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6年12月8日至11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西藏及其他藏区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这是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合作召开的第一次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内容涉  相似文献   

2.
<正>为推进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究,加强藏区扶贫领域学术交流与沟通,为藏区脱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2017年4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协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科研业务办公室、四川凉山藏学会①联合承办的"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西昌市顺利举行。共有来自北京、青海、甘  相似文献   

3.
央宗  黄维忠 《中国藏学》2016,(4):200-202
正2016年10月10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协办,中国藏学杂志社、金川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红军长征在藏区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召开。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南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四川省党史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民族学院等国内十五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博机  相似文献   

4.
梁俊艳 《中国藏学》2015,(2):193-194
2014年12月27日上午,"明清西藏历史研究暨庆祝邓锐龄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和中国藏学杂志社合办。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西藏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邓锐龄先生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1月5日至6日,首届中国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以“新史料、新视角与中国藏学研究”为主题,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联合举办。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游旭群教授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研究员分别致辞。参会学者围绕“新史料、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1月1日,由中国藏学杂志社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敦煌吐蕃文献专题学术讨论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中心党组成员、当代研究所所长廉湘民,以及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名研究敦煌吐蕃文献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1月1日上午,由"敦煌吐蕃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项目①的首席专家黄维忠主持会议,中国藏学研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藏学讨论会”于1999年8月16日至23日在古城西安举行。来自台湾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铭传大学和内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藏学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藏民族学院等多家单位6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37篇,所论内容涉及藏学诸多方面。1.历史与政治。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自元代以来就已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与会学者就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败回纥、陷北廷…  相似文献   

8.
熊文彬 《中国藏学》2005,(1):108-111
2004年9月3-7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了为期5天的"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美国<东方艺术>杂志社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11月11 一 13日,第八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业务办公室、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含《中国藏学》杂志社)、西藏大学期刊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北京、江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三十余家藏学及相关期刊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藏学珠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论坛开幕式于11月23日上午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游洛屏同志主持开幕式。游洛屏同志指出: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为标志,全国藏学研究事业进入了一个  相似文献   

11.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意见>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发展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学习<意见>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金初“因辽旧俗” ,官制更是“踵辽官名” ,因此《金史》中有许多官名与《辽史》相同。本文通过对《辽史》、《金史》相关官名的考察 ,证以女真语词义 ,探知了《辽史》所载契丹语官名的内涵。明了这些契丹、女真语官名的本义 ,不仅可以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根据 ,而且还可为两种语言尤其是契丹语研究提供资料 ,从而推动阿尔泰语系古代语言的研究和蒙古语族语言史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6.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前期 ,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牧场遍布草原各处 ,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 ,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 ,无法与畜牧业相比。到辽代中后期 ,牧区变化比较平稳 ,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 ,已繁盛不再 ;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 ,农业经济的繁荣 ,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8.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民族学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女性择偶条件与婚恋方式的变迁。文章认为,内地青年男女择偶的价值追求为布朗族女性嫁往内地提供了条件。文章还探讨了布朗族女性大量嫁往内地这一现象对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滋病或性病的传播在时空上是不平衡的 ,它是与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以及一系列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制度交织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艾滋病的蔓延暗示着社会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变迁与社会文化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在云南四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及对河南一个村落的访问 ,对艾滋病和性病在我国传播、蔓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做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