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丽君 《船山学刊》2005,(4):159-161
象征作为一种表意的工具,它是非自足的,它必须借助于读者的阐释才能生成意义,象征意义常出现超载与漂移,构成其表意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的“空白”艺术及其审美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自觉选择的艺术手段。从"空白"产生的最早的哲学、美学源头,追溯其理念的萌芽和流变,再针对文学活动的具体实践,剖析其生成方式和艺术魅力,以期突破传统研究方式和学术追求上的局限,从而实现由宏观泛论到实际文艺批评模式的创新。总的来说,文学艺术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由作家精心建构的艺术"空白",既是哲理意识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渗透,也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时间的自觉选择。在这个属于人类精神灵性的表达的领域里,"空白"具有无尽的魅力,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艺术“空白”与鉴赏的“格式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作品内涵十分丰富 ,文学作品的各种意义并不在一个层面上 ,它往往由作品的结构框架构成意义框架 ,欣赏者须把握理解框架结构中每个层面的意义 ,以构成统摄作品整体精神的“格式塔” ,才能最终寻求到作品意义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文学中,形象是对异族的一种总体性看法。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的思考,发现一国的实力决定了自身形象。因此,通过坚持经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改变中国形象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今文学创作当中,公媒形象作为媒妁文化的另类表现,一直都是广大作家热心关注的创作对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于反宗法制思想启蒙的实际需求,公媒形象从古代州县议婚,分化为了乡绅议婚与政府议婚两大方面,进而使公媒形象与时俱进泾渭分明,极大地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改造国民性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7.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代文学”“十国文学”概念的形成受“正统观”影响,对之应进行必要的概念史研究。“正统观”是一种具有极大争议性的国家观、民族观,其中有可以丰富文明史观、文化史观的精神和内容,自不必完全否定。但论正统是否存在,应以道统的存续为根本,以文化的质态为基础,同时既要看到阶段性分裂割据,更要看到发展后的接续整合。故宋初正统“三绝三续”说应该得到重新审视,注意分裂时期政治文化的过渡性质和战争形式的文化碰撞意义;中华文化版图的长期一体存在应该得到认知,注意文学史的客观性与完整性;史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区分应当成为学术自觉,注意文学史发展的内生性与相沿规律。如此才能客观看待和深入研究“五代文学”和“十国文学”。  相似文献   

9.
原型的基础是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格局,这种格局经过形式化,去掉具体内容而只剩下表现形式之后就是原型。原型为构成文学形象的生活材料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一个形象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原型。原型选择的好坏,对于文学形象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原型应该具有普遍性、包容性与有益性。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以来,国内文论界围绕"中国文论"的学科发展现状及走向等问题多有研讨.反观其议题所指,有两个问题堪称近年国内中国文论界最主要的思虑方向:第一,有关中国文论研究的价值追问;第二,有关中国文论研究思想资源的反思.当下的"中国文论"教学,应对这两个思虑方向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2.
文学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梅 《齐鲁学刊》2006,(4):112-113
隐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隐喻产生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学"内、外"理论是指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和美国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缔造的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外部规律"、"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的理论.以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审视文学的存在整体,以现象学的方法建构文学的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阐释文学"内、外"理论,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展,文学体制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愈益重要。乔纳森.卡勒就是较早对此问题给予关注的重要学者之一,他主要考察了大学体制的变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也论述了其它的文学体制性因素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体制层面着手研究文学,有利于我们刷新对文学的认识,也将对文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文学史的品格与建构的讨论,在学术界呈现出热点.在与上述趋向形成对话的态势中,主要对文学史、文学史的解读;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的双重身份;以及它的承传关系等问题陈述与阐发了自己的感受.同时,在阐发中,多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借鉴,使之具有更贴切现实的品格,并强化了文本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一篇极其成熟的文艺理论论文。我们可用“中和”二字来概括其文艺思想。在历代儒家心目中,“中和”是个人品格修养、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乐记》明确辨析了“和乐”与“淫乐”、“道”与“欲”的关系,它虽以乐为名,却礼乐并重。“乐”是德音,凡是堪称为“乐”的文艺都应具有和谐中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艺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学创作是主体心理诸因素综合运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创作的构思质量取决于主体心理结构诸因素和谐化合的程度。为此,要宏观把握好文学创作的构思质量。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感受的选择和提炼;情感的调控和升华;想象的放飞与控制;内外结构的和谐化合与生成;理性的规范和制导。  相似文献   

18.
胡梅仙 《学术探索》2006,(5):98-103
西方的世界性影响和中国本身的开放性要求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产生的背景。在这种无论是对物质还是精神的现代化的追求之中,他们无一例外地都遭遇到了“冲突”这种处境。五四文学的现代性是以对立的面貌出现的,而冲突对立正是五四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内在特质。对立、反抗既是中国现代文学解放、革命的需要,更是不回避中西、传统和现代碰撞的内心思想冲突的表现。其中既显示着中国文学特有的现代性的表达方式,也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简单、直线思维的欠缺和局限。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二者互动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困扰我国发展的“三农”问题,特别是能有效地解决引起“三农”问题产生的诸多深层次矛盾。所以,统筹城乡经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速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的教材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由原来的"借译"到"著",再到当下的多元化发展,显示这一学科在我国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