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拔人才重在“知人”,“知人”方能“善用”。如何“知人”在于平时善于观察,“善用”则是使人才各得其所,用其所长。“知人”并“善用”是许多事业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西汉刘邦,自幼并没有读过多少书,长期的南征北战,使他从实践中增长了许多见识。在刘邦临终时,曾对谁能担任相国说过大体符合后来历史实际的话。吕后问道:“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萧何)的接替人谁最为合适?”刘邦答:“曹参”。再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比较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智谋有余,却难以独任。周勃待人诚恳,能宽容,比较厚道,却少文才,性格举止文雅安静方面有所不足,能安刘氏的人定必是周勃,宜叫他担任太尉(掌兵)”。汉初,张良、萧何,韩信人称三杰,三杰能为刘邦所用,终于平定天下,刘邦可谓“知人”。  相似文献   

2.
<正> 陆贾(约前240—前170年),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生平事迹见于史载者仅有以下三事:一、在高祖和文帝时,曾前后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归属汉朝;二、刘邦与吕后死后,他出谋划策,使周勃和陈平联合起来粉碎了诸吕之乱;三、他曾向即帝位不久的刘邦提出“马上得之(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问题,引起刘邦的重视,命他总结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结果陆贾著成《新语》十二篇,从那些经验教训中引申出他自己的治国主张——这一点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把战国的廉颇与西汉的周勃放在一起,不是要讲“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而是谈谈他们怎样对待贤能,拿今天的话说,是如何使用人才。周勃从太尉晋升为丞相,很是自得,但他在其位不知谋其政。有天汉文帝上朝,问他政法审理的事,他不懂,只好回答“不知道”。汉文帝又问他财政收支的事,他也不懂,还是三个字:“不知道”,他羞急交加,汗出沾背。汉文帝问陈平,陈对答如流,倍受称赞。周勃出朝后责问陈平:“你为什么平时不教我怎样应付皇帝?”陈平笑着说:“您既在其位,何不知自己的责任?”周勃自知才能比陈平差,就托病辞去丞相之职,由陈平接任。“少文”是周勃的弱点,而“重厚”则是他的优点。他感到自己才能不如他人,就老老实  相似文献   

4.
<正> 一刘邦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有着不朽建树的封建帝王。但是,他却不能跻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殿堂。在数以百计的有关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中,刘邦从来就不是学者们注意的对象。这是因为刘邦的思想没有用著作表述出体系,所以谁也没有兴趣去采掘这一可能没有任何收获的贫矿。但是,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辉煌功业的伟大人物,刘邦却有着他自己的虽然不成体系然而又极富个性特征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汉高祖刘邦的临终遗言“安刘必勃”,曾被一些同志大加印证,广为宣传。我们重新考察了有关的历史事实,认为这句话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安刘必勃”一语见于《史记·高祖本记》吕后问相一节,原文如下:“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肖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重点笔者加)。  相似文献   

6.
黄凤金 《快乐青春》2011,(1):46-46,55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的,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  相似文献   

7.
不少史学家认为刘邦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之术”,但我们评述历史人物,“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我们认为,刘邦的整个一生都是向往法家,推行法治的。一、刘邦羡慕法家秦始皇刘邦入咸阳前是羡慕法家秦始皇的。刘邦出身于富裕中农家庭,“尝告归之田”,虽有条件读点书,但他“不脩文学”。所谓“脩”,《说文解字段注》为“脯也”,“则薄析曰脯”,即“以求尽善”。所谓“文学”,是指文献经典。意思是说,刘邦没有很好的读过文献经典,当然也不是没有读过书。《汉书·艺文志》中列有他写的“歌诗”二篇,即《大风》与《鸿鹄》就是例证。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家等学派的思想懂不了多少。他父亲骂他是“亡赖”,虽是指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无利入于家也”,但也有读书不多之意。  相似文献   

8.
刘邦少不读书又不事生产。《史记》说他少年无行,到处吃喝玩乐,搞女人;后来打天下,掌握了权力,又轻视儒生,见到儒生就破口大骂。但是刘邦确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他有气量,善用人,能够听取群众的意见,处事接物从不拘泥于小节。尽管如此,他的声名总不太好,这可能是和他不读书,得罪了儒生有关。所以我们今天一提到干部学习,也说“不要学刘邦、项羽。”究竟刘邦这个人是不是一贯反对学习呢?我看不是。刘邦写给他儿子刘盈(孝惠)的手敕,很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手敕开头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9.
当年刘邦从“白登”脱出 ,是他冒险自己逃脱出来的 ;刘邦北上平城 ,意在冒顿 ,更与冒顿的“诱”兵之策有关 ;北上之前 ,刘邦曾派出十余“辈”“使者”前去“视冒顿”刺探情报 ,但都被冒顿所欺骗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封建社会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他们在建国前后所推行的政策,措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识的仿效?如果朱元璋确系有意效法刘邦,那么他为什么要效法?这种效法有何利弊?本文拟作一探索。一和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动机是为了求生存,他是被迫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的,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在朱称帝后吹捧的那样,似乎他自幼  相似文献   

11.
韩信的悲剧     
韩信是楚、汉之争期间出现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在楚、汉战争中投效刘邦,以谋略过人被擢为汉军统帅,实力强大。当时,蒯通劝韩信取齐地,成功后又劝他割据齐地自立。齐地处于黄河下游,掩有以后置汉的平原,千乘、东莱和齐等四郡,渔盐之利富厚,韩信又掌握重兵,在楚、汉相争中是举足轻重的筹码。据齐自立,势成鼎足。但韩信看重刘邦对自己的恩宠和信任,终于拒绝蒯通的建议而作了折衷的抉择:承认刘邦  相似文献   

12.
君奭在《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想为农民起义领袖立传吗?》(简称君文,见《吉林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一期)一文中说,刘邦“过去是打着陈涉旗号,以奉‘张楚’正朔而兴起的,要肯定他们这个汉王朝的合法性,那首先就得承认也是布衣出身的陈涉的合法性,所以为陈涉立传实际是为了给刘邦立传。”因为刘邦也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作者接下去就说:“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与刘邦正表现了阶级立场的一致,他是站在西汉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来写《陈涉世家》的。”  相似文献   

13.
刘邦新论     
本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和论述为基础,结合<汉书>的记载和论述,对当代学者给予刘邦的错误评价如指斥他是流氓无赖、为人狡诈无能、大杀功臣等细作辨正;对当代学者对司马迁评价刘邦的误解细作辨正,并做出新的评价:刘邦是一个英明睿智、光明正大、富于仁义的帝王典范.并为中国立下不朽的以仁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统一格局、为中国成为世界古代史上唯一能保持长期统一和繁荣富强的大国打下切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邦与韩信受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人生价值观“富为上,贵次之”的影响,为求富贵投身到农民起义军中。韩信到汉营后,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也向刘邦邀王邀地。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刘邦则用夺权与徙地等方式对韩信加以防范。韩信降为淮阴候后,心态失去平衡,准备谋反,应给予否定。  相似文献   

15.
读了《晋阳学刊》去年以来刊登的有关周勃与“安刘”关系的文章,很受启发。但是,对如何理解所谓“安刘”、怎样评价吕后、以及刘吕之间这场斗争的实质,似乎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揣浅陋,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一何谓“安刘”? 当上皇帝、志得意满的刘邦最关心的是怎么保住刘氏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唱出了他的心声。刘邦把天下看作私人的家业,自然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6.
刘邦新论     
本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和论述为基础,结合《汉书》的记载和论述,对当代学者给予刘邦的错误评价如指斥他是流氓无赖、为人狡诈无能、大杀功臣等细作辨正:对当代学者对司马迁评价刘邦的误解细作辨正。并做出新的评价:刘邦是一个英明睿智、光明正大、富于仁义的帝王典范,并为中国立下不朽的以仁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统一格局、为中国成为世界古代史上唯一能保持长期统一和繁荣富强的大国打下切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功行赏     
李桂琦 《快乐青春》2014,(10):85-85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大小,给予封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相似文献   

18.
《史记·陆贾列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后,踌躇满志,不可一世。陆贾于是劝他要用功学习,多读点书。刘邦听了很不以为然,勃然骂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立即反驳道:“居马上而得之,宁可马上而治之乎?”陆贾这一驳,驳得好,就在今天,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用司马迁、班固、苏轼、王夫之的评论介绍了贾谊短暂的一生和几近夭折的政治生涯 ,并通过与同时代的名臣陈平作比较 ,认为他的命运与时代有关 ,不是个人所能掌握的。  相似文献   

20.
称霸者必亡     
秦亡之后,有个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此人爱个人独裁,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另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五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称霸者必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