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崭新内涵,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传承之中,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被淡化,乃至最终被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夺目光彩所遮蔽.虽然传统诗学对诗歌格律声色之美也给予了细致分析,赋比兴理论也可视为对"立象尽意"的补充,但都被"辞达而已"这一实用性要求所消弭.认识"立象尽意"重意轻言的缺陷,对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诗学中的诗歌意境理论为参照系,对诗歌意境作进一步阐释,从而揭示其关学特征和传译策略。认为,所谓诗歌的优美意境:即取之象外,超乎意象而得乎意境;意与境浑,情景相生而契合无间;音意相生,音谐韵美。诗歌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原文的意境,完美再现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震古烁今的历史回响——王夫之诗学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诗学在本体论、意象论、意境论、美学结构论、创作论等五个层面上对中国古典诗学作了总结与拓进,把对诗歌发生学的哲学追寻和对诗歌创作学的美学求索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传统的诗学意境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真、善、美统一在自己的诗歌美学中,把诗歌创作过程看作是一种外化与内化相结合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意"、"象"、"境"是形成"意境"的核心因素."言不尽意"是"意境"的发生学起点,历代关于如何"尽意"的众多探讨中,"立象尽意"则成为解决言意矛盾的主要手段.唐代开发、活用"境"的范畴,突破了先秦之"象"、佛学之"境",开拓出一条"境生象外"的诗学途径,促使"意境"范畴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学史上,王夫之对诗坛"门庭"的批评最为严厉和著名.本文拟就船山批评诗坛"门庭"的几个主要观点略作分析,认为,船山反"门庭"论的诗学批评观既强烈有针对性,并表现出诗学理论卓识;但船山不加区分地否定文学史上的"门庭",并将创作个性与文学流派、文学风格截然对立,因而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学界现有的"意象"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围绕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建立起来的,因而"意象"说在面对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时往往陷入困境。这也是"意象"说、"意境"说尤其适宜于解释唐诗,却与宋诗品质不尽相合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脉络中的重要阶段,宋诗发展了"事象"的表现形式,提取与事相关的要素,以呈现动态的、历时的行为和现象;并通过"事象"营造出"事境",在每一个独特的事境中传达多元而充满变化的复杂体验,进而实现诗歌主旨的表达。以宋诗为代表提炼出来的"事象"与"事境",可以用于建构古代叙事诗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深入认识古典诗歌的叙事传统,进而全面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色。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诗歌翻译中是否能传达意境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忠实地传达意境,译者必须抓住意境的三个美学要素:意象、情感及象外之象.本文试从意境的这三个美学要素层面探讨元稹的<行宫>这首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相似文献   

8.
谢榛诗学上承严羽,其诗论在许多方面既留有严羽诗学的影子,又对严羽之说有所发展.谢榛以"感兴"论诗,相对于严羽"兴趣"说重在主体论上的界定,谢榛更重视创作论的阐说,强调自由创作的兴会与灵感.他进一步提出,兴是诗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的结果,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蕴,将严羽之"兴趣"说具体化,且启发了王夫之的"现量"说.他的"情景"说,也对王夫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9.
由<易>学"现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生发出了汉魏六朝时期的滋味论、隐秀论、象外论;由<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思想,生发出"传神"扣"气韵生动"论,加上佛学禅境把物理时空意识向心理时空意识引领,三者合流融汇,终于延异出了唐代以"境生象外"为首要特征的"意境"论.  相似文献   

10.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了崭新的内涵 ,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 ;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承传之中 ,这种强调与追求逐步被加强。然而 ,正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 ,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被淡化 ,乃至最终被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夺目光彩所遮蔽。认识传统诗学这一重意轻言的倾斜形态 ,对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诗词意境美的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有效地移植到译文中去 ,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即意象的传达 ,情的传达 ,象外之象的保留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研究多从内涵、结构、心理基础、审美特征等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意境源流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对意境发展类别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试从意境的源与流这两个层面切入,述源别类.在述源上,主要探析与意境理论生成关系密切的象、易象、意象、象外之象的递相演变;在意境流变的研究上,按照各个时代对意境的不同界定和人与世界接触的关系层次不同,加以梳理评析.  相似文献   

15.
在 2 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 ,“宾主”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王夫之的“宾主”说主要是指诗人在创作中处理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时所应依循的原则 ,是以宾主融合 (与情景妙合相一致 )为最高境界的艺术理想。探讨“宾主”说 ,有助于把握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论 ,有助于认清他的诗学的真面貌。本文试对王夫之的“宾主”说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加以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词中的剑意象有着丰富的意蕴,象征着词人高洁的品质、执著的信念和无尽的孤愤。船山喜爱以剑自喻借剑咏怀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学发展(特别是明词的发展)以及作者的经历、家学渊源、作词时的生活境遇等密切相关的。剑意象抒发了词人的理想,也成就了船山词沉郁遒劲、苍凉悲壮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王维模式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仕与隐"、"生活与艺术"、"诗与禅" 3个"二难"消解;"王维模式"于诗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在意境的创造上获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功,艺术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了诗歌中各要素关系浑成的难题,将诗歌导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使中国古典诗歌更切合诗的本体特质,强化了民族艺术重"言外之旨"、"象外之象"的境界,培养了国人在创作与欣赏上追求暗示和整体感应的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18.
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意象论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含义:意象是意与象二者的结合;意象是一;意象俱无。进而从主体与世界诗的审美关系的凝结——情意物象之诗化融合的角度,由意象而把握中国诗歌——抒情诗的文体性质(纯体)。与英美意象主义诗学比较,Image着重在客观画面(意识中不同感性事物和经验的联想与呈现),而排斥主观情意的抒发;而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凝结、冥合,最终达到意象俱无的境界,其中始终依赖情兴的融会力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20.
在朝鲜诗学发展史上,崔滋以朝鲜诗歌作为批评和研究对象,对诗歌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对诗歌的审美特征"味"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提出了重要命题"有味不如意尽";二、提出了"象外之气"说;三、注重诗歌"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