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和空想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基础上阐发其正义思想的.而资产阶级正义观和空想社会主义正义观又源于西方正义思想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思想也是在批判继承西方正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必须把握西方正义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而明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正义观的批判思想,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内核.与此同时,澄清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几个争议问题可以更好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利益之争使马克思对理性主义的正义观产生了疑问.马克思、恩格斯从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近代资产阶级正义观进行了现实的、历史的批判,揭示了正义实现的具体途径,把正义的最终目标设定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从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近代资产阶级正义观进行了批判,把对作为制度美德的正义的追问由形式上升到实质,从而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对于生活在现世的人来说,正义具有恒久的价值。公正、平等及人的自由发展是正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早期对正义观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并初步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正是通过对正义的探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其早期所提出的人的解放的目标是马克思正义观乃至其毕生追求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是在对德国现实社会不平等、不自由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详细深刻地阐述了国家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对未来国家的特点和职能做了描述,对国家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高度重视现代化国家的结构、本质及其职能。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包含了外在悲剧观和内在悲剧观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内在和外在悲剧观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物的性格、人格对悲剧的产生所具有不可忽视的甚至巨大的作用等方面 ,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内在悲剧观 ,即在强调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对悲剧有重要影响的同时 ,也肯定了人的内在因素对悲剧形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对马克思"劳动正义"认识的不足;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感到困惑;对马克思政治制度正义欠缺坚定信心;探析了马克思三个方面正义观的真实内涵。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正义观欠缺的现实背景下,提出了有针对性三个方面的教育对策:从历史视角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正义"感的教育;从现实生活维度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教育;从实践方式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正义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可以说历经曲折。早期的马克思关于正义的理解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从“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时期到人本唯物主义时期,从人本唯物主义时期到实践主义初期,无不诉说着马克思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深入思考,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特别关切,最终对正义的理解突破了自我意识、理性主义和人本学的限定,转向实践唯物主义,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观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正义这一主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一种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理论,为研究全球正义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这主要体现为:在认知维度,马克思的全球正义观以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作为认知起点;在实践维度,马克思的全球正义观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在价值维度,马克思的全球正义观以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实现全球正义的价值基础;在目标维度,马克思的全球正义观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作为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法学思想,其中有关生态环境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法律关系的分析及其正义观、权利观、责任观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依法治理生态环境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时期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从事大量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为当时的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领航作用.他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举办讲座,发表演说,创办报刊杂志,利用书信、谈心,利用议会等合法组织,同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展开了思想和理论上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颠倒“普遍和特殊”关系这一错误思维方式的剖析,阐明了“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普遍来自于特殊,并通过特殊表现出来.科学把握“普遍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识破“普世价值”的理论谬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眼于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问题,而且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经济体制基础以及经济生态制度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建设问题等都具有较为广泛而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公平正义思想.这些思想的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学说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正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平正义政治思想、公平正义社会思想和公平正义制度思想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归属性和生产方式决定性等特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对加强我国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公平正义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传播确定了两个前提: 传播的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真正无产阶级性质的;这种传播的成功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变化相联系。政治传播者需要具备四方面素养: 智慧、思想、风格、知识。政治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政治传播中的传播者本身,是最重要的媒体。政治传播者要具有持久的政治传播毅力,不为一时一地的成功或失败所左右。传播目的正当,手段也必须正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城市的中心作用;人类社会只有消灭私有制,经过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才能为城乡融合提供条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城乡二元体制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坚定了中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 ,而共产主义则只是一种运动 ,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 7年 12月—184 8年 1月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中 ,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并且摒弃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名称。在 1850年写成的《184 8年至 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 ,马克思又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主义理论 ,把未来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自此以后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名称就完全一样了 ,指的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新社会。马克思在 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 ,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 ,但并没有把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 1917年 8- 9月间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 ,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黑格尔影响下的德国思想界热衷于在纯思维的领域里进行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马克思借助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和恩格斯等人的思想所进行的创造性转换;一方面在对私有财产的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考察中初步走出了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但另一方面又在对现实的异化劳动的理论批判中重新回到了黑格尔的思想试验;而在这种走出与返回的理论冲突中,已经内在地孕育着日益增长的现实因素;为马克思后来通过对现实的内在矛盾分析寻找批判现实的力量,从而为真正走出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后来修订过的两个不同版本,其文字表述尽管大都相同,但也存在着些微差异。学术界以前主要根据恩格斯的版本去解读《提纲》而对这种差异关注不够,加上人们对文本整体思想理解上的不透彻甚至断章取义,从而造成在《提纲》的理解上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旧唯物主义内涵及其域限理解上的偏误;二是把《提纲》第二条仅局限于认识论领域,而无视其生成论、存在论的维度;三是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间的递进关系误认为是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