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既有人类学对时间本质讨论的脉络下,由季节、生命的内涵入手,探讨木座白马藏族时间建构上与日常生活体验及时间价值、策略和操弄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阐释其时间概念.并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木座白马藏族社会.  相似文献   

2.
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卡若文化遗址的发掘,是近年来我国在西藏高原昌都地区考古上的重要发现,它是澜沧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它的发现使我们对藏族先民当时的原始社会情况和文化面貌有了较具体的了解,特别是大量清晰完整的建筑遗构对于研究藏族地区建筑营建技术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揭示原始社会人类文化和探索藏族先民的迁徙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几乎每本藏史专著照例都要提到藏族的来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别人持南来说,因毫无事实根据,已被斥为受“帝国主义利用之工具”①,无人听信;二为士著说,所持的主要根据是藏文和民间关于藏族系由猕猴变来的传说,以及西藏地区考古资料;三说是北来说,(实为东北来说),此为大多数学者之见解,惟多依靠汉文史料,所叙不及三千年的历史,大大晚于西藏住人的历史。研究藏学的学者众多,已出版的著作浩繁,但对藏族先民的来源尚缺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藏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心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可窥探古代藏族先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到竭力保护这一过程,本文阐述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均衡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与朴素观念。  相似文献   

5.
藏族先民认为每一则神话都"真实"记录了祖先经历的"历史事件",每一个神话人物都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因此,人们在"创作"新神话的同时,依旧保留旧神话,使神话的内容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此使神话逐步经历了物活论阶段、有灵论初现阶段、人格化阶段。佛教传入藏区后,藏族神话大量吸收印度神话的内容,藏族神话进入了佛苯融合阶段。  相似文献   

6.
西藏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多种典籍中有记载的"猕猴与罗刹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跨越遥远时空代代相传的故事由历经沧桑巨变的族人集体加工,凝聚了藏族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生存的价值追求,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内容及其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白马藏族共同信奉的白马老爷神祇,其原生形态为有形的山,此生形态为部族英雄。实际上,这两种形态均为神话学上的想象,这种想象实际上是基于生存的关照。如果说神山是白马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主义思考,那么部族英雄则是白马先民对政治拉锯战的生存状态的考虑。在村落语境中民众基于物质或精神的诉求进而对白马老爷进行了多重形式的文化展演(祭祀),其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现实性需求,也形成了以白马老爷神祗为中心的跨地域信仰圈,与此同时也建构了白马人的族群边界和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8.
藏族族称考     
本文首次对见于历代汉文史籍中藏族族称的各种写法进行了系统分类,指明其出处,考释其由来。作者认为历代藏族族称的汉文写法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依居住处的水名地名命名的族称,如藏人、藏民、藏族;第二类是依西藏高原周边部落的他称译写的族称,如吐善、土伯特、图白忒等;第三类是依藏族及其先民自称记音的族称,如番族、濮、百巴、北发、发羌等;第四类是藏族先民部落名称(即藏语的藏族古称)的译写,如悉补野、弗夜、宝、附国等。  相似文献   

9.
有人把藏族文学称为“僧侣文学”,虽说有些偏颇,但由此可见藏族文学同宗教的密切关系。解读藏族古典文学,可以为我们展开一幅藏族先民们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体会到原始宗教──苯教对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藏族民众的苦难遭遇与体验成为藏族民间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成为艺术表演中苦难叙述的现实基础和创作动因。藏族民间表演艺术中苦难形态主要表现为生存之苦、身心之苦、离别之苦、苦众生之苦等。受到藏传佛教深刻影响的传统藏戏,在剧中直接"裸露"苦难,展示种种苦难,再通过修行克服苦难。藏族民间表演艺术中,人们面对苦难现实主要表现为两种态度:勇敢应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抗争精神,坦然面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越精神。遗憾的是,佛教教义苦难观念的深刻影响,使表演艺术无形中消解了最为珍贵的丰富的感性元素,剥落了丰富的心灵和情绪感受以及感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