐渐恶化,但劳动、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改善。增强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建议:西南地区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东北边疆改善资本利用效率;西北边疆改善劳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经历了一个兴盛的时期,以祁韵士及其作品《皇朝藩部要略》为先河,涌现出了一大批边疆史地方面的专家和重要著作,何秋涛及其著述《朔方备乘》即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该书主要由以下七部分构成:北徼山川形胜考,北方民族沿革、内属考述,中俄边界形成及中俄关系考述,北部边疆镇戍考述,俄国历史地理研究,边疆地区文献研究。从史料价值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汇集、收录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考证了很多史料的错讹之处,清代俄罗斯学的集大成者。就该书的历史意义来说,主要有: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广阔视角,觉悟、警醒的忧患意识,经世致用、匡世救国的现实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其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党委和政府,由此而致的是政府关于社会管理的理念存在错位、政府作用不断向非政府领域渗透,而且其社会管理的手段主要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良好发展.良好的政府社会管理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治理和多手段的综合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凭借与中国比邻的地理优势,沙俄是最早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开展研究的欧洲国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文献研究与俄国汉学的发展同步,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西北边疆考察方面,沙俄以俄国地理学会为中心,对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在内的几乎全部中国西北地区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考察,留下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9.
如何研究中国边疆是令人着迷的问题。历史学虽在边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边疆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的学科都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回顾社会学传入中国后的边疆研究历程,可知社会学致力于从边疆的田野中探索边疆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寻找边疆内在的方向感,生产关于中国边疆的知识,从而解决时代焦虑和国家的困惑。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立足边疆的实际,解决边疆问题;更需要立足于国家安定统一的视角,构建中国自己的边疆理论。社会学通过对边疆的田野研究,挖掘中国边疆的本土经验,使得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保持理论自主性的警觉,这是社会学研究中国边疆的使命所在,也是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叶燮研究逐渐受到海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日本的青木正儿、德国的卜松山、美国的宇文所安等学者分别发挥自己的优长,以区别于国内的视角,并借助相关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方法,推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他们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以给国内学者提供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