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中国远古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探讨先商文化的渊源及其殷先公的迁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文明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先商文化,近年来考古学界争论很大,大致有四种意见(一)认为先商文化是指商汤灭夏以前的考古学文化,提出三种类型(漳河型、辉卫型、南关外型)。(二)造律台类型龙山文化是先商文化。(三)豫北、冀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为先商文化。(四)用下七垣文化来命名漳河型、辉卫型遗存,避免直呼先商文化。以上诸说,我们同意先商文化是指汤灭夏以前的漳河型、辉卫型,全称下七垣文化,不同意将南关外型、造律台类型龙山文化,或者冀南、豫北的二里头文化视为先商文化。如何认识先商文化的渊源,首先应从漳河型、辉卫型的陶器着手进行分析,然后区别来源、基础与影响三者之间的不同关系。不同意将文化“来源”说成是多元的或说成是影响。漳河型是先商文化的原生形态,是因商族从晋中南迁徙而来,到豫北、冀南后,在豫北、冀南后岗二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商文化。辉卫型是先商文化的次生形态。先商文化的来源,只能有一个源头,应是从山西晋中南来,封地在商(漳),即漳河流域。商族从晋中南地区迁徙到豫北、冀南后,而在后岗类型龙山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吸收周围文化的有利因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独立的先商文化。先商文化的考古发掘分布情况,正与古文献记载殷人先公的活动范围大致相当。商始祖契兴起于晋南,而后封于商(漳),活动于漳河流域,以后不断迁徙于帝丘、砥石、殷等地,正与下七垣文化考古发掘的先商文化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论先商文化渊源及其殷先公迁徙之历史地理考察(下)@陈昌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陈隆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陕西西安710062~~  相似文献   

3.
“字正腔圆”这一中国戏曲声乐术语差不多人人皆知,而且多为声乐界人士所引用。从广义上讲“字正腔圆”是世界各个民族所共有的对声乐艺术的美学的要求,即语言的纯正、清晰和美好悦耳动听的嗓音,加上感情的准确表达。世界上哪一个民族对声乐艺术不是这样要求呢?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声乐传统理论特别强调它,并且由“字正腔圆”而引发出一系列声乐理论:如“以字行腔”、“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等等。这里不仅把“字”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也提出了“字”与“腔”的关系问题。而“腔”的含义又是什么?长期以来,中国声乐界对“字正腔圆”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说法各异,我认为作为学术探讨各抒己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看法,是我参加在湖北恩施举行的“巴文化研讨会”,读了与会同志提交的内容丰富的论文之后想到的。会议之后,又翻了一些文献,进一步作了一些思考。我的目的是要说明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区别,这或许有助于巴文化及鄂西土家族文化的研究,但由于我不是一个专门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的人,对巴文化也所知有限,文中谬误之处一定不少,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蓬勃兴起的文化研究是当下学术界极为流行的“话语”,它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层层波澜,一种文化的“狂欢”似乎大有遮蔽一切之势,由此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争论。文章旨在追溯文化研究的渊源,阐明文化研究的定义,理清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并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进行探讨,强调文化研究的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的文化渊源及语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人类社会信息传媒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渊源的追溯,揭示了网络语言随计算机网络传媒的出现而产生的必然性;之后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语言发生变异的主、客观社会语境因素,阐释了网络语言在虚拟、自由、开放的网络语境中所体现出的语体特征;最后针对网络语言给传统语言和现代社会文明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指出了对其进行规范和整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武术深厚的东方文化理论基础,说明了富于民族色彩的中华武术属于艺术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8.
德语成语的文化渊源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两者紧密相连,语言不仅是单独的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成语沉积了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成分,因此成语也被看做是一门语言中简练凝结的语用现象。只有当人们对成语的文化背景有了透彻的了解后,才有可能深刻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这也是翻译活动的必备前提。文章以文化为视角,探究某些德语成语的来源,分析德语成语中文化因素对成语翻译的具体影响,针对这一过程提出建议,力求实现从原文到译文的成功翻译。  相似文献   

9.
皤滩文化是以古街为中心的多元文化组合,形成了以古街为中心的集诸多文化群落于一体的、有层次、渐进的发展格局;皤滩文化的发展与皤滩自身的条件和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忌讳文化的渊源及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本文化有种种表现 ,忌讳现象尤为突出 ,这样在言行当中的顾虑、禁忌乃至回避的现象 ,既规范了日本人的言行 ,又左右着外来者的判断和观念。研究日本及日本文化 ,不能不了解日本的忌讳现象。本文试图透过日本人的种种忌讳的现象 ,探究其发展的渊源 ,进而把握日本特有的忌讳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湖南出土的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出发,分析湖湘青铜器的原初性与复功用性、造物观念和艺术的表现四种类型的造型程式化的表现艺术手法,并从美学的理念出发叙述了湖湘青铜器审美创造心态、审美意识的特性,以及在审美功能中的教化作用。推论出湖湘出土的青铜器的艺术审美观实现的是一种审美愉悦感的反映,获得的是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2.
明确歌行的含义是辨明歌行诗体的前提.历来所称之歌行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部分乐府诗命题所用称谓,一指一种诗歌体裁.前者出现于汉世,其由来与音乐有关;后者得名于中唐,乃乐府诗创作流变和七言诗发展的结果.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最早提出这一诗体新概念,而正式将歌行体用于诗歌分类的是北宋初李方等人所编《文苑英华》.  相似文献   

13.
《豳风·七月》——北豳遗诗与北豳先周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豳风.七月》作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史诗,与北豳先周文化有密切的关联。从史志、民俗、文化遗存及《七月》的史诗特征、《七月》的历法、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交融诸方面推证,可得两个结论:1、《七月》产生的地域在豳地之北豳;2、《七月》产生的时代当在公刘南迁之前、周先祖三代(不窋、鞠陶、公刘)居北豳之时。  相似文献   

14.
古代柳文学的民俗文化内蕴及佛经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的人格化,起初是与文人的理想企盼联系起来.筑堤防汛的实践体验深化了民间对柳的植物神崇拜,甚或出现了柳神(植物神)与水神(动物神)斗以护民的传说.植柳,不只是为美化环境,亦有实用目的.柳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柳文化中的神秘崇拜部分,为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为柳崇拜的中国化,起到了难得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域民族丧葬习俗的演变及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探讨西域古代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萨满教、祆教、佛教等不同时期,其丧葬习俗中对火、太阳、天、东方等崇拜,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都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对它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18.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草原文化从历史、地域、影响、底蕴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个"大"字,要弘扬草原文化必须认识到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体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9.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建筑的门,不仅仅只是一种建筑形态,而且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内外、为仕隐,乃至为生死、为乾坤的枢纽。同时,因为概念与原型之间的互动,在有关门的具体的建筑活动中,这些形而上的观念又不断显露并发展,促进着门本身在艺术上的进步。文章从文化和心理方面对中国古建筑的门的意义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