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杂文是精湛美妙的艺术珍品,其艺术美的奥秘何在?这在鲁迅一九三二年四月编讫《三闲集》所写的序言中有所揭示:“短短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 一 写杂文,为什么要“纵意而谈”,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先从其取材特点说起。 杂文,虽然以说理为能事,但与政论文不同。政论文多是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正面直接的论述,从对事物的分析批判中,表现作者的主要观点。杂文则是探幽烛微,“描写个别”。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杂文艺术具有独特的个性:散文诗体是其杂文体式系统的核心,比兴、象征是其基本的艺术运思与表现方式;文体上杂糅综合,设言造语上则富于曲折与奇智。  相似文献   

3.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杂文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武器,他对这种文体确实有某种程度的偏爱。他认定杂文是“和人生有关”的一项“严肃的工作”,因为有人需要,也“有人憎恶”。鲁迅的杂文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它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展现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它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返观历史的一部“信史”;它还着力于对作为民族心理特征的国民性的解剖,更使鲁迅杂文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方面地展示了它的艺术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异彩纷呈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实相生的运思美”、“细腻委婉的含蓄美”和“灵活多样的修辞美”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说过:“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①他的杂文,有不少是属于驳论性质的。其中,有对反动派及其走狗“叭儿”、“二丑”之流无耻谰言的痛斥,有对来自同一战阵战友诘难的辩答。这些论争杂文,同样显示着“时代的眉目”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动态,也可以学习鲁迅高超的写作艺术。剖析精当,是鲁迅驳论杂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鲁迅曾委婉地批评李守常的文章论理“未必精当”③。鲁迅的驳论文章,善于透过纷坛复杂的表象,极其准确地捕捉事物的本质,因而能一针见血,给论敌以重创。例如,冯乃超在《拓荒者》…  相似文献   

6.
试论鲁迅杂文的含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用曲折的表达方式显现的含蓄美便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专取独具杂文含蓄美个性的“象征”、“曲笔”两种方法进行探讨,从中揭示鲁迅杂文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力的艺术"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的"力之美",是鲁迅推崇的文化审美品性,同时也是鲁迅杂文诸种审美品性的重要一种。其杂文蕴含的力有雄浑之力、"突击之力"、深沉凝重之力,显示出杂文雄浑壮阔的气势、坚韧锋利的击杀力量和外静内功举重若轻的凝重感,从而使鲁迅杂文表现为壮美、伟美或崇高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陈四益的杂文以思想深刻犀利、形式新颖独特而在当今杂文创作园地中独树一帜。他的杂文特别是《新百喻》、《诗画话》、《唐诗别解》等系列杂文,无论是在结构模式、写作技巧方面,还是在语言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从而丰富了杂文的创作体式,美化了杂文的语言,提高了杂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以“且介亭杂文”命名自己1934—1936年间的杂文,强调此间写作与“周围的情形”的密切关联。鲁迅用“且介亭”为题强调半租界的环境,不仅强调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上的杂糅与交叉,更强调资本市场与专制政府的合谋,尤其是其联手对革命文学进行的压制。在这样的压迫下,鲁迅的反抗也就具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如何在“且介亭”中想方设法写出诗史般的杂文并使之与读者见面,如何“带着镣铐进军”,是鲁迅彼时最重要的任务。换句话说,“且介亭杂文”本身就是鲁迅在这一阶段反抗和突破文网的成果,它们既是“且介亭”处境的体现,也是这一处境的产物,因而独具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特征。“且介亭杂文”一方面是“含胡”的,以迂回、智慧的斗争方式面对审查;另一方面,鲁迅在杂文和《故事新编》里都使用了借古论今的方式,取道历史而批判现实,这也成为其后期杂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杂文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式,无论是内在的表述对象还是外在的表现方法,都别具一格:它不遵循一般的逻辑和情理,超乎寻常,令人惊奇,无不有一种荒诞之感,所以姑且称之为“荒诞杂文”。这种杂文的出现,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现实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和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介绍: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了内容多样、体式新颖、勇于创新的崭新局面。可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却发现了许多“怪事”,比如:“不通文墨的学生”却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情书;“能说会道”的学生面对文题却无从下笔;学生甘当“孤儿”;创造出“四不像”的作文“怪胎”等等,针对这些怪事,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委婉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在扬弃的同时也继承了那些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委婉说法。这些委婉语是现代社会的语言映射,主要表现出变反映统治阶级意志为显示平民百姓心声、变行业禁忌为行业美化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体现人文关怀等特点。创新、继承、改造、引进等方式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委婉语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后期十年定居上海,既见证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又敏锐把脉到上海反现代化的“文明病”,上海经验成为鲁迅后期杂文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相比之下,鲁迅后期杂文对上海经验的反现代化特征的书写,是鲁迅杂文主题领域的一个新的开拓,更加显示了鲁迅作为思想家的卓越和超前。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中的推理可以归纳概括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四种结合方式:代,在逻辑思维中,用理性思想的“表象”来替代抽象的概念、判断;加,在逻辑思维中,附加上形象思维的形式或因素;套,会去推理中的理性判断,用形象思维的“显现表象”来体现推理的思维内容;化,思维的“深层”是抽象的、理性的,而“表层”却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  相似文献   

16.
湿地景观不同于高山峻岭那样具有挺拔、高耸的阳刚气势,有的只是向阴、低洼的优美、阴柔之风格。因此,湿地景观建设,只有顺应其“向阴”之势而展示其“和”(和谐)的魅力,才能使其自然空间的秩序变化具有“阴”之“和”的美感。儒道关于人与自然“妙和相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庆湿地景观应创造出如下的“阴和之美”效应:百湖之城声、色、香俱全的空间秩序变化美;“挺水植被”远近错杂的空间秩序绵延美;人生智慧作用于湿地自然景观的空间秩序和谐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解读了鲁迅对司马迁的评述,并以《故事新编》和《史记》为例,从悲剧英雄情结、复仇意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对司马迁的超越。杂文和《史记》分别作为鲁迅和司马迁文学世界的主体,在艺术上都讲究含蓄美,畅达明朗,然而鲁迅的杂文更追求诗情和诗美,体现出高深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杂文虽说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在的新货色”,但鲁迅的杂文确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它冲破了“五四”前文学的历史传统,表现出一代文豪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就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探索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德安 《金陵瞭望》2008,(19):70-70
庆瑞是我四十多年的老朋友,拿到他的诗画摄影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喜欢读他的诗,因为它朴实、灵动又含蓄、深刻。读他的诗常常能过日不忘,有的诗句至今能背诵。因为它们来自生活,正所谓“把形象的刻画激活成意象的神奇”,他这支半个世纪磨炼出来的诗笔,流出来的诗或秉笔直抒夺人心魄,或委婉曲折耐人寻味。他的诗时而如杂文嬉笑怒骂.鞭辟人里;时而又像小品精雕细刻、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