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他家里很穷,每天就吃捡来的萝卜和白菜。母亲熬半锅菜,兄妹几个捧着小碗“呼噜呼噜”地吃着,等他们吃完了,母亲才在他们剩下的菜汤里,泡上几块玉米饼子就着吃。每当看到母亲吃剩菜汤时,他心里就很难过。一次吃饭时,他提前偷偷给母亲盛出一碗菜,母亲却把菜倒人他的碗里,对他说:“你正长身体,多吃点。”这时,他觉得眼里有温热的东西往外涌,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母亲吃上最好的饭菜。通过努力,他考上了大学,上班后又升了职,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  相似文献   

2.
啊,我亲爱的母亲,愿你是一颗珠宝,能嵌入我的发结,永远戴在我头上。这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里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和思慕。这在日本最古老文学作品《古事记》中那个充满奇特幻想的神话世界中就得以体现: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这对兄妹神创造了国土生灵,并生三子,天照大神(太阳女神)因统治高天原(最高权力象征),而受到其弟素盏鸣尊的挑战,兄妹争斗最终以天照大神的胜利而结束。“八百万众神共同商议,让素盏鸣尊拿出千台赎罪的物品,罚他去割胡须,拔掉手指甲和脚趾甲,然而把他赶走。”①女神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我母亲去世3年后父亲再婚.当时我已年满18岁并已外出打工,完全能自食其力。我妹妹12岁。还在上小学,且随父亲和继母共同生活。我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继母在家种田和操持家务.他们3人共同生活了5年。妹妹中专毕业后也已外出打工。2004年,继母与父亲关系不和离婚,父亲给了继母一次性经济扶助2万元。2009年元月,继母提出要我们兄妹尽赡养义务。请问,我们兄妹对继母有必要尽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4.
华岗,曾用名刘少陵、林少侯,笔名华西园、华少峰,晓风等,是浙江省衢县(原龙游县)庙下公社人。1903年6月9日出生在山区,父亲华三铭务农,母亲操持家务。家中贫寒。父亲性格耿直,思想开明,虽只读过几年私塾,但喜爱阅读报刊,关心时事。他对两个儿子早年参加革命是支持与同情的,在旧中国为此而受到各种非难。华岗兄妹五人,大哥务农,三弟  相似文献   

5.
吕昭义 《学术探索》2009,(3):93-101
流传于云南的洪水葫芦神话包含三个内核:洪水、兄妹成婚、葫芦生人,是各民族文化交汇的产物。最初是由杜字族人带来的蜀国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洪水神话;其次为朱提的洪水一兄妹成婚神话,反映了败亡南逃的杜宇族人对“直眼人”时代的反思和开辟新时代的愿望;在古代哀牢地区产生并传至云南各民族的洪水一兄妹成婚一葫芦神话,主题为各民族皆兄弟。印缅那加族的洪水葫芦神话表明,他们的先民大约在7世纪时从云南迁出,迁移途中经过了佤族居住地区。  相似文献   

6.
我是个已婚妇女,因为丈夫有了外遇而深感痛苦和困惑。 前几年我经商赚了一些钱,因而从来不过问丈夫的工资,任由他自己花,家里的事也不用他操心。我还花钱帮他调动工作,接济他乡下的兄妹。即使我忙于赚钱,在夫妻生活上也没有冷落过他。可他却在外面养情人。更可气的是,他那情妇矮胖矮胖的,只是他手下的一名清洁工。这对我真是奇耻大辱!要找情人,你也得找个比我强的,怎会找一个比我不知要差多少倍的女人?我要离婚,他却不同意,我家里人也不同意,  相似文献   

7.
盘古兄妹造人是与古代神话同母题的故事,在豫南分布广泛,其多种多样的讲法主要有六种情节模式。在这些故事中,捏泥人是盘古兄妹造人的主要方式,泥土是造人的主要材料。用泥土造人在中国乃至于世界神话中都带有一定普遍性,这应与古代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泥土的依赖性有关。豫南盘古兄妹造人故事被纳入到中原神话之中,但这些故事的神圣性、仪式性已经淡漠,只能算作广义神话。中原神话研究存在着把狭义神话的理论套用到广义神话上去的问题,这种理论错位带来的问题必须正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未从绝对、抽象的角度来规定现实的个人,依马克思的观点,个人之所以是个人,在于他具有类特性,他属于这个“类”。个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人,还在于他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个人还与单个他人不同,他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人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宋氏兄妹与西安事变李昕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系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是国内各种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必然。而事件的和平解决,则成为中国时局转换的枢纽,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10.
《南方论刊》2010,(8):I0011-I0012
大多数人始终难以分辨清楚,一个人能够取得巨大成功,获取让人艳羡的名声、权力与金钱,究竞是因为他刚好出现在某个合适时间的合适地点,还是他身上的确有某种特质驱使他必然卓尔不群。  相似文献   

11.
过年     
过年,既是沉淀已久的浓浓亲情的发酵宣泄,也是亲朋友好情感纽带的断裂缝合。年关将近,既盼过年.又忧过年。 我和妻子兄妹都多,我六她七,加上嫂子妹夫长辈晚辈,无论是在我家还是在她家过年,都有二十多口人吃饭休息玩乐,其间乐得甜蜜,偶尔也苦得酸涩。  相似文献   

12.
阿马蒂亚·森,印度人,在西方和印度早负盛名,但是中国人——首先是学术界——熟悉他,当在他荣获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进入新世纪这几年,他的著作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接二连三,看来有一些热。热是好事,  相似文献   

13.
哈代是个自然主义者。他花费大量的时间思考:自然如何为一个人施工,又如何破坏一个人的成果。他笔下的男男女女,那些事业成功,内心快乐的人物往往都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他的小说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内心的和谐是个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李志坚 《快乐青春》2014,(12):46-46
有一天,法国著名画家纪雷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请求纪雷收他为徒。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疾人,便委婉拒绝了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臂,但我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却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相似文献   

15.
刘军 《社会科学论坛》2010,(15):154-161
1957年夏,施蛰存被打为右派分子,遭遇到各大小报刊断断续续的批判,他的文章几乎处于被“封杀”状态。他的一些老朋友为了自保,在晦暗年代,上演了互相检举揭发的闹剧,如沈从文、张静庐等人。当各种批判袭来,施蛰存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批判过他的人。正是他的豁达、淡然、超脱的精神风骨保全了他的自然生命,延续了他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6.
阿勇 《家庭科技》2011,(10):11-11
一位同事对我说,一个月前,他从自家的猫眼里看到一个人在家门口捡他丢弃的可乐瓶,他猛然开门,呵斥了那个人。那人灰溜溜地走了,眼里满是愤怒。一个月后,他下班回家,钥匙怎么也插不进去。仔细一看,锁孔被胶水堵塞。他只好换了一扇门,价格是1100元。三个实习生到一个机关实习。办公室里有一位表情木讷的阿姨,  相似文献   

17.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皇上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有耳闻。  相似文献   

18.
白加良  梁晓红 《理论界》2008,(9):101-102
现代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意识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从不同的哲学家对意识的探讨来看,始终有那么一种精神贯穿于对人的意识的探讨历史中,这种精神便是人的自觉与他觉的精神。人类的认识从方向的角度来看,无非是自觉与他觉两个角度。本文认为,自觉,即人类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反思,包括对自己的实践、自己的观念、心理等的认识。他觉即觉他,即对人类自身以外的世界的认识;自觉与他觉发生的前提和能力都来源于需要的实践活动;人的自觉与他觉的能力不断推进,具体表现为人的怀疑批判与建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顾晓红 《理论界》2007,(2):165-166
本文结合史铁生作品,分析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终极探索,归纳他的独特的生存哲学,即强调生的意义的过程哲学。这对于当前注重物质与功利的世俗精神,对于狭隘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是一种冲击和解放。他的生存及他的这种生存方式将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相似文献   

20.
海里新闻     
《快乐青春》2014,(3):79-79
有个人到市场买鱼,他随手从鱼摊上拿起一条鱼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卖鱼的人怕他闻出自己的鱼不新鲜说出去,生气地对他说:“先生,不买没关系,你乱闻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