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近代西方物质文明,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促进了近代西方精神文明。从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总结出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近代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近代西方物质文明,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促进了近代西方精神文明。从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总结出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形成于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其基本理论特质是把技术理性批判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分别从社会制度变革、生产方式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三个方面,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 ,源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所面临的价值观的剧变。当代时装与女权运动以及嬉皮士和朋克那样的社会政治团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本身也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 ,它的设计灵感往往取自各种分支文化。当代西方时装是后现代主义的一面镜子 ,后现代艺术中的解构、折衷、反讽等特征在西方当代服装上都有反映。  相似文献   

5.
向西方学习是一股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社会思潮,从林则徐开始,它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过程,从而使中国找到了一条走上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科技理性作为现代化观念谱系中的基础内核,以革命性的能量重塑了现实社会的基本结构。同时科学技术的演进也为电影的工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技术动力和时代脉搏,而由科技理性造成的现代性内在断裂也进一步激发了当代西方电影对于社会风险的反思能力。因此以科技理性与社会风险间的关系为理论视角,并通过透视人、自然与社会三者间的复合结构来厘析当代西方电影所呈现出的科技风险叙事的四种面向,不仅能深入发掘西方社会潜在的风险症候,而且也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叙事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7.
唱盛中国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重新评估中国落后问题的一股新潮流,与西方新闻界、政治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以来唱衰中国形成对照。近年来西方汉学界有一种倾向,即为已成定论、童叟皆知的中国落后论翻案。此派西方学者试图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礼仪、人文意识、行政管理等角度,全面修正中国落后论。这种愿望显然与近年来中国的兴旺崛起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近年来飞速而稳定的发展超出了包括许多中国通在内绝大部分人的预期和想象,于是一个重大问题提了出来,即中国的重新崛起以其广度和强度来看,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必定有其长远而深厚的历史原因,唱盛中国流派旨在探明这个历史根源,从而证明中国强大的延续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学技术的两个富有创意的基本判断,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认为科学技术履行意识形态的社会职能.在此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社会功能的根源,对科技理性、技术专家治国论以及科学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这些批判尽管充满着穿凿附会之处,具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但无疑也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的深刻的片面,因为它给20世纪和后20世纪的人类提出了这样一种警告:科学无视价值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的"异化"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形成了两次高潮,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引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本文探讨了译介活动发生时中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两次译介高潮的发展特征和对语言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高亮华一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西方的某些共产党与非共产党的理论家们,按照各自目的与观点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试图突破马克思主义的既成的理论模式,建立旨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变革进行说明的“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绘画观传承、沿袭与变革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往往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很大程度上科技发展导致西方绘画观不断嬗变。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科技发展,人文主义复苏,艺术家创造了最高成就的形体写实主义绘画;19世纪后半期,由于科学光学理论出现等原因,印象派画家找到了新的写实绘画突破口;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社会多种矛盾尖锐化、摄影术冲击、现代物理学等新科学观确立等,现代画家将注意力转入绘画本体,实验和反叛成了现代画家探索的动力和口号。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与道德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文明中曾以初浅的方式合而为一。自分立以后,科学一方面促进了道德建设,使道德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使道德建设走入误区,将人类推入灾难的深渊。拯救当今道德危机的举措是弘扬人文主义,发展科学技术,并寻求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 ,加之排斥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 ,但受“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 ,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 ,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而同补 ,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 ,淡化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人文主义导向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作为研究文化的哲学理论萌芽于古代社会,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西方文化哲学的形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产生。二十世纪初以后,在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已经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寻找对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的途径中,对它们保持价值理性和批判理性,努力做到: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关注人文视野中的技术;坚持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从而破除迷信而崇尚真理,实现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基因技术的突破,导致一种科技宗教的产生.这种自然主义、物理主义的意识形态,把生命和意识归约为算法加数据流,从而导致人性的危机和人文主义的破产.从先验现象学的进路分析意识难题和物理主义,可以基于先验主体性思路,给这些科学以另一种解读,同时重新阐释人性和人文主义,以消除科学危机和人类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经过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人文主义不仅把西方人和西方社会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下彻底地解放出来,而且还重新激发起西方人探索自然界的热情,扫清了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各种思想障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大背景就是以科技力量为支撑的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发生了深刻冲突。这个发展思路为中国的未来规划了一条融合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不仅要“以人民为本”,还要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合理的权利诉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我们要深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争论及其实质,以马克思关于二者关系的论述为指导,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作为西方激进的社会批判家,他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融人到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现代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他批判统治者运用技术理性控制人的发展,使人的生存异化,也分析并批判了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悖论问题。他反对单向度技术范式对人的统治,强调运用“新技术”来促进人的爱欲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