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2.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悲剧小说。作者作为帝国的成员在小说中仍有意无意流露出惯有的帝国思想。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剖析这部小说,可以发现其中潜在的关于帝国的种种事实,为小说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吉卜林的中篇小说《国王迷》从各方面反映出作者的早期思想,为其后来的创作方向埋下伏笔,对读者理解彼时的意识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G·斯皮瓦克及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所构筑的东西方形象,指出《国王迷》中两个流浪汉殖民扩张行为从正面宣扬了白人征服新世界的精神,与此同时对被殖民者卡菲利斯坦人的忽视和异化又将殖民行动合理化,从反面进一步巩固了殖民者的霸权话语权。通过西方的"优越文化"与东方"低等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打破了东方的隔绝,形成一种文化混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在其晚年的一部杰作<暴风雨>中塑造出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暴风雨>以其皆大欢喜的结尾反衬出"野性而丑怪的奴隶"卡列班的悲剧.卡列班由海岛主人沦为奴仆,颇不甘心,用其所拥有的智慧,所能利用的人来进行反抗,以期杀死奴役自己的所谓的"主人"普洛士丕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卡列班鲜明的个性在作品中被刻画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十六世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几乎他所有的戏剧创作之中都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他的喜剧、悲剧以及悲喜剧当中,莎士比亚赞美人类无穷的力量,褒扬青年男女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肯定了资产阶级新女性,表达了对全人类光明未来的坚定信仰。而这些完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再现,反映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但是在他的后期作品当中,莎士比亚对社会现实产生厌倦。他开始有意识地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相混合。基督教思想由此占据上风,而人文主义则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衰落。本文试从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戏剧——《暴风雨》分析其人文主义的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6.
《暴风雨》被公认为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代表作。自面世以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中外学者运用不同批评理论、从不同视角对该剧做出多元化解读。作为一部围绕创伤记忆进行创伤叙事的传奇剧,剧中大多数人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身心创伤。创伤受害者向他人讲述过去的遭遇,随着叙事深入,创伤逐渐愈合。这种叙事疗法有效地把他们的伤痛、罪恶、忏悔、宽恕关联起来,使他们在自我修复中重建身份,追求新的人生意义。采用当代创伤叙事理论,从创伤记忆、叙事疗法、自我修复多个层面分析人物的创伤以及他们修复创伤、重塑自我的过程,可以为研究这部戏剧提供一种全新的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相似文献   

8.
谢奥 《南都学坛》2009,29(1):54-55
《骨》是近年来亚裔美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作者对蕾拉三姐妹的描写,揭示出她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种种文化冲突: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既无法接受父母固持的中国文化,也不能自由融入美国社会,最好的选择就是抛弃旧观念,接受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这也是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所有少数族裔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在中国一直被误读。对于西方的理论,我们第一是要真正消化理解,第二是要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取舍,才能使之真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暴风雨     
聂鲁达 《可乐》2011,(8):M0003-M0003
风暴席卷着清晨 在夏季的心中 白云在漫游,宛似一块块告别的白手帕 风用飘摆的双手将它们晃动  相似文献   

11.
斯皮瓦克是赛义德之后当今最重要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运用解构策略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弊端进行文化政治批判.从斯皮瓦克所擅长的解构理论出发,通过对其理论著作的研究分析,从伦理学角度解读斯皮瓦克后殖民批判,阐明其批判的社会政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澳大利亚殖民历史为背景,《浅滩》围绕捕鲸镇安吉勒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鲸鱼骚动展开,准确捕捉了捕鲸镇在反捕鲸示威中受到的强烈震动及小镇居民对捕鲸的疯狂热情。澳大利亚捕鲸史与殖民史密不可分。鲸鱼骚动直指殖民历史,鞭挞了残酷贪婪的殖民者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浅滩》体现出强烈的后殖民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一生的整合之作 ,蕴含着丰富的基督教思想。从剧中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中的宗教仪式三个要素出发 ,对《暴风雨》进行解读 ,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深层隐喻系统。这部戏剧事实上是当时英国社会中宗教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小说在被埋没几十年后重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而近年来,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结合产生了后殖民女性主义,并形成了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他们眼望上苍》的主题和写作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相似文献   

16.
贱民研究学派与后殖民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贱民研究学派产生的历史语境、最初的学术目标以及该学派的流变。其中贱民研究学派与后殖民批判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作为第三世界学术的特点将是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乡村革命的仿像,<暴风骤雨>的文本深层隐含着相互作用的多种意识形态因素,使文本在社会重构、"新人"的重塑、社会心理重组等层面呈现出复杂的话语形态.在革命话语统一叙事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多处叙述裂隙与深层悖论,赋予<暴风骤雨>复杂的意识形态内涵与丰富的历史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