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议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欧力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社会科学》在发表了陆晓禾同志的文章后,又发表了唐晓东同志与其商榷的文章。拜读之后,有新感触,现简书于后。1在以往相当长时期内,学术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人...  相似文献   

2.
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与陆晓禾同志商榷唐晓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陆晓禾同志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的思考》(见《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一文中认为是“现实的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显然不是陆晓...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相船已久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与应用,即,辩证唯物主义是下半截,历史唯物主义是上半截,二者合成“一整块钢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法似乎具有权威性,因为据说它源自列宁。毛崇杰同志在与陈荣富同志商榷的文章中就重申了这种看法,并以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为佐证。但是我们认为,列宁这句话的意思恰恰不是象毛崇杰同志所理解的那样。本文拟就此谈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毛崇杰同志。  相似文献   

4.
张云勋同志在《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一文中,对拙作《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提出了商榷意见,(以上两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以及1980年第5期)使我得到不少教益。这里,笔者拟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请张同志及其他同志批评指正。 (一) 在讨论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同辩证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坚持和继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和运用,既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要求,也体现了研究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法原理,又体现了理论必须和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从而解决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出发点和认识途径,成为形成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施荫昌同志在本刊1981年第2期发表的《评奥哲尔的历史功过》,对英国工联首领乔治·奥哲尔作了重新评价.与施荫昌同志一样,我们也不赞成对奥哲尔取完全否定的看法.但对施文提出的其他一些见解,觉得有商榷的必要.(一)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离开他所处的历史环境,这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出发点.评价奥哲尔,不能离开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如何认识奥哲尔所处的历史环境,这是与施荫昌同志商榷的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对市场经济自发性的问题,还未有统一认识。宫希魁同志的《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以下简称“宫文”)一文,从新的角度确认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令人耳目一新,但对其结论,本人则不敢苟同,就此与宫希魁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哲学学会和本刊编辑部联合邀请了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部分理论工作者,座谈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与会者围绕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发展趋向以及同社会学、历史学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改变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内容贫乏肤浅、干巴巴的状况,是大家都感到兴趣而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融合为一,把社会学的具体内容吸收进来,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在苏联,过去把社会学从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赶出去,现在又把它请了回来。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不能靠修修补补,而是要重新搞清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研究,才能在当前我国的改革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王桂娥同志《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范畴》一文(《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颇受启发。也激起了我对这一基础理论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现就王文论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谈点不同的认识,和王桂娥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哲学界同仁。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社会心理作专门的论述吗? 王文提出:“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对社会心理作过专门的论述,甚至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心理’一词。……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提出社会心理范畴,……引进历史唯物主义”。这样说来,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压根儿没有论述“社会心理”,我认为,这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的问题与历史唯物论──80年代以来学科进步的重要因素王锐生我在《哲学动态》(1993年第10期)写过一篇短文《回顾与商榷: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十五年》,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十几年来,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获得巨大进展,主要归功于我们在这门学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正> 《船山学报》1985年第一期发表了黄明同、周穗明两同志合写的《也论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下简称《也论》),对徐泰来同志《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和拙作《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历史探索》(《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四期)》提出异议,我们表示欢迎。但该文所提的问题,我觉得仍有商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仅从表述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否认的表述矛盾,即在将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标明为"直接生活物质生产"的同时却又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而,有学者开始质疑: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到底是"物质生产实践"还是"现实的个人"?事实上,"物质生产实践"和"现实的个人"并不构成如言辞上所呈现出的那般对立与矛盾,换言之,二者实质具有高度共通性、涵摄性、圆融性。真正处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辩证两极的乃是:"物质始基性"同"现实的个人"之"自由能动性实践"。唯有深入辨析并真正理解这一对辩证关系,才能有效避免庸俗"经济决定论"指认及建基于僵化结构主义之上的"历史无主体"命题。  相似文献   

13.
杨耕 《河北学刊》2003,23(6):21-29
本文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空间、理论意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考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也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了"形而上学",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  相似文献   

14.
马数鸣同志写了《对方以智的哲学思想的再探讨》一文,并就此同侯外庐先生商榷。由于全文较长,本期先发表其第一部分,下期续完。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究竟何时第一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贺彦波同志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小考》(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6期)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后给人以启发。但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术语首次出现在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贺文也持这种观点。然而,仅就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恩格斯指出:德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结构特别是我国社会结构及历史走向的基础上,对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所作出的崭新定位,具有很强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性。“三个代表”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亦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刻把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对经济和政治的发…  相似文献   

17.
<正> 《广东社会科学》今年第2期发表了邓安庆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也谈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转折——兼与刘景泉同志商榷》(以下简称“邓文”),对此我表示欢迎,同时对邓文的商榷意见简答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读了鲍秋芬同志的来稿《年鉴规范与创新之我见》,很有启发。但对其中有关“年鉴应定性为期刊”的论述,不敢苟同,提出来,与鲍秋芬同志商榷,并就此问题求教于年鉴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英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热烈而持久的论争中,加拿大教授凯·尼尔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相兼容的立场,在考察两派观点及其学理依据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切入,以道德公理为依据,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衔接,最终导向一个以语境主义为核心的客观主义的逻辑框架。该研究虽然拓展了马克思道德观的学理基础,但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理论标准衡量,他所谓超历史超文化的道德公理与语境主义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兼容的论证还是可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学术界讨论人的问题。有的文章提出,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另外一些文章不同意这种观点,而在这些文章中对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又各说不一。从各家的论点看,产生各种分歧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