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同事大成从德国进修回来,我们到机场接他。上车后,他突然对我说:"大张,你原来不是农民吗?我觉得你不做农民太可惜了,如果是在德国,你肯定想做个农民。"我白了他一眼,说:"我好不容易离开了农村,再叫我回到农村做农民,我才不高兴呢。"大成听后,不急不慢地说:"如果你在德国,想做个农民还做不到呢。我在德国进修的几个月里,感觉德国农民是最幸福的。"我听后不由得苦笑。我家祖上几代人都是农民,一年四季繁重的农活压得一家人都透不过气来,收入也得不到保障,哪里还谈得上幸福可言?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下狠心凑足钱把我送进城里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德国伟大诗人弗里特里希·席勒逝世二百周年.席勒一生抗击封建专制暴政,为人民大众争取自由解放,海涅盛赞他"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底狱",后受到德国封建君侯的高压打击,被迫退回书斋.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巴黎的革命政府向他和华盛顿等人颁发法兰西荣誉公民证书.席勒痛感于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过激行动,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和歌德亲密合作共创"德国古典文学",一方面继续反抗暴政,另一方面则呼唤人性,进行"审美教育".诗人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3.
赫尔德与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美学纲领制定者是赫尔德。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历史主义的系统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人民性,人道精神和浪漫精神。他对于康德美学的批判,他对于美和艺术的研究的唯物主义基调和辩证精神对18世纪德国古典现实主义具有巨大影响,他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对于德国浪漫派也有重要影响。赫尔德和"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在一系列美学问题上都具有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尔贝尔特、封、沙米索(1781——1838)是十九世纪初德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动植物学家。他于1781年出生在法国香滨省澎库堡地方一个古老的贵族家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起义的农民烧毁了他父亲的庄园,因此,他便在九岁时跟随父母逃亡到了德国,并在那里加入了德国籍和定居下来。沙米索十五岁时在柏林替普鲁士皇帝当过侍童,两年以后,他又转到普鲁士军队里当了八年军官。1806年,沙米索退伍进了柏林大学生物系学习植物学。大学毕业后,沙米索曾乘坐俄国军舰作了一次环球性的植物采集旅行。这次旅途中的见闻、收获和体会对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源自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传至德国,从此脱口秀在德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德国的脱口秀节目初期只是简单模仿美国,到80年代开始增加节目类型以及电台数目等,寻求本土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90年代后,脱口秀迎来了第二春,在节目设置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德国的脱口秀是伴随"美国化"而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一直受"美国化"的影响,德国的政界精英和有识之士对此愈加不满,因此德国的反美主义也随之而兴。德国的脱口秀在"美国化"和反美主义的斗争中发展成为既有美国文化因素又有本土特性的节目类型,杜绝了完全的"美国化"。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6,(2)
在一个聚会里,一个在德国汉堡定居的老朋友给我讲起了他的一次颇有意思的求职故事。去年,他在德国留学毕业后,开始四处求职,期望着能尽快地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以图安定。但汉堡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加之他也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一份认为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张军霞 《社区》2013,(29):38-38
表弟在德国工作多年,前不久回来探亲,周末他约了我们一帮人去郊外游玩,说好了都要骑自行车,来一次环保低碳游。  相似文献   

8.
《21世纪》2008,(9):35-35
"走进婚姻的殿堂",如此说法一定来自欧洲,或者说西方世界。德国也像其他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一样,婚姻典礼一般都是在教堂里举行,应该说"走进婚姻的教堂"。不论是在维尔茨堡还是德国其他的地方,几次在教堂里遇到了新人们举行婚礼。没有主人的邀请,不便打扰他  相似文献   

9.
徐伟春16岁时怀揣500美元,只身从温州来到德国,后又辗转欧洲数国,寻求商机创业,百折不挠。13年后,他成为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会长。徐伟春优秀而不脱俗,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小名"阿雄"。阿雄的创业历程是温州人海外创业的一个缩影。一份学业,三份苦力1991年,阿雄初中刚毕业,就通过自费留学的途径去了德国。那时,他的兜里只装了500美元,当工人的父母能给儿子的盘缠只有这些。像他这样借读书之道出国谋生的年轻人,到达异国后往往连校门也没进,就一头扎到某个角落谋生存。阿雄不想这样,他深知学识尤其语言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但囊空如洗怎么去读书?有一天,他去邮局寄信。邮局老太太问他要寄航空还是平邮,他明知问什么,却无  相似文献   

10.
卡佳 《社区》2003,(24):37-37
德国北部小城吉夫霍恩市的市长家里有4个孩子正在上学,老婆失业在家。为了节省开支,他平日上下班都乘公共汽车。 今年,他还在一所社区大学的校园里兼职当起计算机的指导老师,拿每小时20欧元的“外快”。他说,他以前是欧洲央行的计算机高级管理人员,每小时的工资是100欧元。可是为了政治理想,他辞职后投身于社民党的工作。几年后,他被选为市  相似文献   

11.
鲁迅1907、1908年的五篇文言论文,在"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等观念系统中提出了其早期的"个人"思想。从文本表述中可以看到,鲁迅的"个人"言说一方面直接援引了来自"异域新宗"的西方思想,引人注目的是,他所征引的"个人"思想,都来自诸如施蒂纳、叔本华、尼采、果尔凯戈尔、易卜生等德国或德国文化圈的思想家,另一方面,他之转述所运用的语汇又大多取自周易、孔孟、老庄、佛教、陆王心学等传统符号资源。表象隐寓着深层的联系,深入鲁迅早期"个人"观念可以发现,正是传统思维结构的存在,决定了他对十九世纪末德国"极端之个人主义"的偏爱和吸取,通过中、德思想传统中文化"自我"的比较勘察,可以发现,青年鲁迅正是通过中国的"自我"接受了德国的"个人"。这一发现说明了:鲁迅反传统的"个人"观念的形成,却内在地受制于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威廉·帕特里克·希特勒于1911年在英国出生,30年代初移居德国。他的叔叔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曾向他下最后通牒:要么加入德国国籍,要么就离开德国。他选择了离开,并于1939年抵达美国。美国宣战后,帕特里克·希特勒请求加入军队,遭到拒绝。于是,他在1942年3月3日直接写信给罗斯福总统进行请战。尊敬的总统先生:恶名昭著的德国元首现在丧心病狂地想要奴役世界上所有自由的人们和基督的信徒。而我是他惟一的侄子。在您睿智的领导下,人们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一起进行战争,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当今,世界上每个人都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自己应为谁…  相似文献   

13.
笔者攻读德语文学已有七十来年了。回忆当初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要选第二外语时,家叔祖劝我决定选习德语,因为他听说德国学术最好。于是,我遵照他的话开始学德语,后来考入清华大学正科,在外国语文系学习和在清华研究院做研究生期间,都一直继续德国语文学的...  相似文献   

14.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涅92岁高龄时,得到了国家颁发的荣誉奖章。在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建议他向人们讲一点健康养生的箴言。他稍作思索后说":我发现出席今天大会的人们都希望永远年轻,既然如此,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节省自己的精力,使自己延缓衰老、青春永驻,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上取得更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北方人》2006,(6)
意大利媒体对他的评价是,“根本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大脑和舌头”早在"9·11"事件之后,贝卢斯科尼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就宣称西方文明远比伊斯兰文明高级得多,引起了轩然大波。2002年12月,针对国内失业工人增多的情况,他甚至鼓励工人们到黑市上去寻找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16.
在德国党派林立的政治势力中,华尔街需要寻找到自己的代言人。为什么是希特勒呢?他那时不过是一个政变未遂的小头目。在德国上流社会眼中,希特勒是个粗俗的流浪汉,估摸连帝国银行的门朝哪边开都没弄明白。那些在华尔街手握经济命脉的绅士们,怎么唯独对希特勒如此青睐?这得感谢德国的"老朋友"——法国的帮忙。  相似文献   

17.
第斯多惠教育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sterweg,1790—1866)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一生从事国民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教育工作和社会教育活动。1813~1818年,第斯多惠在德国法兰克福一所模范学校里任教师。他和学校里的教师一起研讨教学经验,切磋教学艺术。1820年,第斯多惠出任德国著名的梅尔斯师范学校校长,兼任教育学、数学和德语课的教学工作,并在附属小学里任课。在他的主持下,梅尔斯师范学校成为当时德国师范学校的楷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第斯多惠在那里工作了十二年,成绩显著,声望很高。1832年,第斯多惠又转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校内附设了实验学校,他还担任实验学校里的教学工作,对改进和提高柏林的初等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95年,萧而乾在县政协副主席职位上退下来后,回到了他的家乡涣山村。由于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威望高,村民、邻里一有些什么事,如调解纠纷、修桥补路等都找上门来,使他成了村里的编外"村官"。2002年,在市、县政协的新老  相似文献   

19.
下岗工人老李从一家国营企业下岗后,只身去了南方谋生。人生地不熟的他来到广州后,由于年龄偏大,奔波了十几天,竟然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到最后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加入拾荒队伍,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拾荒客"。第一次"全副武装"地挑着箩筐走上大街拾荒,老李有点抹不开面子,走在街上他把头埋得低低的,仿佛所有的行人都在用  相似文献   

20.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个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他去帮助另外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对母亲的这份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成了德国的小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