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正面抗日战场中,努力实践团结抗战的方针,在赣北战役万家岭大捷中,在南昌会战中,在上高会战中,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骆晓戈 《湖南社会科学》2005,(6):I0001-I0001
我们回来了,从教义的常规中被隐去的章节回来了;从史书的封皮后边回来了;从女巫还活着的荒野中回来了,从潜在写作的被封存的抽屉中回来了,从男人们曾经拼命追逐尔后又让她们忘记的记忆中回来了;从被人认为只能留在娘家而不再是你自己的那一部分少女时代中回来了;从苍山如海的女知青岁月中回来了;从五彩斑斓的民族习俗中回来了;从流散在摇篮边井台旁的民谣传说———我们的母亲文化中回来了;我们在寻找我们自己,我们在认识自己同时认识她们———妇女姐妹,以及他们———我们的孩子们,我们在认同生命成长过程中回来了。从70年代末,我开始写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马意象进行了论述.探讨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马意象在边塞诗中的具体涵义进行了概括,简析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是一个以独秀峰为圆心的超循环结构.它在主次对生中.实现了张弛有度;在疏密匹配中,走向了动态衡生;在量体安位中,生发了辩证中和;最终形成了甲天下的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5.
英语四级考试改革中出现了新的快速阅读题型,成为许多考生的薄弱环节。本文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快速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影响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常见的不良习惯,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快速阅读技巧的训练,以及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学研究中.无论是现代国家的历史演进,还是现代国家成长的战略空间,都脱离不了对于民族国家本身的探讨.然而,在大量关于民族国家的研究文献中,都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对于民族国家的讨论,实际上这个议题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 ,由于经济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 ,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本文分析了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鼓应在对老子的研究中看到了自然无为的自由 ;在对庄子的研究中看到了逍遥无羁的自由 ;在对尼采的研究中看到了创造的自由 ;在对鼓应存在主义研究中看到了人是被判给自由的 ,人不得不自由。陈鼓应的学术之路就是追求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法律战是现代战争中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在未来反"台独"作战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国际法中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武力的规则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这些规则在反"台独"作战中的作用,并对其具体运用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自传的自我书写是自传作家展示自我生命历程、揭示自己思想观念的过程,它追求诗性与真实的统一.自传作家通过复杂自我的转变,使自我的真实性在自传事实与自我夸张之间获得了很好的平衡,使自我的经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展现.自传的自我书写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影响中、在内在真实与外在虚构的矛盾冲突中、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作家与读者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自传作家在自传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诗性而又真实的自我书写.  相似文献   

11.
关健英 《北方论丛》2004,(3):117-120
先秦法家的"法治",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但从实质上来看,"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以法治国"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先秦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从来都为人治主义所主宰,是人治的法治,专制的法治.  相似文献   

12.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陈碧芬 《学术探索》2011,(1):94-102
传统的“立君养民”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以民养民”论大量出现,把救助困者、贫者看做是富民的主要责任,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社会生活中,主张以富助贫;第二,灾害发生时,主张以富救困;第三,主张宗族内部以富帮贫;第四,政府也极力主张“以民养民”。这一主张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明清时期富民举办社会救助活动的兴盛;二是富民借助社会救助实现基层社会控制权的扩张。探讨这种养民思想及实践,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慈善事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于大水 《齐鲁学刊》2001,49(5):103-106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周远斌 《文史哲》2003,(4):145-149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并非凭空而起 ,而是由作为享乐性文化气候之“反动”的淡泊精神、复古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平民心态及高风绝尘之诗风追求、思想感情上的禅定和老大心态、诗歌审美上推尊萧散简远之趣四个主导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形式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办高校的规范治理形式以董事会制定决策和校长执行决策为基本特征。但由于利益机制的作用,出现了各种利益关系组合,反映了民办高校由利益团体掌控的本质,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组织的公益性弱、寻利性强。本文通过对法律文本和调研资料的分析了论证了一个命题,即中国民办高校行为治理结构的利益团体控制特征,是由外部制度的规范性(法律对于民办高校组织属性的模糊界定)和资源获得的单一性(主要依靠学费)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采用"理想类型"比较方法,分析和归纳了美国私立高校治理的"外部人控制"形式、日本私立高校治理的"内部人控制"形式和中国民办高校治理的"利益团体控制"形式。  相似文献   

17.
政治有力支持法治,法治有效控制政治,这是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意识孕育于前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宪政国家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理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理论基石,法治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石,法治话语是维护政治文明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三十年的改革过程可以概括为五句话:解放思想--群众创造--专家总结--领导认可--政府规范.改革的特点:一是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不带条条框框;二是尊重农民的意愿与选择,不强迫农民;三是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加以推广;四是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不追求一步到位;五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这种改革的好处是成本低、风险小、效果好.中国农村三十年改革,实现了十个方面的创新,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使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重建个人所有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等主张得到验证.中国农村改革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过程,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是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办事的过程.目前.这个过程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20.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