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光潜如何变成朱自清?方一偶翻《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版),该书在鉴赏陶渊明《移居》(其一)时有一段话:朱自清先生认为“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检鲁迅《“题未定”...  相似文献   

2.
《绛洞花主》是陈梦韶先生在二十年代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剧本。“绛洞花主”是贾宝玉的别号。一九二六年秋,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第二年一月十四日为《绛洞花主》剧本作《小引》。鲁迅《小引》的手迹,由梦韶先生珍藏着。一九五四年,梦韶先生著《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出版),将鲁迅《小引》影印在该书前。一九五七年,《鲁迅全集》注释本又将《小引》收入第七卷《集外集拾遗》。注释本说:“本篇当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最近,复旦大学、上海师大、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虽然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但他“拿来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萌芽却是很早的事,应该从《摩罗诗力说》算起。鲁迅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拿来主义”的榜样。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有人对“洋货”发生恐怖;也有人对“洋货”顶礼膜拜,鼓吹“全盘西化”。近来有人提出要引进外国文化,而一些人则感到震惊,认为技术、资金才能引进,文化怎能引进?因此,现在来探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非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4.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1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六年年底,在检阅扬州师院中文系和图书馆编印的《1949年-1974年鲁迅研究资料编目索引》时,在该书所附《鲁迅主编与参加编辑的报刊简介·越铎日报》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报纸出版不到一个月,鲁迅就前往南京,后又转北京任职,但仍继续和报纸联系,在该报副刊上发表过《艺文杂话》(署名周豫才)、《百草书屋札记》(署名巴人)、《书苑折枝》等文和杂文数篇。”(见该书第四九○页) 今年三月,又在西北大学学报一九七六年三、四期合刊读到周芾棠同志写的《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先生》一文,其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敬重鲁迅先生。在张承志的字典里,“先生”二字是“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的;他引鲁迅先生为同类,决心“将心比心,以血拭血”;他赞扬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过客精神”;他还通过自己的小说《金草地》呼唤这种精神。 《金草地》是张承志1994年根据自己1987年的《金牧场》改编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民的蜕变;他与额  相似文献   

7.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夏传才先生的《诗经》研究成果集中于《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版),《诗经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台湾云龙出版社,1990年版),《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以外还有《十三经概论》(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6年版)中的《诗经》部分。夏先生的主攻方向是《诗经》学,《诗经研究史概要》是其代表作,由于该书采用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可看作《概要》的深化与补充。清人皮锡瑞说:“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  相似文献   

9.
杨东晨 《云梦学刊》2001,22(1):111-112
被誉为“史坛怪杰”的何光岳先生,又向我们奉献出了一部鸿著《周源流史》(上下两册,120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令人钦敬,使人振奋.这部大著在目前的周史诸类论述中独领风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体例特征 从目前见到的周史著作中,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只写武王灭纣至平王东迁雒邑的历史,如许倬云先生和斯维至先生的《西周史》等;一类是按《史记·周本纪》所述,完整论述从后稷至秦灭东西二小周国君的历史,如拙著《周人秘史》(《周兴亡史》)等.这两类周史论著,时间跨度有长短之别,但都侧重于…  相似文献   

10.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题曾良(内江师专中文系副教授)一、作者非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又名《残唐五代史演传》、《五代残唐》,以下简称《残唐》)①六十回,旧题“贯中罗本编辑”,“李卓吾先生批点”,“若士汤显祖批评”。对李卓吾和汤显祖的评点,学术界几...  相似文献   

11.
陈宝良先生的《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中的一种。该书通过多维宏观视野的全方观照,用纯熟的极其生动的描述文笔,将一个个明代生活的历史细节细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藉此我们对明代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将随之加深。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国认识论史的著作,“先验论”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概念。例如1983-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冯契先生《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一书,书中认为属于先验论的哲学家或具有先验论思想的人物就有孔子(91页)、老子(126页)、杨雄(427页),董仲舒和王弼(500页)、二程(756页、803页)、朱熹(844页、852页)、陆九渊(857页)、王守仁(884页)等。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姜国柱先生的《中国认识论史》一书,书中认为属于先验论哲学家(或具有先验论思想的人物)有孔子(285页)、孟子…  相似文献   

13.
“话本”的概念和理论,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先提出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不仅普遍接受了这一理论,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些推演,从而描述了我国白话小说发生、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所有的文学史、小说史都在有关章节中详略不等地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讲述了宋元话本和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也就是说,以鲁迅先生的话本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白话小说史已成为我国文学史、小说史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自1965年日本已故学者增田涉《论“话本”的定义》一文发表之后,却使得海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发生了动摇.就以中国大陆而言,近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颇具权威性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比较自觉地掌握客观规律,总是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不断实践的过程的,鲁迅先生自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或离开过革命的社会实践的;他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具体步骤的各种思想、言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质。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同样证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可是,近几年来在关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化”——即探讨他如何认识客观真理的具体过程问题时,有人却认为鲁迅先生是通过抽象的“对思辨世界的勇敢的探寻”和“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这就是一种完全和实践的过程相对立的所谓《心灵的历程》。在这里,我们和《心灵的历程》作者存在着原则的分歧: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认识的基础在于实践,这种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是他积极参加了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心灵的历程》作者却把鲁迅先生个人的意志活动、精神活动看作实践,其主要内容则是“他那自省自讼精神的寻路者的心灵世界”发生“变化”而已。从这样的一种实践观出发,《心灵的历程》全书通过“上篇”对《狂人日记》的分析,证明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民主启蒙运动中,当他谛视人的心灵深处,他就愈是感到时代力量的强大和战斗的鼓舞”的产物,而“狂人形象的精深、博大的意义”则在于“从狂人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探索的程途中,他的性格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那震颤的心灵的琴弦,……显现了战斗者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空前地表现了美将获胜的这一新的欢乐的主题。”在“中篇”里从分析鲁迅先生一系列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说明“鲁迅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个小小的心灵世界”“所联成的心灵历程的河流里,异常清析地反映了鲁迅自己的心灵航行的一段经历。”在“下篇”中更进一步通过《一件小事》等第一人称的小说、《过客》等散文、《华盖集》和《两地书》中所提到的“我”字,统统集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即鲁迅先生自己本人的化身,从而说明这一切便是他“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反映,最后并得出了“只有通过一个思想上的艰辛的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鲁迅先生“才能逐渐寻获新的道路,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心灵的历程》在全书的个别地方也提到了鲁迅先生“重视实践”、“实践丰富了鲁迅的认识”等等,但是由于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致使自己的研究走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反面。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在家整理书籍,一本《胡秋原学术思想研究》突现眼前,页内有该书主编李敏生先生的签字:“张东宝先生教正李敏生2001年5月。”此乃笔者客居北京期间,李先生赠送的(另一本为其撰著的《汉字哲学初探》)。  相似文献   

16.
新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对鲁迅的作品,都据手稿或初版作了认真的校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版本。虽如此,但亦偶有疏忽之处。如《南腔北调集》所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引录柔石狱中致冯雪峰信中的三处称鲁迅为“大先生”,刊误作“周先生”,却未据鲁迅手稿校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查1961年8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处“周先生”均作“大先生”。我又托上海鲁迅纪念馆杨志华同志,核对了柔石在狱中致冯雪峰信原件和鲁迅抄件的复制件,也都作“大先生”,可知鲁迅在撰写《为了忘却的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记载着复杂曲折的改革实践、丰富多彩的改革理论、形形色色的改革人物,可以说,“历史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改革”(漆侠先生主编《中国改革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页。以下引该书,不写书名只标页码)。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现实,反思历史上的改革,成为史学界的时尚之一,有关研究中国改革史的专题成果层出不穷,但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改革通史的著作并不多见。早年就以撰著《王安石变法》而知名的漆侠先生,推出了他所主编的《中国改革史》,在总结过去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篡的《鲁迅手册》(试编本,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有关“鲁迅主编和参与编务的报刊、丛书”的史料里,没有列入鲁迅先生战斗的最后二、三年间出版的《太白》半月刊,这是一个重要的疏漏。鲁迅先生是《太白》半月刊的主要编委之一,参与了该刊的编务。而长期以来,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者们却忽略了这方面的有关史料。本文想就这方面提供一些研究线索和看法。《太白》半月刊,是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间,在上海出版的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文艺刊物。由陈望道同志主编。据陈望道同志说:“《太白》杂志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创办的。1934年创办这个杂志,是想用战斗的小品文去揭露、讽刺和批判当时黑暗的现实,并反对林语堂等人配合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而主办的《论语》和《人间世》鼓吹  相似文献   

20.
遗稿手迹第一页注写“请交柯灵”,根据遗稿毫无排版痕迹,并查阅同时期柯灵主编的全部刊物均无此文,可以确定,此遗稿未曾发表过,是较珍贵的新文学资料。文中有“两年以后的今天……”句,其中的“两年”是相对鲁迅逝世周年而言,又可断定此文写于1939年下半年。 王任叔同志于1939年8月17日编辑完成《学习与战斗》一书,其中收入《鲁迅先生的治学方法》理论文章一篇。由于该书迟至1946年才出版与读者见面,故遗稿中大段引用了该文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