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卫 《阅江学刊》2012,4(5):93-98
随着东汉政权的瓦解,地方州郡和豪强的势力逐渐扩大,成尾大不掉之势,六朝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对豪强的既得利益让步妥协的同时,也努力进行制度创新,尝试分税制,努力扩大中央财源,希望重新建立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但由于其在保护豪强既得利益的基本原则下,只能不断加重人民的负担,最终国困民穷,“财力俱尽”,南方政权被北方统一。  相似文献   

2.
曾大兴 《唐都学刊》2004,20(6):32-36
李浩教授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近几年来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两本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山东和江南这三大地域的士族文学进行探讨,对与地域士族文学有关的士族的贯望、迁徙、婚姻、教育、科举考试、宗教信仰和文体改革、牛李党争等问题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实绩。  相似文献   

3.
刘玉山 《阅江学刊》2011,3(5):92-98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士族、庶族等词汇的区别和划分问题,由于说法或者语境的不同往往产生歧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辨析,可知严格意义上的士族就是指高门士族,其余所谓的"次等"与"低级"士族并不存在,不应视为士族。  相似文献   

4.
中古时代的士族,曾在衣着服饰、语言以及礼仪等方面,创造和追求新异样式,如鹤氅裘、洛生咏、书仪等,以展现独立个性和自我。这种由士族创造、引导的时尚,源于其所代表的文化优势,超越了阶级界限,为士庶社会所普遍欣赏和仿效,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士族时尚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自孝武帝以来,刘宋财政日趋依赖扬州东土诸郡(三吴、吴会).在政治上,孝武帝将浙江东五郡划出扬州暨王畿范围,造成"一州两格"的格局.景和、泰始之际,东土诸郡在会稽的主导下起兵,便是孝武帝改制的反向后果.孝武帝以来建康朝廷的王畿化使东土诸郡与建康之间的人事关系错综复杂,这是东土士族、豪强的地方势力在战后得以留存的重要原因.控制东土诸郡的宋明帝"以中制外"、重构了政权,但东土诸郡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宋明帝时期,浙江东五郡在扬州之内仍被区别对待.泰始五年(469)蔡兴宗主政会稽,浙江东五郡与建康朝廷良性互动,孝武帝改制以来扬州"一州两格"的局面才稍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从公主婚嫁视角考察唐代皇室与士族的博弈,主要表现为基于士族的礼法、门第观念,唐代士族始终不愿娶公主,而唐代皇室对嫁公主与士族的态度则有一个从打压到接受、靠拢,乃至迎合其娶妇标准的复杂转变过程。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情理上明确了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这一现象的存在,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的主要原因不是反对公主本身,而是许多唐代公主不遵守礼法,她们的违法乱纪容易招致家族祸端。第二部分说明了唐前期利用三次修谱对旧士族进行打压的过程及其结果,通过若干史例考察了李唐皇室主动与士族联姻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许正文 《唐都学刊》2001,17(3):19-21
汉唐两代最初设置州、道监察区的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到了两朝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和监察区在转化为行政区的过程中本身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不但未能继续起到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反而削弱了中央集权。问题的实质是因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后所辖区域过大,权力过于集中,有足以与中央抗衡的物质与经济、军事基础。  相似文献   

8.
东晋政府的建立,史学界普遍认为靠的是渡江士族的拥戴和江东士族的支持,并公认南北士族是存在着矛盾的。然很少有人从江东士族内在的特点进行剖析。本文试图从分析江东士族的内部结构入手,说明东晋政府是渡江土族和丹杨、吴、会稽等江东豪门士族的政治共同体。一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七月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身份出镇建业(后改建康)时,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月王溶率军克破吴国都城建业,所面临的江东局面是截然不同的。孙吴末年,亡国之君孙皓“呢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朝野一片亡国之声。西晋政府灭吴后,推行旨在不损害江东豪门士族既得利益的政策,以达到笼络新附吴人的目的。克破吴的都城后,“其牧守已下皆因吴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简易”。“吴之旧望,随才擢叙”,  相似文献   

9.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是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浩先生所著的博士论文的修订本,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继《唐诗美学》、《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大唐风度》等著作之后,呕心沥血3年之久的又一部力作。作者主要采用“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选取“地域—家族”相结合的操作方法,来探讨唐代关中地区文学的发生发展史实,融资料考订、文本分析、理论概括于一炉,企图梳理出唐代关中地区与文学滋生发育有关的种种因素:地域文化氛围、方土风气、士族教育、地域环境……,部分章节曾在《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0.
元代后期的徽州出现了宗族观念兴起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地方精英的言论中,也表现为家谱编纂的普及和祭祖方式的变化。它是有元一代理学在徽州深入传播和地方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元初对于科举的中止以及重视出身和注重功利的铨选方式,一方面产生了新的拥有世袭权力的地方豪强,另一方面也促使很多习儒者转而成为民间师儒,促进了理学的广泛传播,并使理学中独特的鬼神观广为人知,宗族观念也由此得到了内在的观念基础。而元代后期豪强世家对于理学的接受则最终刺激了理学社会化的实践。宗族观念在元代后期徽州的兴起正是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永和年间寓居会稽的北方士族将清谈之风带至江左,致使会稽地域成为东晋中期的玄谈中心,进而导致兰亭山水玄言文学的勃兴.兰亭山水诗具有独特的山水审美意识,风格清虚恬淡,体现出会稽士族的逍遥情怀,对晋宋之际山水诗的产生颇具影响.会稽侨寓士族随时出处的仕宦观,造成了兰亭山水文学的兴盛,同时也是兰亭文学消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7,(4):120-128
韦孟、韦贤于西汉前期传续《鲁诗》师法,宕至昭、宣之世,韦玄成、韦赏在师法基础上将学缘、血缘融合,开创出颇具家族特色的《鲁诗经韦君章句》,使其成为家法的主要内容。受时势与学思迁变影响,伴随诗法嬗衍,自昭、宣以降,韦氏诗学呈现出如下特点:诗学体制由"训诂"体转向"章句"体,诗学旨趣由"明经致用"转向"励名敦行",诗学思想由"讽谏美刺"转向"言志述怀"。诗学精神的变化指向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人格的企求,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这不仅为两汉经学家族之文学思想变迁提供个案言说语境,亦为汉魏士族的文化崛起提供基层学术诠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韶山毛氏家族的个案研究,揭示明清时期军户移民及其宗族的建构历程。韶山毛氏本为江西吉州的垛集军户,迁徙湖南之后又因藩王占田而促成家族内部的整合调整,最终形成"四大房"的发展格局。清代韶山毛氏的宗族组织化建设渐趋活跃,家族控产机构也逐渐由明代的庵宇过渡到清代的家庙与"公会",实现了家族产业的扩张与士族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赵志强 《学术交流》2013,(2):167-170
本文从初唐文学士族迁徙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认为:从迁徙方向的角度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向心型和离散型迁徙;从迁徙意愿的角度看,则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种。其迁徙还可以细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统治者极力笼络文学士族倾心归附,总体态势以向心型为主;后期因朝廷变局纷争增多,文学士族命运坎坷者多,离散型占主导地位。其迁徙原因大致为两个方面:科举仕进、贬谪宦游。并揭示初唐文学士族多种类型的迁徙与初唐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向心型迁徙起于主动进取却终归转向保守,形成了"宫廷化心态",是导致繁缛整饬的纤秾文风的重要内因;而离散型迁徙起于被动无奈却走向昂扬,形成了"江山塞漠心态",是造成复古革新的刚健文风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5.
路学军 《唐都学刊》2011,27(2):53-58
山东士族传人多以学行闻世,并以此形成了以经学家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隋唐之际,山东士族的这一传统发生了某些变化,而唐人崔暟墓志则为此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中可以看出其在经学传统、家学与家风的关系等方面所出现的明显变化。不过由于山东士族家学传统的底蕴依然深厚,这些变化并没有影响其在唐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文化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高平檀氏约自两晋之际流迁江东,侨居京口,当属于北府崇尚武力之将门次等士族。尽管入宋后,其家族代表人物的政治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主要依靠勋功封赏,其后人仕进依然受到高门士族的抑制。晋宋之间,檀氏武人代表参与了北府兵崛起的过程,特别在刘裕领导北府集团推翻高门士族桓玄和建宋代晋的过程中,檀氏家族代表先“合门从义”,后随刘裕征战南燕与后秦,军功卓著。刘宋前期,檀道济作为北府将领的代表,受命刘裕成为顾命辅政大臣之一,虽被动卷入宫廷政治斗争,但其主要作为仍然是在对抗北魏的军事征战中。檀和之领军征伐林邑,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宋文帝及其权臣猜忌并无端杀害了檀道济,不仅重创檀氏家族,而且严重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祭祀孔子的家庙,全国只有山东曲阜和浙江衢州两处,俗称“孔氏北宗家庙”和“孔氏南宗家庙”。南宗家庙始建于南宋初年,宋室南迁以后,宋高宗谕旨召孔子第四十八代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南渡,赐于浙江衢州定居并建家庙。南宋共封了孔端友、孔珍、  相似文献   

18.
救亡、变革、启蒙是戊戌思潮的主题,批判与创新是戊戌思潮的根本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使变革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使变革成为近现代中国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使人们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变革乃是社会的转型,而在此过程中,人的近代化至关重要。它对推动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文化革新,哺育一支新型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所决定,戊戌思潮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和急躁情绪。同样是由中国近代特殊国情所决定,在戊戌时期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是同步展开的,因考虑服从现实斗争,也势必要影响思想启蒙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葛亦陶 《阅江学刊》2012,4(3):83-87
《隋书·经籍志》之经部记载了南朝大量的经学著述,南朝一代,经术并没有荒废。超过三分之一的南朝经学著作是几个特定家族的成员所作,凸显了南朝经学依托于士族家门的特点。士族子弟对于累世经学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他们维持家门不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财政部长、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地位显赫,是民国时期炙手可热的大人物。除此之外,另一个身份也让他颇为自豪——"至圣先师"孔子的第75代孙。圣人后裔,殊为荣光。可是,原本并不在山东曲阜孔氏族谱里的孔祥熙怎么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圣人后裔了呢?意外邂逅,成为孔子后人孔祥熙(1880-1967年),字庸之,1880年9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父亲孔繁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