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芝以"变老"为主题的诗歌体现了尼采,也是叶芝崇尚的悲剧精神-"悲剧中的喜悦".诗歌中的"喜悦"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剧烈的情感如嘲讽、愤怒、疯狂甚至邪恶.叶芝"变老"诗歌中"悲剧中的喜悦"展现了老年主人公的力量和勇气,是对"变老"这一悲剧的积极反抗."悲剧中的喜悦"使叶芝的"变老"诗歌脱离了哀伤的基调,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叶芝通过"悲剧中的喜悦"为人们指出了一条有尊严的变老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是萨特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把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本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自我"与"他人"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之间虽然充满矛盾与冲突,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他人"又是我们的镜像,但是我们需要"他人"而生存。萨特的"他人"观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3.
“公”与“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例关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过程,“公”与“私”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使人具有了不同的道德层次;“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贯彻于人的一生,“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说明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保健 《南都学坛》2011,31(4):58-61
白居易一生沉溺于诗歌创作,他常用"诗魔"等字眼来形容自己的创作激情;同时他笃信佛教,后半生宗教热忱更高。他的创作激情与佛教热忱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他用因果宿命观、"文字因缘"、偿还"诗债"等来解释和化解创作冲动和宗教热忱之间的矛盾。"文字因缘"与偿还"诗债"理论确立了诗人本位意识和诗歌本位意识,也为他的"游戏"之作找到了一定理论依据。白居易创作沉溺心理既反映了他个人政治热情退潮后的补偿心理,也反映了中唐人对诗歌功能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原理,解决当代国际国内复杂矛盾争端的成功典范。“一国两制”构想,揭示出矛盾关系的“三点结构”:即在处理复杂矛盾关系时,既要看到对立面的两个点(“两制”),还必须看到连结对立面的另一个点(“一国”)。“一国”是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去谈“两制”是不行的。革命导师们关于矛盾关系的科学论断,也非常明显地揭示出这种“三点结构”的关系。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两两相对的。任何相对的、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两个点)都必然有一个互相联结的“中介”(支撑点)。我们在变革现实,改造社会和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把握住矛盾关系的“三点结构”,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少犯一些极左的或右的错误,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叶芝的诗中充满了"可怖的美的诞生"的意象,它们象征着一些事件的突然爆发,或者某种无法控制的神秘力量的释放或者存在。叶芝在诗中赋予这种力量以各种各样的意象,对这种意象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持有非常矛盾的态度和观点。文章通过对三首诗歌的细读来分析叶芝如何通过一些神秘主义的象征来预示一些"可怖的美的诞生"和他对这种诞生所引起的影响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迁移到子女生活的城市,"老漂族"这一群体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关于该群体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社会生活层面,而较少关注其家庭生活方面。基于"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对生活在都市子代家庭中的"老漂族"群体所面临的代际关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在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社保制度的"壁垒"和代际间矛盾冲突是导致"老漂族"在子代家庭生活中产生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期望通过政策层面的介入来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进而对"老漂族"及其家庭起到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20世纪以前,对于《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探索,大都停留在指出“矛盾”的阶段,即使涉及“矛盾”的成因,也都认为是作者的疏漏或失误等。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前,似乎仍然停留在前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从成书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但大都侧重于将“矛盾”的成因归结为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或是两书合成而留下的痕迹。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仍属于作者疏漏或失误的范畴。而从多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从事报刊工作达30余年,以其丰富的编辑内涵、敏捷的新闻思维、超前的新闻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编辑思想,"市""民"意识凸显其思想的时代性和开创性。张恨水报刊编辑思想中的平民立场、追求真实和经营赢利,令其在自己的时代语境中成为公认的"副刊圣手"。  相似文献   

10.
北京话中的"容"字句在句法、语义和表达层面上具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带兼语的"容"字句与"让"字句在语法语义功能上有一些共性特征,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带兼语的"容"字句与"让"字句之间的相同与相异性,可以发现,"容"字句中的"容"字在北京话中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句法标记词,同时在口语中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在表示"允许"义时,常常为"让"字句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使得煤炭输配形成扇形的基本格局。根据煤炭输配中存在的规模不断加大、距离不断拉长、运输能力不均衡、储备体系未建立等问题,提出“煤电并举,输煤为主;优化布局,合理流向;增加运力,消除瓶颈;储配结合,应急保障”的煤炭输配优化方案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尽快建立我国信用体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信用体系的作用及其涵义。分析了由于旧的体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信用体系残缺不全,信用丧失现象随处可见的种种表现、危害及其成因。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之后所面对的现实,强调了当前在我国尽快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闭路电视能否进入大学生宿舍,又如何进入大学生宿舍,这是当前高校管理中争论较多、分歧明显的问题.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充分而快速地提高他们的观察思维、阅读写作、口才论辩、发明创造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满足大学生普遍的自身需求,应当正视并且尽快着手加以妥善解决.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行动,也是当前教育创新和大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更是大学生管理与综合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肯定港版语文字典对提高港人文化水平、对扩大中西文化交流乃至对香港文化的整体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指出近年来香港使用较广的十多本语文字典在粤音关于韵母标注、声母标注和调类标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昨日,偶尔翻阅书架上几个月前出版的《名人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一书,竟觉得这书应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厚厚的一部书,编著、版式和封面设计皆由一人所为。书中还有大量的历史照片,亦可谓正入当今世界出版书刊的潮流,图文并茂啦!一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与内蒙古经济建设重点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地区特点和专业特色最为明显的学校。上溯其源,这所学校已经有半个世纪之多的历史,是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的第一所具有草原畜牧业办学特色的本科大学。《名人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一…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经验,着重从育人、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政党政治,是在世界政党政治大潮中产生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政治的初步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政治进一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发展.在新时期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关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政治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8.
对农林院校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及帮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以农林院校为切入点,对学生弱势群体的含义、类型及成因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帮扶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的立法失误及其纠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破产法关于清算组的选任制度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方向不相符合 ,其组织形式与其职能不相符合 ,存在严重失误。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经济生活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对破产法性质认识的偏差。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完善破产立法 ,应将清算组改为破产管理人。国外立法中管理人原则上由自然人个人充任的规定难以适应复杂的破产清算工作要求。能够进行市场经济行为的法人和合伙事务所可以成为破产管理人 ,这有利于提高清算管理的质量 ,健全破产清算程序的制约机制。破产管理人应由人民法院指定产生 ,但债权人会议可依法定程序要求予以更换。破产管理人的酬金应有别于人民法院的案件受理费和律师的诉讼代理费 ,由人民法院在法定范围内确定  相似文献   

20.
“甚大”作状语最早出现于东汉译经,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译经续有沿用,用例甚多。与这种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甚大”作状语在中土文献中极为少见,我们只在《太平经》、《太平广记》、《祖堂集》、《敦煌变文》等几部文献当中发现了几个例子。所以,“甚大”作状语能在中土文献中出现,是佛经语言现象“直接移植”的结果,而其不能真正融入汉语,则是因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抵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