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家正处于调整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实施后的经济影响将关系到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03年与2005年对陕西、甘肃与四川3个试点省份的跟踪调查数据,通过样本分类,采用实证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的退耕户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工程实施6年来,在促进农民总收入增加方面作用甚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但工程却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并没有瞄准相对贫穷或富裕的农户;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对低收入退耕户,特别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退耕户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农户的后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宁省昌图县退耕还林地区随机样本80户退耕和非退耕还林农户的收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农户以农业劳动为主,农户的收入以一定的比例持续增长,农户的非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退耕还林的实施切实减缓了退耕农户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退耕还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退耕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3.
经济补偿做为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政策和措施之一,目的是保证农民家庭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收入,使退耕得以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国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机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农户的成本类型,打击了农民参与退耕工程的积极性.从农民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高机会成本类型与低机会成本类型,对不同损失给予不同经济补偿,保证退耕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基于1999—2019年间CNKI收录的858篇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展轨迹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999—2019年,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题的研究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是该领域的核心机构,以各一级机构及内部二级机构合作为主,作者跨单位和地域合作较少;研究热点与关键词为“黄土高原”“农民”和“可持续发展”等,涉及学科集中于农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领域;研究范畴逐渐转向对实践导向的探索总结,多数研究肯定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农户福利的恢复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学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对退耕还林的探讨和政策建议,离不开经济视角的研究,包括从产品收入弹性、农民和国家的供需和福利经济角度等。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森林资源明显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显著作用。但是,为了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永续进行,实现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最优,还需要从长期坚持、加大投入等方面实施具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的Meta分析方法,对220篇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固土保肥方面的效益得到广泛认可(30.4%),工程实施区土地植被覆盖度得到迅速提高(17.7%),同时在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在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争议,工程实施后因补贴收入增加、释放劳动力、林业收入等方面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35.46%),不少研究仍表示因土地占用而导致了种植业收入的下降(8.2%);同时退耕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9%)、就业结构调整(11.4%)、产业结构调整(6.82%)等方面的作用均得到验证。依据对文献的分析与展评,未来研究中需关注如何实现现有成果有效巩固,以及如何制定更完善的体系对后续退耕区域先后选择进行评估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北省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等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划的分析框架,以武汉、黄冈以及荆门等典型地区的6个乡镇42个行政村的51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主体功能类型区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应,并运用HLM模型进行分层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存在提升效用,但因农业补贴强化了农民的承包权意识,因而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建立的情景下对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一定的抑制性。(2)村庄和农户个体两个层面均有指标对农业补贴实施效应存在着显著影响;在村庄层面,是否有公交对农户感知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有着显著影响。在农户个体层面,村干部经历、自身自信程度、抵抗灾害能力、耕地块数、农业生产工具等对农业补贴的实施效应也有着显著影响。(3)不同主体功能区受访农民对农业补贴实施效果的评价存在着明显差异。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所占收入比重较大,受访农民对政府农业补贴标准的敏感度较高,对农业补贴实施效应的评价略低于重点开发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农民。  相似文献   

8.
新劳动法作为新劳动制度对工资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对不同劳动者群体产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收入流动效应.其中,女性、低学历和中年群体呈现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的"双高现象",值得引起特别关注.收入流动引起了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改变.通过计算新劳动法实施前后的收入不平等指数对比分析发现,单就调查样本而言,新劳动法实施后,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9.
以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两类绿色投入品为例,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者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收入效应,并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绿色生产要素的投入行为影响因素有所差异;(2)不同绿色生产要素投入决策条件下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异,新型农业经营类型能够显著提高农业收入;(3)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具有正向收入效应;(4)有机肥投入随着农业收入的提升,影响程度有逐渐递减趋势,生物农药投入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程度呈现“倒U”型特征,不同主体类型和地理区域对不同农业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密云县为个案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利益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密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同时其可持续发展也正在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该工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要看农民是否能减弱或者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而退耕还林地的未来收益将是退耕农户未来收入的组成部分,这将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制定。因此,对退耕还林地未来收益的预测是后续政策研究的基础之一。该文在对贵州省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马尾松林和核桃林分别作为生态林和经济林的代表,对其不同年份的净收益进行了预期,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退耕还林机会成本的比较,得出马尾松和核桃种植农户的收益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对贵州省退耕还林的农户,至少是对还生态林的农户来说,现行补助年限过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模式是我国未来农业经济建设领域的重点工作。当前,低收入农户遭受的挤压效应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分化加剧,农村高收入和低收入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不均衡成为我国“新三农”问题的主要构成之一。“干中学”作为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重要概念,是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户经营收入出现了显著内部差异,“干中学”效应对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研究“干中学”效应对农户收入内部差距形成的作用机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为此,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将“干中学”效应嵌入到人力资本因素当中,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渔民与非渔民群体的收入差异进行分解,得出了“干中学”效应对渔民农户收入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等结论,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培训指导以增强“干中学”效应在农户收入增长中的促进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户收入增长出现结构性失衡、农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文章基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实证分析了1978~2008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起负向作用,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能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故应从加大政策性银行支农和增加乡镇企业贷款额度的角度着手,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业增收和转移增收是农民增收的两条必经之路。本业增收的关键是成立农民协会 ,将分散的农业生产销售有机组织起来 ;转移增收的关键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 ,转移增收是农民整体增收的根本出路。加入 WTO对农民本业增收利弊各半 ,但有利于转移增收 ,杨凌示范区农民增收应采取的对策有 :成立农民协会 ,指导区内农业有序生产 ;成立“三农”发展学院 ,加强对区内农民的教育培训 ;取消户籍限制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等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农民增收的各种途径出发 ,提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主体和多因素的协调作用 ,并进一步提出农村教育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 ,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6.
农民负担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问题。选择较为贫困的浙西地区的农村作为典型 ,对农民的毛收入、生产费用以及税、费负担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浙西地区农民的负担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约为 1/3。农民每年的户均可支配收入不足 2 0 0 0元。税费总计每年为 812元。农民生活水平非常低 ,仅仅摆脱了饥饿状态。这与小康生活的标准相差甚远。同时 ,对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分析了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概况,然后选取江西省为样本,深入分析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总结其特点。再根据农民收入的现状,比较分析了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减”、“涨”、“转”四大措施,总结得出:提高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即转移农村劳动力。最后指出,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8.
提高组织化程度 增加京郊农民收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京郊农民面临的增收形势,探讨了组织化程度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指出组织化程度低下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论述了组织创新的机理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两种主要模式"公司+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以及这两种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竹子科技园区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科技园区是科技入户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对竹农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和遂昌两个竹产区为例,基于120户农户的随机调查,对竹子科技园区建立前后,竹林收入在不同收入组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竹子科技园区不同区域的现金流量表,比较其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及净现值,最后通过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竹林收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口对竹农人均收入负面影响显著,竹林面积、是否划入园区正面影响显著,这进一步表明了竹子科技园区是影响竹林收入的重要因素,园区的建立在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缩短投资回收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江西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水稻项目的绩效进行了评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实施两年来,无论在主观绩效还是在增加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提高政府政治信誉租金等客观方面取得了较高的绩效,但结果也表明在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方面的成效不明显。文章认为,要使农业科技与农民有效对接应当从创新农业推广机制上入手,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诱致性为主、强制性为辅的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