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新玲 《快乐青春》2014,(11):16-18
我父亲是邮局里一个普通职员,干了半辈子的分拣工。 父亲喜欢吹牛,动不动就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与市里某某领导有多少多少年的交情了,与某局的头头关系是多么多么铁了。经常说得有鼻子有眼,我们知道他说话的水分很大,我们家的人背地里都称父亲为“大忽悠”。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学,父亲说这是我们家族的荣耀,非要在开学前带我回趟老家。我和父亲下了火车上汽车,下了汽车坐中巴,最后步行40多分钟,终于到了老家。可是,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父亲经常提起的老家竟然这般模样:山是不毛之地,路是尘土飞扬,田边的向日葵东倒西歪,四处都能听到牛羊的叫声,是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村。我们的到来,使老家的院子比往常热闹了许多,七大姑八大姨,亲戚一帮一帮过来,跟父亲有说不完  相似文献   

3.
生日礼物     
记得从小到大,我这个女儿和父亲的争吵似乎就没断过。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有时还有点不讲理,而我又恰恰继承了父亲的缺点,脾气倔得像头牛。我们这样两个人天天在一起,怎么会不发生争执呢?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打我骂我。有时候,为了一丁点儿小事,父亲就一巴掌打在我脸上,打得我当时鼻子就出血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不断地和父亲对抗。我们之间的争执一天天升级,我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福斯特的作品中经常缺乏父亲形象,而福斯特小说中的“父亲”问题也很少受到关注。拉康关于父亲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理论认为,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结构是组成稳定家庭的关键因素。父亲的缺失会使这一稳定结构遭到破坏,但是,由于父亲缺失遗留下的位置会由他人或他物来填补,父亲的缺失也是象征性的。在福斯特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父亲的缺失就是象征性的,父亲对女儿的监控作用通过其他人物得到了实现,文本中缺失的仅是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声音却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5.
分寸的力量     
晓明 《快乐青春》2014,(3):13-13
一位叫迈克尔的男孩长得又高又壮,他母亲害怕他会成为学校的“小霸王”,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叫他与人为善,学会忍耐。结果很多孩子欺负他,甚至打他。迈克尔对父亲说:“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们,但我知道这样做,  相似文献   

6.
参加工作拿到第一份薪水那天,正好是他父亲的生日。用劳动所得给父亲买个什么礼物好呢?他想想还是买一支派克笔吧。父亲在单位里也算是“一支笔”,经常要写材料,手里那支老掉牙的塑料壳钢笔也该下岗了。 途中他忍不住好几次掏出钢笔左看右看,一遍遍  相似文献   

7.
牟欣 《快乐青春》2005,(3):44-48
我真的很同情阿呆.或许是先天营养不良的原因吧,都已经十五岁的他竟然长得又瘦又小,也因此常常被同学们欺负,这其中以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严聪最甚.  相似文献   

8.
安文 《家庭科技》2013,(10):20-21
孩子上学后开始步入群体生活,如何让孩子在群体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其他同学的欺负。的确,在校园里,由于多方面因素,一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和捉弄。受欺负的形式也很多,有的孩子被辱骂,有的孩子被别人取外号,有的孩子被打,有  相似文献   

9.
《快乐青春》2014,(8):27-28
小时候,我特别爱哭鼻子。受邻居家孩子欺负会哭,考试考不好会哭,想要好看的衣服得不到会哭,就连自己摔倒了也会哭。后来,在我6岁的一天夜里,我想要一盒蜡笔母亲没给买,我一怒之下掀翻了桌子大哭。父亲生气地紧紧抱着我,向村后走去,直接把我抱到了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树林里布满了坟头,是我和小伙伴们谈虎色变的场所。父亲快步走到那里,把我扔到树林里他就往回跑。我吓得魂飞魄散,开始还大哭,后来回头一看,发现父亲不见了。那一刻,我噤(jin)若寒蝉,赶紧止住了哭泣,飞奔往家跑,快跑到家门时,听到身后有粗声喘气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 ——普希金 音乐大师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并不温暖的家庭,他的父亲嗜酒,脾气暴躁,经常打人. 贝多芬从小就表现出一些音乐天赋,父亲显然也意识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可是他想的并不是如何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让其成才,而是如何利用他为自己赚酒钱.因此,贝多芬练琴时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会招来父亲雨点般的耳光.邻居们经常见到这个可怜的孩子被打之后,又累又困地蜷缩在墙角睡着了.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人情     
梁勇 《快乐青春》2009,(1):74-76
他生性顽皮,经常和人打架斗殴。渐渐地,他成了派出所的常客。每次在外面惹事生非后,回家总是会受到父亲的责打。时间一长,他也习以为常了。  相似文献   

12.
寻找遗产     
智朋 《快乐青春》2011,(6):58-58,64
阿东的父亲是个很能干的老工程师.也是一个业余考古学家。他非常疼爱自己的独生儿子,经常给他出一些疑难古怪的问题让他猜,通过猜题,让儿子能聪明些。  相似文献   

13.
《家庭科技》2012,(8):8
寒冬的夜里,父亲的胳膊又伸到被子外面。第二天早上,那只胳膊又开始习惯性痉挛。疼痛使父亲额头冷汗涔涔,我们的心也跟着揪到一起,却手足无措,只能尽力揉搓父亲的胳膊。为了治好父亲这个怪毛病,我们煞费苦心,带父亲去大大小小的医院检查,每次都无功而返。医生们说是痛风,开了些药,便再无良策。但那顽固的毛病,就像不受欢迎的访客,每年冬天都不请自来。吃  相似文献   

14.
“二乘二等于五”大闹文化革命也是阶级斗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资产阶级占有文化,却欺负工人阶级没有文化。夺回文化,就不能不是一种阶级斗争。中国资产阶级右派大喊:“外行不能领导内行”,其欺负工人阶级可谓露骨极了!我想,引用列宁的话来打  相似文献   

15.
大年三十儿,在外漂泊、奔波了一年的我以及我的弟弟、妹妹,终于回到家里,与父母吃了一顿团圆饭。饭后,父亲召集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看得出来,父亲为了这次会议已准备了很久。但他绕了很大的圈子,我们也没有弄明白这次会议的主题。在我们兄妹轮番追问下,我终于从父亲有点艰涩的话语里明白了两个意思:一是家庭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二是节后他准备到上海打工贴补家用。打工?我 63岁的父亲竟然准备外出打工?我听得心里一酸,忍了忍,眼泪才没有掉下来。   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同时又是一个将军之子。我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爷爷,…  相似文献   

16.
网络欺负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它与传统的欺负形式一样,都属于侵犯性行为.本研究选取武汉、北京、重庆等地四所高校进行取样研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现状,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而从“绿色网络”建设、行为主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网络道德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也没有一个让儿女们骄傲的精彩片段。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相似文献   

18.
似乎是从回老家的第一天起,母亲就开始考虑我们回城时所带的物品。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碎石子铺成的小路很窄,两侧都是半人多高的茅草,车子停在百米之外的玉米地头。因为东西太多,父亲拉了平板车,把一袋大米和各种东西放上去再倒腾过去。拉车的时候我要拉,父亲说他来拉,昨夜露水重,别把你裤子弄湿了。以前,父亲对我们的来回似乎并不太在意。这几次,我发现父亲也不想让我们走,嘴里老是嘟囔着:"不能在家多住一天吗?"明显感觉到,父亲老了,言语里对我们充满着留恋。  相似文献   

19.
我母亲去世3年后父亲再婚.当时我已年满18岁并已外出打工,完全能自食其力。我妹妹12岁。还在上小学,且随父亲和继母共同生活。我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继母在家种田和操持家务.他们3人共同生活了5年。妹妹中专毕业后也已外出打工。2004年,继母与父亲关系不和离婚,父亲给了继母一次性经济扶助2万元。2009年元月,继母提出要我们兄妹尽赡养义务。请问,我们兄妹对继母有必要尽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20.
张伦 《中国学术》2001,3(1):316-318
对于没有受过社会和人文科学训练的人来讲,“父亲”可以属于那种最不言自明的称谓。对中国人来讲,也再没有什么比父亲的形象最能概括传递母文化的许多信息了。至于从五四以来与国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如影相伴的对传统父亲权威和形象的憎恶与批判,也是过去这世纪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巴金的家不就是围绕对父亲的批判而展开的吗?然而,对父亲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最普通也最深刻的现象之一,我们又有多少系统的研究和认识?而缺少对自身生活的审视,也许是国人还没有真正迈人现代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