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日两国诗学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日本诗歌在奈良时期受中国诗学及唐代诗歌影响草创发端,以《古事 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为代表的日本古代书面文学均有受中国古代诗歌影响的明显痕迹。这些诗文集大约产生于 公元8世纪左右,当时正值中国唐代诗歌的繁荣时期,也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鼎盛时期,很多日本学问僧来中国旅居学习, 并将唐宋诗引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是伴随着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在创作方法上,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同时,万叶歌人又从民族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大胆地消化和改造了汉文化,使歌集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用和歌形式,反映古代日本的社会生活,抒发日本人民的民族感情,充满着浓厚的日本情调。《万叶集》为日本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紫色被作为与外国文化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因素引进到日本,用来生产紫色的紫草也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四季花草的特殊地位。紫草在《万叶集》时代即已进入日本文学视野,但不同的是,和歌文学与物语文学中的紫草意象自始至终与政治毫无关联。《万叶集》、《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是上代和中古文学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中的紫草是恋情的象征,多用来喻指男性心目中所爱恋的女性,并具有优美、高贵、娇艳、华丽的意象。  相似文献   

4.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一部和歌集,被视为日本民族精神的精华,受到历代人的推崇。它是用汉字写成的。歌题、小序和歌后的附记,均用汉文写作,其中附记是编纂者后来加上去的。和歌本身使用相当复杂的“万叶假名”,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读不懂的。《万叶集》是第一部用日本民族语言创作的结集。《万叶集》深刻的民族特征,并不抹煞它同中国文学的密切联系。它饱吮了两种乳汁,一种是民族的,一种是中国的。“万叶”之所以成为千古不衰之苍松巨柏,就是靠这两种营养哺育的。  相似文献   

5.
1918年春,鲁迅与钱玄同在北京绍兴会馆那场关于“铁屋子”的世纪性对话,催生了现代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催生了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狂人”家族的第一个典型。“狂人”形象的大量出现,是五四文学的一个独特景观,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狂人”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群体,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0世纪初是一个需要“狂人”而又产生“狂人”的时代。诚如黎锦明在(大街的角落·序》中所说:“甘世纪是精神病倾向最明显的时代”。病理学告诉我们,一般精神病…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一直有人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研究;但是,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则刚刚是开始.我认为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今后有待于我们去作深入的研究. 举例来说,有《诗经》、六朝文学与《万叶集》,中国的古代史书与《古事记》、《日本书记》,弘法大师和管原道真的教养、学问同中国文学的关系;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关系(据记载,紫式部还喜欢阅读《史记》).还有,唐诗、白居易与清少纳言,杜甫与芭蕉,江户时代的汉文学、小说、戏剧(歌舞伎、能、狂言)与中国的诗文、小说、戏剧的关系,以及现代日中两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等等.可以想到有许许多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面的十分吸引人的研究题目.不仅如此,从根本上来说,在语言和文字上,日本很早就受中国极大的影响,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四千五百多首,其中主要的是日本“大化革新”后一百三十多年间的作品。那时,中日文化交流已达到异常繁盛的地步,日本统治阶层中的一些人物也摹写汉诗,并且有汉诗集产生。而《万叶集》则是日本诗,当时称之为歌,以后,人们又把由《万叶集》以来所形成的定型的歌叫作和歌,用来和汉诗作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和歌名称的由来。因此《万叶集》也就是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  相似文献   

8.
和歌是日本区别于汉诗的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是日本的本土文学形式,也是日本的国粹。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辑录了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体歌等形式,但只有短歌成为后来和歌的惟一形式。和歌特有的修辞方法“枕词”、“卦辞”、“折句”等在短歌中都有保留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万叶集》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日本4世纪到8世纪中叶来自民间的大量恋歌。在这些恋歌中,有一个角色十分引人注目,那便是"母亲"。在万叶时代的婚姻中,女方母亲对婚姻的认可尤为重要,这决定着男女之间是否能够堂堂正正地交往。那么,在《万叶集》的世界中,盛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婚姻形式?父母在子女的婚姻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女方的母亲往往又是出于何种考虑而阻碍女儿的恋情?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万叶集》是古代日本最早的诗集,也是古代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在《万叶集》四千五百首诗歌中,山部赤人的风景诗独具特色,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山部赤人在他的风景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观,不但对日本的诗歌,而且对日本的文学以至文化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山部赤人的风景诗及其自然观,对于理解日本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留东外史》是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开山之作,因为书中充斥着对留日学生嫖妓的描写,自诞生以来备受误读和诟病。其实作者描写中国留学生嫖妓,是为了炮制一个日本“卖淫国神话”,隐藏着把日本“妓女化”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性政治”意味。作者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感情,和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它的问世要比中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早三百年之久,比意大利但丁的《神曲》早三个世纪。它不仅是日本文学的瑰宝,也堪称世界文学的艺术奇葩。它的问世,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它以“物哀”作为中枢和美的主旋律,支配着平安时代的文学走向,同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文学典范。本文主要针对《源氏物语》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做了较具体的介绍,从80年代至今,跨越二十几年,希望能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古代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山上忆良是独具异彩的一位歌人。日本文学史家一般都称他为“社会诗人”或“人生诗人”。他的创作都以社会生活为内容,抒发诗人对时代的慨叹。他的作品充满着饱满的历史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生的深厚的爱。作品内容充实浓缩,形象逼真,感情炽烈。日本文学家高木市之助正确地指出了山上忆良独到的艺术风格。他写道:忆良的作品“交织着人生的苦闷和贫困的苦楚,在黄钟大吕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新时代的诞生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随着机器人、新能源、多媒体及信息高速公路、新材料、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与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的综合大发展,对世纪30年代将迎来信息时代之后的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地球时代。所谓“地球时代”,从最宏观的层次来看,就是人类真正管理好地球的时代。地球时代的主要“劳动力”——机器人保罗·肯尼迪在《为21世纪做准备》一书中写道:“蒸汽机和机器人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类似之处。这两种机器都是新的制造方式,既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又提高了总的生产率……”机…  相似文献   

15.
《古今集》中的比喻受到了《万叶集》、日本汉诗和中国汉诗多方面的影响。它在继承《万叶集》诗思的同时,也从日本汉诗和中国汉诗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本文考察了《古今集》四季卷中"波"与"花"和"霞"与"衣"两个比喻。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学中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说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方现代主义是世纪末特定时代情绪下的产物,那么五四运动到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世纪初时期:一个历史与现状与未来的断裂时期、理想与现实的断裂时期,必然性与可能性的断裂时期。在“东方从属西方”的文化撞击中,一方面是对传统的文化、观念、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后的失落,形成一种整个民族文化落后的危机意识,正如鲁迅所说:“许多人所拍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中挤出.”中国人正处…  相似文献   

17.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说:“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土上的天才是说不同语言的,不过,在他们的心里燃烧的是同一种火焰。”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有许多共同性的创作规律会表现在不同国度作家的作品里。十一世纪初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和中国十八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曹雪芹的《红楼梦》,分别被誉为日本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两部巨著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诸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双璧。  相似文献   

18.
1968年,川端康成(189-1972)以他独有的小说艺术表现了日本文化之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川端不止一次地承认日本美的传统融和了中国唐代文学的风采。他说他的心已经融汇在紫式部(约978年前后──1014年前后)的《源氏物语》之中。他认为自古至今,《源氏物语》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我在美丽的日本》)。要谈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川瑞康成的影响,不妨先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着手。紫式部以精通《白氏长庆集》而得名,在小说…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长篇小说,以世纪之初(头三四年间)三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银城故事》《檀香刑》和《人面桃花》为例,它们在成功实现文学“现代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上世纪中后期詹姆逊所指西方现代文学具有的“公私分裂”的特征。在这种公私分裂的结构中,政治参与被心理化和主体化了,因而20世纪的中国和历次革命在此种文学的历史重述中也被欲望化和去历史化了。如何重建公私联系、重建文学的寓言性,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格非的《春尽江南》正体现了这种重建的可能性与困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梁启超帝国主义观二题马永山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国人最早接触“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通过日本人浮田和民的《帝国主义》和幸德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