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到庞巴维克的“获利手段的集合体”、再到林南的“追求利润的投资资源”,资本的概念不断发展与延伸.布尔迪厄将资本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文化、符号乃至象征领域.资本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资本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元.随着中国社会迈入市场化经济时代,资本不断介入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文化资本化、资本文化化”现象,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也涌现出了各种资本类型,出现资本统驭、压制文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从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出发,阐述资本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资本对电影文化的“物化”和对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资本是一种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分为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标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囊化资本的两种再生产方式。受化资本发挥着一种遮蔽的功能,达到“炼金术”的效果,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区隔”的德蔽化和合理化。利用相关理论,对经典故事和现实问题进行解读,可以为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布哈林是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中,对帝国主义的洞察和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而“资本的国际化”理论则是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同时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时,重新认识布哈林在《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中阐述的关于“资本的国际化”理论,进一步梳理他关于“资本的国际化”原因和发展过程、“资本的民族化”过程与“资本的国际化”过程的关系、“资本的国际化”的本质和影响等,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共四大《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中提出的“无产阶级的文化”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中共四大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对当时革命实践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共产国际关于“布尔什维克化”的阐释,构成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在中共四大议案中呈现的重要历史背景。从中共四大的整体语境可知,“无产阶级的文化”以确立文化领导权为核心,从外而内地建构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彰显了中共文化领导权意识的自觉。“无产阶级的文化”的概念建构尽管不甚成熟,但其“从革命思考文化”的精神内核既彰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也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无产阶级的文化”的长期遮蔽状态,映射出学界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对政策话语的影响机制缺乏足够重视,应当在政策话语、理论话语和创作话语交织的多元网络中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从推进农村社会良性发展的视角分析资本下乡对“三农”发展的影响机制,资本下乡存在政策推力、农村拉力和内生动力三重生成机制。政府层面对工商资本的角色期待是促进农村发展,但研究发现遭遇资本下乡的村庄却出现阶层再造、农业质变、村庄虚化以及“三农”发展“内卷化”的意外后果。资本下乡的实践运作逻辑背离政策文本愿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商资本作为一种外来的组织方式侵入村庄,排斥了结构松散的农民,消解了村庄内生力量,因此要摆脱“三农”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必须建立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工商资本纳入农村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6.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 “第三国贸易”这一概念, 是指将本国资本投向外国并完全在国外产销经营的一种跨国经贸业务。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较快、较稳定, 并呈现出 “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我国在大力发育、发展和繁荣国内市场经济的同时, 也应该寻找机会发展 “第三国贸易”, 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大厦打好基础。本文对 “第三国贸易”资本的质量特征, 从其信息特征、技术特征、管理特征和社会氛围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对其资本的数量界定, 作者根据我国外贸的现状, 从 “静态标准”和 “动态标准”方面进行了可操作性的探讨; 以寻觅我国在这种高风险、高报酬的资本经营中的成功之路。本文意在抛砖引玉, 为中国早日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8.
试论“公有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商品经济赋予了现代资本的特定内涵,资本同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固有范畴。“公有资本”是资本的一种特定形态,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及其复杂。在其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文化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是理解其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如何理解和解读“资本”概念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布迪厄对“资本”概念的定义入手,对其资本理论体系三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分类及特征进行了归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乔尔·科威尔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资本”伴随“反自然”“反人民”等劣根性,认为其是自然和人民的“敌人”。那么,“资本”必然是自然和人民的“敌人”吗?由于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局限,科威尔对“资本”之属性的分析,未触及“资本”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一定历史时期继续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可能。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属性思想的内在逻辑看,应将“资本”属性的辨析置于一定生产关系下,历史、具体、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资本”究竟是成为自然和人民的“敌人”,促使人类走向经济、生态、社会危机叠加的深渊,还是成为自然和人民的“朋友”,助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繁荣,并非取决于“资本”自身的消亡或存续,而取决于一定社会形态一定历史阶段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及文化等要素的集成结构和运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要素的社会属性及功能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资本”,并非必然是自然和人民的“敌人”,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优势中扬“善”,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自然和人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1.
丁勇  郑娟 《调研世界》2021,(8):51-59
资本回报率是研究投资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了资本回报率的不同测算方法,并利用宏观模型化方法测算了1978—2017年我国国内以及分行业、分区域的资本回报率,利用增量资本产出率方法测算了1995—2017年我国与高、中高、中低收入经济体的资本回报率.研究发现:(1)相对于我国持续处于高位的投资率,我国资本回报率波动幅度更为明显,整体呈现阶梯状下降,特别是2012年后资本回报率回落态势更为明显;(2)我国资本回报率在大多数年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近年来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近年来我国高投资率伴随下的资本回报率下滑,既是当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也与粗放式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长期大规模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深化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首先必须准确界定“虚拟资本”这个概念。从内涵、外延两方面梳理学术界对“虚拟资本”概念的理解,反思研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利于夯实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基础。马克思并没有就虚拟资本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需要我们以动态的、全面的观点来发掘他关于虚拟资本思想的内涵,既要一脉相承,也要与时俱进。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理解和界定的基础。只有先回到马克思那里,把虚拟资本纳入马克思资本研究的体系之中,从而把握虚拟资本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八大”前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方面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如同物质 (经济 )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在总体上是一个中性概念 ,当它处于不同层面利用于不同主体时会显现出它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来。对于转型中国来说 ,社会资本的生成条件和机制有其特殊性一面 :政治上“体制洞”的存在 ,市场因子的渗透 ,“单位制”、“身份制”的相对弱化和伴之而来的“社区制”、“契约制”的进一步发育 ,经济和文化上的“多元化”态势 ,以及民族内部传统信任和互惠机制等等都催生了传统性社会资本和现代性社会资本的繁荣和兴盛。它们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或积极促进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所以需因势利导 ,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抑制传统性社会资本的消极性并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个体性社会资本与集体性社会资本两个维度探究“红领之家”发展的缘由。组织领导者从业时长与社会网络的编织、需求开发与“普遍互惠”的深入、媒体报道与合作网络的拓展是个体性社会资本得以增长的重要因子;集体性社会资本分为政策环境和合作伙伴关系两个部分,政策撬动的空间和伙伴关系的生成是夯实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关键。个体性社会资本影响组织发展的资源获取能力,集体性社会资本影响相关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由“红领之家”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个体性社会资本与集体性社会资本是动态互促的,选择有能力和情怀组织领导者、低度的“非对称性依赖”、精准的动态政策供给是社会组织茁壮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过渡型社区”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区形态,由于其特定的过渡性、不稳定性造成了治理难题.解决这类社区的治理难题的基础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分立的思维定势,对社区政治社会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治理方案的创新和绩效.社会资本是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的理论工具,传统社会资本的崩解和现代社会资本的缺乏是“过渡型社区”的政治社会基本特征.重塑社会资本是实现“过渡型社区”的良善治理的有效方案,但却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政府与社会、中国适用性等方面的关系.文章通过社会资本的视角,重点分析“过渡型社区”治理难题背后的政治社会根源,以求获得学界和社区管理者对“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客观逻辑进路,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而且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利用资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范畴,围绕如何对待资本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视野中,马克思贡献了扬弃资本的理论,列宁接续进行了扬弃资本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探索,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了超越资本轴心的文明新形态,为后发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历史和平发展型塑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秩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全面彰显了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灵性资本”是国内外近些年广泛受到关注的一个概念.它既是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对象,也出现在大众流行的各种心灵励志书刊中.介绍国内灵性资本的主要研究者和著作、灵性资本的界定、构成、度量以及中国社会中的灵性资本等内容,从而对国内灵性资本研究有待拓展的空间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资本空间迈向空间资本特指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上让资本为社会主义所驾驭和导控,使资本取用的空间最终回归社会、服务社会,进而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一种倾向和运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本和社会主义的结合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一个资本稀缺的农业社会成长为一个资本相对宽裕的城镇化国家,背后的逻辑为社会主义对资本的有效驾驭、利用、改造和导控,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对资本健康发展的规范和引导构成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中国在驾控资本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走向富强,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诸多国内外挑战,如何在新发展格局的空间构建中进一步发挥资本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开拓资本健康发展空间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都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下乡资本的商业逻辑与农村社会的乡土逻辑存在张力,资本下乡过程中面临土地成本、生产秩序、劳动监督等困境。中农借助国家农业政策防止“非粮化非农化”倾向以及资本悬浮性特征,遵循乡土本位和市场理性双重行动逻辑,通过内生性优势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密切联合小农以增强发展根基,争取与资本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获得共存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出中农群体在强势资本挤压下的生存智慧与应对策略。实现中农与资本长效合作,可以有效衔接资本要素和乡村本土资源,健全资本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乡村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