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畲族乃南迁武陵蛮与闽粤赣交界处的土著及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经过长期融合,于南宋末年形成的单一民族。历史上,闽粤赣边区是畲族先民早期的聚居区,元时畲民开始陆续北迁,闽浙赣三省交界地渐成为畲族先民新的聚居地。究其主要居地变化,畲人抗元失败,闽西畲民大批北迁是一原因,而南赣畲族先民"销声匿迹"则与明中叶王阳明的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密切相关。正是上述"举措",南赣畲民得以去蛮化,由早期的"梗化"、"顽民"渐渐向化一新,族性潜隐,直至民族识别。然而,以往对明中叶南赣之乱的研究学人多从客家视角进行解读,缺乏一个从輋(畲)民主位视角的观瞻。  相似文献   

2.
潮安畲语及其台语底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潮安畲语为濒危语言岛“潮安畲语”是指潮州市潮安县境内的畲族人民所说的语言。潮安县境内的畲族,主要聚居在潮州市东北面的凤凰山脉,分布于凤凰镇的石古坪村,归湖镇的碗窑、山犁村和岭脚村,文祠镇的李工坑、黄竹洋村,意溪镇的雷厝山村。这几个村子的畲民讲的畲语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李伟敏 《兰州学刊》2008,(5):158-163
清朝统治者出于对汉人的猜忌、防范心理及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狭隘目的,对汉人与任何外来势力的交往保持高度戒备,康乾之际的民人出洋及回籍政策为此提供了最好的证明。清廷基于这种心理制定的民人出洋及回籍政策,必定是周密、严谨而又严厉的。  相似文献   

4.
畲族祖籍,学术界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有的根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认为畲族最早的居住地在湖南武陵地区;(二)有的根据畲民传说,认为他们的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三)还有的认为福建汀州地区的土著是今之畲族。 笔者认为,畲族祖籍可以追溯到古代中  相似文献   

5.
闽语的形成与汉人入闽的来源和时代是同步的,闽语内部的复杂性是福建复杂的民系族群形成的外在表现;作为民系族群文化的载体,闽方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范畴,包含畲族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复合体,只能择其最具有民族性的几点加以探讨。我们认为,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元结构型农耕从生计模式上看,畲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二元结构型农耕既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畲族主要散居于我国东南山区的山腰地带,从气候上看,紧靠北叫归线北面,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畲族早期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是游耕和狩猎。明万历进士谢肇淛游福建太姥山过湖坪时,曾目睹“畲人纵火焚山,西风急甚,竹木进爆如霹雳,……回望十里为灰矣”,并写下“畲人烧草过春分”的诗句。顾炎武亦云:畲民“随山散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大批畲民从闽粤赣边区徙居闽东、浙南地区,经过他们的辛勤垦辟,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其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并促使该地区经济结构改变,民族融合。本文从明清时期畲区经济类型、经济结构方式等入手,对这一时期畲族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历史考察,并揭示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徽人小柯:歙县大谷运村特色民俗活动有不少,我知道的有社公祭、土地祭。每年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俗称春社、秋社。明嘉靖五年(1526)规定,里社祭祀要备办猪羊祭品,依式书写祭文,由里约正副“率领一里人户致祭”。举祭仪式,须冠带礼生若干人,“五行五献”,“并读抑强扶弱之词”。祭毕举行会饮。村(族)社祭,轮推社首若干人,以族(祠)田、社田之租举行祭祀,或将社属支丁分成若干“分”轮值举祭,负担所费。届时全族(村)男丁齐集社屋焚香燃烛拜祭,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南迁至闽粤赣边的汉人与当地的土著民都是客家先民,而土著民中闽越族的成份占有较大的比例。 在客家文化事象方面,从其宗教信仰中透视出的对蛇、石、树、鸟的崇拜,都源自闽越族的古老思想观念;妈祖信仰和临水夫人信仰原来都是闽越土著不同族类的原始崇拜,被客家顺利引进,流传广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客家具有广泛的闽越族信众基础和闽越巫文化背景。客家妇女不缠足之俗亦源于百越或阅越文化,客家方言的一些特殊词汇和特殊语法,据研究是受古百越语影响所致。如此等等,说明客家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南迁汉人文化与闽越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户类划分一般具有职业与民族并重的双重标准,其中“民户”在与各少数民族人口并列时常简称为“民”或“民人”,所指称的是与各少数民族人口相对的汉族人群.在清代人口分类语境下,“民”或“民人”明显具有“汉”或“汉人”的内涵.清代民户与各少数民族人户的民族性质差别,是国家人口分类管理与赋税制度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人的衣食状况及人文风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伴随周边少数民族竞相涌入中原,无数汉人却为躲避战祸陆续西徙。吐鲁番一带,土地肥沃,西汉时即已辟为汉军在西域的屯田中心,东汉、魏、晋沿袭开发,日渐成了饱尝兵刀颠沛之苦的人们向往的地方。大批来自河西、陇右等内地的汉人聚居,迅速在这里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出现了汉人政权,其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亦自成体系。作为中原文化的负载者,在民族融合的洪流中,在东西交通的孔道上,高昌人的衣食状况和人文风习如何,笔者试作一概述,愚安之见处,尚祈方家斧正。“民以食…  相似文献   

12.
汉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作为汉人社会集团结构的宗族和行会,经济层面的市场圈,宗教层面的祭祀圈的角度对汉人社会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认为家族制度是构成汉人社会的基础所在。具体到汉人家族的研究应从可操作性的角度予以展开。即对汉人家族进行分层,分类,进而从观念家族与实态家族,本土家族与移殖家族以及家族类型这几  相似文献   

13.
古坊村是福建省上杭县管辖的一个村落,村民分属于畲族与客家两个族群。由于长期的共同生产、共同生活,两个族群的文化已经涵化,文化边界相当模糊,两者在语言、宗教、经济、民俗与共同的历史与记忆等方面都难分彼此。村民长期没有客家与畲族的分类,族群意识十分谈薄。20世纪80年代之后,村中钟姓恢复了畲族的民族成份,普通村民逐渐有了一些关于畲族与客家的认识,但其族群意识仍然很弱,他们对畲族、客家相关的知识仍然十分有限,并且对畲族与客家的认识受到教育程度、年龄、性别、职业与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之际,是畲族和汉族客家民系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此前,畲族先民(主要包括南迁武陵蛮与闽越土著两部分)与客家先民(主要指南迁的汉人)的相互关系有斗争,有合作,以斗争为主;两宋之际,在反抗封建苛政特别是榷盐弊政的共同斗争中,蛮汉人民的联合斗争成了彼此关系的主流,在合作中加深了交流,加强了融合,因而形成了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在这一新的格局中,畲族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同时也孕育催生了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相似文献   

15.
田澍教授的《嘉靖革新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于2002年10月出版。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明史 研究,尤其是明代中期史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它有 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提出了“嘉靖革新”这一全新的概念,并进 行了全面的阐述。明朝嘉靖时期历来被不少学者视为黑 暗腐朽的时期,皇帝怠政、吏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 这一时期唯一可称道的只是嘉靖初年杨廷和任内阁首辅 时对武宗朝弊端的清除。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 也严重阻碍了学者对嘉靖朝乃至明代中期社会的探讨和 研究。田澍教授在著名史学家蔡美彪先生的精心指…  相似文献   

16.
一、古“徽商”与新“浙商”的区别及共同点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活动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清时代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传遍天下。在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正处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之后,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需要用传统的汉人之制,即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等,对民  相似文献   

18.
《左传》、《国语》中的重民思潮伍星明,黄生文在《左传》和《国语》中可以看出,春秋存在着一股重民的社会思潮。所以称为重民思潮,而不叫做重民思想,是因为重民的观念虽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但却仅是散见于诸多人的言论中,尚无较为系统的理论、然而,这股重民的社...  相似文献   

19.
罗勇 《学术探索》2013,(3):89-98
云南是明代土官的主要分布区。明代云南土官有选用和世袭两类。选用土官为汉人,世袭士官是土酋。土酋袭职的次序有父子、兄弟、妻子、女婿、叔侄,甚至得到明朝许可后头目也可以袭职。在云南土酋袭职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明代武职袭职程序,形成了云南土官袭职的基本程序,即应袭土官提出申请,头目保举,官员勘合,且应袭者符合年龄条件后可袭职。为避免争袭,应袭土官要接受儒学教育,在职士官要编制宗支图谱。云南土官赴京袭职,是明初形成的惯例。但路途遥远和土官贫富不均使正统时期出现纳粮就地勘合袭职。而勘合官员腐败等弊端,导致了嘉靖初年芒部、武定、寻甸等处土官叛乱。平定叛乱后,在总结弊端的基础上,嘉靖九年(1530)制定《土官袭职条例》。此后加强对土官的约束,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考核才能连任,对违法乱纪、不服从勘合的土官实行改流。随着嘉靖时期灾荒增多、财政不足,嘉靖十五年(1536)开始实行纳粮折银袭职。而勘合官员索贿、不作为等行为影响了三宣六慰地区土官对明朝的向背,隆庆至万历初年木邦、陇川、潞江、蛮莫等土官叛附缅甸。为增强明朝对土官的凝聚力,万历初年放宽土官袭职条件,不纳粮也可以就地勘合袭职。  相似文献   

20.
卢柟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位著名文学家,但他的生卒年有关文献却语焉不详.本文从内证和外证几个方面,对卢柟的生卒年进行了初步考查,确切地考证出了卢柟的生卒年时间为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