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教育与审美经验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的培养与传递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通过艺术活动培养起来的审美经验具有客体指向性、感受自由性、情感超脱性、主动发现性和综合完整性等特点,其总体效果是提供一种高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使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得到更好发挥,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洞见。艺术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交流能力和提高整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在由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组成的整体艺术活动中,审美个体的审美艺术经验得以全面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艺术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使人类精神生活得到伸展、深入、上升.艺术欣赏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极大地丰富体现作品中的情感、意境,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艺术欣赏是扩大人们的知识、情感领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美学与艺术学不易分开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同为对艺术的感性认识这点上。然而,美学是以研究美为目的,以对感觉形象引起精神愉悦为基准,它是依附于欣赏二度艺术创造的层面上。而艺术学理论则要穿越艺术欣赏的层面,深入艺术进行原创性研究。艺术家经验的直觉思维带有审美因素,但美包含于形象创造之中。艺术家的直觉冲动与创造力,始源于对生命和灵魂的触摸,艺术对生命经验的表现,显示了对审美主体经验的遮覆与超越。艺术技法和表现手段是通过形象创造包蕴美,不属于美学范畴。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构成以作品欣赏为叠合的交叉关系,而艺术原创性研究则依赖于原初的艺术创造实践。中国古代艺术直观感悟的经验性理论,是原创性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一精神价值需求与文学生产文学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精神联系的中介,是沟通二者心灵的纽带与桥梁.其中,作者社会阅历的深浅、人生价值观的高低,以及艺术才气的多寡,是作品质量和境界的内在的、决定性的条件.但这里还涉及读者的兴趣与审美需求问题,艺术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读者是否认同和青睐.因为读者的接受程度既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尺度,又是作家孕育作品的文化气氛与精神动力.在文坛上,读者和阅读对象意识的觉醒,大大滞后于对作家与作品的关注.读者在文学审美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直到当代才逐渐被人们看清并加以凸现的.当人文初  相似文献   

5.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生成的有机环节.作品在欣赏者接受前只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经历过欣赏者的审美活动,作品才最后得以生成.欣赏者通过同情、会妙和再创造来接受作品,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并使艺术家和欣赏者互相交流和互相造就.艺术作品的赏心悦目可以使欣赏者获得感同身受的同情,是在感动基础上的心心相印.而在此基础上心领神会的会妙,则是对作品情境意趣知音般的独特体验,体现了欣赏者的感悟能力和独到视角.而欣赏者在会心会意基础上能动的再创造,乃是欣赏者在艺术家的主导下,向作品开放心灵,由感染而妙悟,借助于情态和阅历等,经由想象迁想而妙得,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创造欲.  相似文献   

6.
推崇直觉并赋予它把握生命世界的独特权利,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根本要义。从这一点出发,柏格森将他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应用到艺术领域,得出结论说,由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都必须依赖于直觉,而这种直觉从根本上讲,只是对人的内在情感的一种领味,所以,依赖于直觉的艺术其最终使命就是成为情感的连通器。柏格森理论启示我们,艺术的真正目的只在于传达情感,唯有借助情感,作家与读者才能够实现交流;唯有依赖情感,艺术才可供认识与教育。  相似文献   

7.
艺术欣赏是读者和观众对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可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可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在艺术欣赏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欣赏对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和欣赏主体(观众、读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想深入地把握艺术欣赏的性质,就必须对艺术欣赏中矛盾对立的每一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词学鉴赏论     
词须多读熟读 ,而且还须沉思渺虑、息心静气、涵泳玩索、仔细品位。词学鉴赏要“以意逆志” ,然而经常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词学鉴赏不仅表现为审美接受、情感共鸣 ,而且还是鉴赏者的审美创造活动。读者在鉴赏词的审美体验中 ,不仅深情投入 ,甚至进入忘我之境 ,与词人同忧同乐 ,性情受到陶冶 ,心灵受到洗礼 ,精神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9.
文艺作品能使读者激动,能唤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反映。读者阅读着作品,能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与之一起欢乐、一起悲泣、一起激昂、一起怅惘。这种受作品形象的感染而发生的感情共鸣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被人说成是艺术欣赏时的美感活动。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试图否定这种看法,认为艺术美感——作为人们对艺术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0.
高冠峰  钱颖颖 《理论界》2010,(8):157-158
主观情感的产生与审美主体的学识、经历、品格、所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距离"、"移情"、"共鸣"等心理现象紧密联系,它是审美主体形成审美体验和审美观点的关键因素;是影响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是艺术欣赏者获得审美感受的基础;更是艺术作品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以“忘却”的方式传达某种心理感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忘却”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的一种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异,通过这种情感或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也更加增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唤醒生命,而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阐释是一种理解或领会的艺术,积极的理解过程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对一部过去作品的理解就是今昔对话,以达到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不管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还是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和伽达默尔,他们的理论常能见出康德美学或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常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注重文学表达与注重文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它的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只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位美学家,他超越了以往任何美学家,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历史科学,作为一个艺术理论家,他在《美学》中以艺术作品为核心,从作品与艺术家、作品与世界、作品与读者(观众)等角度,对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独到的艺术见解。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特征、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世界等方面的美学思想,曾受到研究者们高度的重视,至于他关于作品与读者方面的一系列精辟的思想,至今似乎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其实,黑格尔在这方面的艺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2-26
艺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行为。艺术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介入,体现在艺术文本的道德传承、艺术传播媒介的道德介入、艺术受众的道德激发等层面。在艺术形成过程中,艺术媒介的参与,使个体道德价值在艺术中内化,道德传统在艺术中得到沉淀和升华。在艺术的公共传播过程中,艺术作品中蕴藉的道德的外化,使道德由个人思想转化为公共意识。这样,艺术传播在审美接受中激发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在价值导向中激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德性与德行结合,艺术也就从根本上实现了其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视像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内在视像”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审美范畴来观照和阐释中国古代诗词作品,认为内在视像之美是诗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谓“内在视像”指作家通过文学语言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可以呈现于读者头脑中的、具有内在视觉效果的艺术形象。从现象学的观点出发,“内在视像”是典型的意向性投射的产物。诗词中的内在视像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与抒情、表意与理念升华等因素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弄错了凡.高名画《鞋》的主人,从而在凡.高自己的鞋中直观出了一个农妇的世界。这个错误,使得"存在的真理在艺术作品中自行发生"成为一个谎言。它的发生显露了现象学方法在解释艺术文本时的局限性:理论家本人的体验与想象被强定为艺术作品的"真理"。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现象学要研究的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而艺术作品本身并不是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而是利用自身与世界的符合关系规定着意向性活动,如不服从这一"规定",就会导致对艺术作品的过度体验。现象学把个体性的审美经验的发生等同于"真理",这就使审美经验的个体性被放大为艺术作品的本质性内核,而这种个体性经验在被还原为作品的本源时缺乏说服力。因此,现象学真理观在解释艺术作品的内涵时,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目的是要将一部作品变成译入语读者能欣赏的作品 ,尤其其中的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 ,其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再现过程。要想译作能体现出原作的美 ,这与审美客体即原文的审美构成有关 ,同时更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有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其自身的艺术天赋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文艺传播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珂 《云梦学刊》2003,24(6):63-65,128
反馈是文艺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作品—读者—世界之间纵横交错的诸多关系中实现自身目的的,包括在正反馈机制、主动反馈机制的引导下,使创作符合正确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法则,使阅读在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控制下发现并吸收作品所蕴涵的真善美,以保证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完美,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修养,实现文艺传播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也是高校加强与改进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应强调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安全、生命情感、生命审美和生命价值等几个层次的教育.实践中,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二是要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三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四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五是要在理论研究中升华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0.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