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十年代以来,日美关系在当代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格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边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和经济摩擦的空前激化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的并存和发展,决定了当前日美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崔健 《日本学刊》2016,(4):44-61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国家战略中经济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日本国家战略转变过程中,以往受到重视的经济与安全的关系似乎在发生变化。依靠军事力量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方式,成为近年来日本国家战略调整的主流方向。从经济手段与军事手段相互补充、经济力与军事力相互转化的关系来看,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继续对"吉田路线"和综合安全路径进行改进及拓展,和抛弃"吉田路线"而选择军事安全路线的两种具体表现,看似矛盾却存在内在同一性。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的经济与安全关系的变化,既有国际秩序变化等共性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定者对战略环境的判断以及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下降等日本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版图内崛起中的大国,这为未来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两国双边经济关系的进展似乎仍落后于两国同其他亚洲伙伴关系的进展,也不足以支撑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地区角度对当前中印经济关系进行重新解读,认为中印两国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关系重塑期,未来有必要加大政策调整力度,积极致力于中印新型合作关系的确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经济活动两个层面,前者当属宏观经济领域,后者则为微观经济范畴。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二者经常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中,而国民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却要求二者彼此协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最核心的变化被称为经济的金融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实质是金融资本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扩张过程,这一历史进程首先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然后辐射到政治、社会领域.它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在一定时期可以缓和却不能消除美国经济运行的矛盾与危机.它在克服旧矛盾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矛盾,危机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规模经济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和生产力的布局相互联系的。规模经济就是紧密联系生产力的布局,研究生产力诸因素在一定领域内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合理规模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各不同经济规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揭示经济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如何,教科书和词典为人们作了简单却十分笼统的解答:“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首先是经济决定政治,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其次,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政治和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是根源,政治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集中体现经济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政治的保证”。然而,具体把握政治与经济在现实中的相互关系,仅仅依靠对二者关系的十分原则抽象的认识是不够的。系统地审视社会,运用系统观点或许可以为具体地说明二者关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词典中“政治”指阶级之间、民族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基于各自根本利益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及与此有关的活动。“经济”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制度。而本文所谓的政治与经济是极其广义的。它包括与其相关的所有方面,政治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发展、政治状况等等;经济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经济状况等等。当然这些概念的含义都是须从系统意义上加以理解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为一炉的统一整体。换言之,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包含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等各个侧面的统一整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固然可以将这一统一整体分割成政治、经济和精神方面,然而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总是包含着政治,经济、精神因素的有机体。没有毫无政治保障的孤立的经济生活,也没有离开经济生活的独立的政治和精神生活,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日益发展为相对独立、较为完善的系统——政治生活系统、经济生活系统、精神生活系统。系统乃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政治生活系统指的就是:由一定的作用方式与行为规范决定的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政治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整体。它包括三个方面:从事政治活动的个人、集团或社会组织,进入政治系统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相互作用的规范、制度。经济生活系统和精神生活系统同样如此,也是由构成它们的要素与相互作用的规范、制度体系组成。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使得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精神等各个侧面日益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依赖而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也同样使得其政治、经济、精神等各个侧面的系统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它们日益成为包含着众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社会的政治生活系统、经济生活系统、精神生活系统以一定的方式、规范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巨系统。在这一巨系统中,政治、经济、精神等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在巨系统中的地位不同,换言之,社会生活巨系统的结构不同,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生活巨系统运行结果的不同:各子系统配置合理、组合科学、相互促进,社会生活的总体发展就显得健康、迅速、有效,反之则相反。社会巨系统结构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所谓制度就是社会结构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此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政治制度的系统含义至少包括两个方面:(1)它指政治系统的框架,是政治主体的活动规范与政治主体之间相互关系规范的总和;(2)指社会巨系统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单位是国家,它规定着一切社会子系统(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系统等等)在社会生活巨系统中的地位、相互关系与根本行为方式,规定着社会基本主体即人的根本行为方式。其具体表现,是以宪法为代表的国家基本法。本文正是从第二个方面的含义上使用政治制度一词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报》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登载万高潮的撰文提出: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对立统一的客观表现。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无一例外地都是在落后国家产生的,支配生产资料的权力与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劳动者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与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  相似文献   

9.
"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动态范畴不等同于体范畴,应对"动态范畴"作广义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标记;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汉语中一些非连续性语义成分间的相互限制选择关系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是辩证法的一对范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就这一对范畴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列宁把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视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要素。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结合战争实际作了相当细致、深入的分析和阐发,丰富了这一对哲学范畴的内容。 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能否正确把握这一对范畴,处理好这个关系,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极大。在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这个问题曾多次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如第二次国内革…  相似文献   

11.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建立他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把经济范畴无矛盾地彼此漠不相关地罗列出来的形而上学方法,作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经济学的范畴本身就是矛盾的同一,“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为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因为,作为矛盾的关系,只能是对立双方相互关联的关系。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矛盾着的双方“每一方只有在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政治代表与被代表关系是私有制的特定产物,是与统治关系、管理关系和领导关系并存的第四种基本政治角色关系和政治范畴。这对关系的本质在于双方所独具的相互需要和由此形成的共同利益意志。双方围绕着国家权力的互补互助,是其合作的内容与基础。文章深入探讨了两者相互制约的五条准则:一致性、独立性、排他性、兼容性和扩张性,两者合作方式的三个特征:一体化、盟约性和帮派性,为深入研究政治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处理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医德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同志把商品经济与医德根本对立起来,认为发展商品经济就无法搞好医德建设,要加强医德建设就不能发展商品经济。这种观点是不妥的。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包括道德在内的上层建筑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它。医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医德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当然应该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它们并不构成相互对立的关系。另外,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受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时代在发展,道德必然被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进行再认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跃进”等特殊时期,又试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变革到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程度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极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5.
经济民族主义曾经在日本的经济成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成功也更加强化了日本的经济民族主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经济民族主义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经济政策的动机来看,经济民族主义与自由化的关系具有调和性;从经济民族主义基本形态的变化来看,国家、企业、国民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从国家战略的转变来看,经济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相结合的重心由经济需求向政治需求转变,导致日本对外经济关系陷入了民族主义困境。这些变化在"安倍经济学"中都得到了体现,如果不能有效平衡这些调和性与矛盾性,"安倍经济学"可能会受挫,进而导致出现两种倾向,即在日本国内由经济优先向政治为中心转变,在对外关系上经济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更加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效率和平等的矛盾,实质上是生产和分配的矛盾。西方国家不可能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万式是以雇佣劳动的剥削为前提。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采取恰当的分配和再分配政策,用小的不平等导致效率的提高,用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大的平等。但是建国以来,由于我们犯有如下错误:将社会平等看成绝对平均;以牺牲效率来维持所谓的公平;否定收入分配受市场调节的客观规律;用非经济手段强制干预、割断、破坏平等与效率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也未能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成员收入也并没均等化。尤为严重的是,不能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组合与经济运行机制,导致经济效率极低。关于平等和效率问题,我国现在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一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是以公平促进效率,以效率实现公平。就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率和平等的两种意见而言,笔者的看法是:既承认交替关系,又可通过不充分竞争将其变成正相关关系,使效率和平等达到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障国家权益和人民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经济法是基础法。因为经济法是反映经济基础,调整经济关系,组织、指导和管理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经济立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经济立法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其二,通过经济立法保障各个经济实体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设  相似文献   

18.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变动、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这是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一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本文在描述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和分析由此带来影响的基础上,从加快改善城乡社会结构、合理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大力推进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政治是法律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社会并存的两种社会现象,法律和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产生大体同期,性质彼此一致,内容相互交叉,变化彼此互动。在有国家这样的政治组织以来,法和政治就与国家紧紧相随。在经济基础的意义上,法律和政治都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在上层建筑的视野中,法律和政治都以国  相似文献   

20.
一、生产力时序是生产力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生产力时序经济,同生产力结构经济、生产力规模经济、生产力布局经济和生产力运营经济并列,都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对生产力经济学范畴体系进行创建性研究的我国学者,对时序范畴也进行了拓荒性的探索。有的同志提出:所谓时序,就是时间序列,在这里就是生产力因素的时间组合方式。这为我们研究生产力时序奠定了基础。我对生产力时序的理解为广义的。生产力时序,就是生产力发展运动在时间上的次序性,或者说,是生产力发展运动的次序性在时间上的表现方式。生产力时序包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力因素的时间组合方式;一方面是生产力因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