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场域理论视野里,<生死场>揭示的是礼俗社会妇女亚文化圈里的妇女生存经验.前部分揭示的是在超稳定社会结构中女人的身心处境及其文化根源,中间是这种生活状态的简单循环,后部分表现的是超稳定社会结构被打破后女人的极端处境及其反抗的种种可能和结局,前后结构浑然一体.<生死场>还是一个文体探索的超前文本,主要用了有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原生态小说、非典型化手法和非情节化技巧.由女性循环视角织成的循环镜像使小说呈现出一幅女人悲惨世界的全息图景,表现了创作主体女性意识和文体意识的觉醒.小说的主角是"整体妇女",而王婆是此雁阵结构的主角,她是一位未自觉地向男权社会复仇的幽魂,她的由抗拒宿命而走向宿命的曲折道路,昭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礼俗社会妇女的悲剧.萧红以她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独特揭示、对妇女如何参与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解放的深刻思考,而介入了现代文学国民性改造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中女性悲剧根源的分析,透视出萧红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 饱受离家出走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 性的人生感受和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 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特别是女性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 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她从来不曾对女性的存在做过浪漫的期许,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使她洞见了生命的空洞与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鲜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如同动物般挣扎在生与死的轮回场上。萧红是一位热衷描写死亡的作家,但她没有一般作家关于死亡的诗意化想象,更多的指向了死亡本身。萧红以她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提示着女性悲剧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萧红从自己的悲剧人生出发,用自身的不幸去悲悯和抚慰她笔下芸芸众生的小人物,所写之悲,不是眼泪,而是一种永恒的伤痛,是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不幸抗争而有失败之后留下的巨大震撼。亦人亦己的真情,散发出生命本真体验的恒久艺术魅力;独特的女性反抗与超越意志,透射出愈挫弥坚的生命张力;特殊时代女性悲剧的揭示,迸发出历史感极强的人生冲击力。她作品的悲剧总是散发出一种质朴而独特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觉冷峻地刻画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她笔下身份各异的女性无论如何挣扎冲突,都只能生活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最终落得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张爱玲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
试析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心理"超我"建构角度分析了哈代笔下女主人公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由于人的身份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存在的称谓,而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指向,所以在父权秩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确立必然要通过不断"内化"父权秩序的各种"规训"来完成.苔丝为了获得"作为女人"的社会身份经历了对父权统治秩序的身份认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最初失贞的生活经历和最终遵循父权统治秩序建构起来的心理"超我"使得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9.
关于悲剧,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必要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说,悲剧就是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不幸抗争而又失败的事物的素质。萧红就是以自身的不幸去悲悯和抚慰她笔下芸芸众生的平凡小人物的。  相似文献   

10.
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女权,探索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根源是男权制度文化传统和女性自身内化的双重结果.玛格丽特微弱的觉醒和反抗意识并未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她的悲剧是男权文化背景下全体女性的共同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