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克诚 《中华魂》2010,(11):59-59
看了《分配制度改革应有三个“提升”》(《北京日报》2010年4月26日理论周刊)一文后。很受启发。该文和某些西方经济学者的文章不同,不是就分配谈分配,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依据,从分配问题产生的根源——产权制度层面来思考问题。该文来自国家发改委研究院,难能可贵,可喜可贺。但是,该文虽然指出了“分配问题涉及深刻的产权制度”,但对它的分析有些分散,重点不突出。我想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2.
3.
陈维  王昌留 《鲁东大学学报》2012,(2):155-159,173
Sox9基因参与动物多种生理活动的调控,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性别决定.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分析不同物种的性别决定分子机制,对Sox9参与动物的性别决定和分化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Sox9基因在性别决定和分化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类研究的介入使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具有了法学意义,然而基因研究在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蕴
含着巨大的风险。基因研究主体的不明确性、研究对象利益保护的失范性、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
矛盾和纠葛,甚至将人类带入毁灭的境地。法律对基因研究有一定规制的实践,主要有:国际人类基因组织《遗传研
究正当行为的声明》对基因研究原则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和欧洲议会《禁止克隆人类
附加议定书》对基因研究领域的限制等。然而实践表明,这些规制不足以应对基因研究带给人类的冲击。在基因研究
法律规制上,要把握好科技发展与人类安全的平衡;要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与基因的客体性;要把握好本代选择性与后
代自主性的平衡,实现代际正义。只有明确法律规制的方向,实行更全面的规制,才能使基因研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
方面前行。  相似文献   

5.
如何调控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心理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心理如何进行调控的探讨。对这些消极心理进行调控的心理学方法主要是:认知的方法、价值观的方法、心理平衡的方法、意志的方法、道德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葛元仁 《中华魂》2020,(4):20-24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但社会主主义制度下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土地私有化下的农业现代化,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只有这样,农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支撑社会主义的大厦。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共产主义方向不改的关键举措。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性爱选择与美的追求 性爱的原始需求与体表美意识的诞生,促进了个体减少体毛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个体微小的渐进积累,导致了控制毛发生长的基因发生改变,最终形成了类似现代人的皮肤光滑的类型。人类皮肤的进化总的可概括为“性爱选择”学说,并且女性脱毛的时间进程与完美程度应早于男性。以下几点可能成为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1939年《益世报》的《边疆周刊》上,顾颉刚先生在他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学者中引发了一场争论,特别是费孝通先生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中国内部存在许多民族。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出现了对于56个民族是应当继续称为民族还是改称族群的争论,甚至有人提出废弃中华民族的提法。通过简略地回溯20世纪30年代末的这场关于中华民族的讨论,认为这场讨论对于当前关于民族定义和是否保留中华民族提法的讨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本的解读 ,再现了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反经济暴政思想 ,指出其价值意蕴在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表明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德法年鉴时期即已萌芽。重温马克思的反经济暴政思想 ,不仅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还在于它对于当下的中国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是什么--对当代人体技术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脑驱动科技和基因重组等当代高科技摧毁的不是人的自身本质 ,而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人是创造性存在物 ,人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我们不应该试图让科技适应传统观念 ,而是应该积极构建能够引导科技发展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1.
探究人的本性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乃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核心论题。当许多哲学家以人作为自然的例外、甚至把人视为“王国中的王国”时,斯宾诺莎则鲜明地提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斯宾诺莎这个命题首先意味着“人在自然之中存在”。只有深入剖析“人在自然之中存在”的含义,我们才能阐明“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生存论意义。在斯宾诺莎那里,自然并非纯粹由无机的物质所组成并单纯依照机械法则活动,而是一个同时具有内在活力和生机的自然,是一个具有内在生产原则的自然。斯宾诺莎也将其称为神,从而使自然首先呈现为一个形而上学概念。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是作为无限实体的自然的产物,是一种有限样式。无论是人的理性,还是以往被视为人的主动性和自由之来源的意志,也都在自然之中存在并遵循自然永恒不变的法则。然而,人却可以通过理解而达到“心灵与整个自然相结合的知识”,人生的至善和至福也正在于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生存论意义最终也由此得到体现。正因如此,斯宾诺莎走向了与近代主体主义哲学完全不同的方向,甚至表现出一种反现代性的倾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命题也因而具有了一种批判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主要从认知理性的视角入手,却忽视了更深层的需要维度,西方学界一直难以回答像金山或独角兽这样的主观虚拟之物是否存在、怎样存在、有何意义的问题。关键在于,人们往往是在非认知需要的干预下,构造出了那些虽然没有对应的客观存在,但又在主观心理中真实存在的虚拟价值理念,并在它们的引导下展开自己的人生历程,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首先是理念的动物。  相似文献   

13.
1967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怀特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曾指出,现代西方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是基督教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自那时以来,挖掘现代生态危机的文化、哲学和价值根源,就一直是西方环境伦理学学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像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利奥波德那样,大多数环境伦理学家都认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许多基本观念都与西方传统主流哲学的基本观念相冲突,因而,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伦理学,它对整个西方哲学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郝贵生 《中华魂》2017,(4):31-34
近几年来,党中央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特别是对军队内部腐败现象的揭露和批判。部队不少腐败者都是少将以上的人物,且多人担任过专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委”职务。人们都在思考,我们党历史上政治工作做得最好的军队系统为什么也出现如此大面积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举世公认,我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了中国和全人类发展进步史上的奇迹、“神话”,社会财富就像江海潮涨般涌现,数亿不能温饱的贫民转瞬间竟实现了几千年的“小康”梦想,城乡面貌如同魔幻般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我们南通市的发展进步则更为令人惊叹,弹指一挥间,这座原来仅有不到20万人口的默默无闻的小城大镇,竟然变为在全国、全球排得上号的明星城市,连不少土生土长的南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6.
侵华日军731细菌战部队于1941年在湖南常德实施细菌战,对该地平民造成巨大伤害.为清算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常德一大批富于爱国热情的仁人志士自发组织起来,历经七年艰苦努力的调查寻访,确定了第一批共计7 643人的染疫死亡名单,得到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法律层面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