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道士寇谦之是新道教的倡行者,是民间道教转化为官方道教的重要人物。寇谦之的著述及《老君音诵诫经》所反映的思想,说明寇谦之秉承早期正一道教诫,新道教以维护张陵教法为特点。寇谦之汲取儒释思想于新科之中,其改革为道教成为国家宗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象征"武周革命"成功最具标志意义的嵩山封禅大典,尽管是以儒家经典为立论基础,仍表现出诸多道教因素,比如利用"天尊瑞石"等道教谶纬、给中岳神加人爵、投龙作功德、度人入道等。这首先是北朝、初唐以来道教不断发展并逐渐渗透国家祭祀、与国家祭祀相结合的结果。此外,武则天晚年对道教的浓厚兴趣、从道教角度对五岳四渎祭祀的重视,以及对仙人的仰慕和对长生的追求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关于寇谦之本人生平及其改革天师道使其成熟化、官方化的过程与内容,学界已有详尽的记述。但是,对于寇谦之改革的一些细节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分析。辨析寇谦之改革内容的除去三张伪法的具体所指并不是除去所有的三张旧制,努力探清寇谦之努力划清老子与当时盛传的老子替身李弘之间的界限的意义,以求达到对寇谦之的道教改革的全面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道士,在其归隐茅山的四十余年中,他不仅吸收葛洪、陆修静及寇谦之道教改革之成果,而且立炉炼丹,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道教的炼丹理论。他以上清经为基础,融儒佛道为一体,创立了茅山宗,开宫观道教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北朝经过寇谦之改革之后,曾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其后楼观道在陕西兴起,形成新的道派。 道教的发展引起了佛道之间的激烈斗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发布诏令,禁断佛教,史称“二武 灭佛”。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由我国古代巫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它始于东汉末年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历魏晋而逐步完善.经过北魏寇谦之的改造,道教在南北朝及隋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进入空前兴盛时期,几乎成为国教.本文试图对唐代道教的兴盛及政治背景作一初步分析,着重说明唐代道教兴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扶植和竭力尊崇,统治者扶植和尊崇道教的政治目的是利用道教来巩固维护李唐统治.唐代道教的盛况唐朝历代皇帝,无不尊崇道教,道教在唐代遂空前兴盛起来.唐高祖李渊,是非常尊崇道教的,他认道教教主太上老君为祖先,优礼道徒,封官赐物,并于全国遍立者君祠,度人祭祀.公元624年,李渊亲自到终南山和楼观,礼拜太上老君.625年,钦定三教秩序,宣布道教在儒家和佛教之上,确定了有唐一代尊奉道教的国策.贞观年间,为了扭转社会上崇奉佛教,轻视道教的风气,使“尊祖之风遗诸万叶”,  相似文献   

7.
在唐朝 ,道教极为兴盛 ,女性入道成为风气。女性热衷入道 ,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原因 ,又有着复杂多样的具体情况。本文略述之 ,以见大概。  相似文献   

8.
原始道教是道教史和汉晋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疑难问题之一,牵涉面较广。本文就原始道教之援谶纬入道、黄巾起义谣谶之历史起源及其与五德终始论政统逻辑之关系、民间道教首领多有易姓张、李以聚众者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考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一生对佛、道二教并非一视同仁,他早年即有远佛亲道的倾向,晚年亲道态度更加明显,这从他的诗文与言行中可以发现。欧阳修一直没有解决"神仙有无"这一令他困惑终生的道教问题,却因始终相信"有道",而且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求仙的生活胜过名教求富贵功名的生活,以至于晚年出儒入道。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中的老师国师说是老子善变思想的内容之一,国师院宣称老子得道升天后,随时而出,辅助人间帝王治国理政。南北朝时期,寇谦之和陆修静领导的的道教改革运动,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老子国师说的宗教意蕴,是促使道教在这个时期由民间向上层,由反抗向合作发生转变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道”“玄”“一”均为《抱朴子内篇》的核心概念。葛洪以“一”为桥梁,沟通进而统一“道”与“玄”的“一贯道玄”理论构架,并以此会通道儒思想,构筑了一个兼综道儒的神仙道教哲学体系。据此,葛洪提出了新的道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东周子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的大传统中,说到人性问题,我们想到的往往总是儒家,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需要加以调整了。且不说在佛学世界中有一个复杂的"佛性论"①,就是在道家、道教的思想世界中,"人性"(可称为"德性"、"道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视域,只是它的表现方式和形态跟儒学、佛学有所不同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者们注意的原因,其中围绕庄子的人性论以及特征、围绕唐代以来道教的"心性论"而展开的讨论相对多一些②。在这里,我关心的是早期道家"德性"和"人情"观念的演变和变异,更具体地说,主要是想讨论一下早期道家思想史中"德"、"自然"、"天"和"人情"等几个概念,看一看这几个观念在同其他观念的紧密关联中,是如何从《老子》开始并向《庄子》和黄老学的不同方向演变的。这样做,当然是首先设定了《老子》(包括简本)是处在这一演变链条的开端,而《庄子》和黄老学都是之后的产物。从《老子》之后,道家思想以放射状分化而形成的多种谱系和儒家一样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东周晚期的思想家没有对道家分化出多少种支流做出概括。受思想内部自我扩展的驱动,加上同其他学派的竞争和社会激烈变化的刺激,《老子》的一些概念在之后变得十分多样和丰富,这在有关人类本性及存在方式的"德"、"自然"和"天"等概念上看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3.
道家学说与儒学都是先秦士人心态的话语显现。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语境,先秦士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由恐惧、忧虑、危机感等情绪构成的“基本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与老庄之学都是这种基本焦虑的派生物,因而它们也是这种心理症侯截然相反的两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惟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被许多人称为“本土宗教”,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之根坻全在道教”,道教不仅与官方的信仰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在民间也有着其它宗教无法比拟的巨大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北京地区道教宫观众多,大小不一,建置各异。较为著名的有“五顶两山”,即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丫髻山和妙峰山。其中丫髻山自元明成为官方祭祀中心以来,逐渐成为北京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民间仍有广泛影响。通过对元明以来丫髻山地区道观文化的历史考察,探讨其与官方、民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揭示这一地方文化传统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北宋皇帝丧葬礼仪的主体是儒家传统丧葬礼仪,其绝大多数仪式见诸《周礼》、《仪礼》、《礼记》,还有一部分是源于这“三礼”或前代丧葬礼仪,只有极少数仪式源于佛教、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北宋皇帝丧葬礼仪对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思想因素与苏轼人生艺术的关系,表现在学习和应物两个方面。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学习,一方面是自觉的广博的学习和吸取,既沉潜深入而具体落到实处,又虚怀客观不以先入之见阻止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学习中将三家精神根本性的主张“打通”,以他特有的熔铸才能,构造成了一个周密的思想结构。他对三教思想在学习基础上的融会,不是所谓“为学术而学术”,而是“遇物而应,施则无穷”的“应物”。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智慧学”是康德对古希腊“哲学”意义的揭示。牟宗三通过“实践的智慧学”哲学古义的诠释,以及“哲学”与“教”统一性的证明,为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奠立哲学王国中的合法地位,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的比较融通拓展出理论的地平。在“实践的智慧学”诠释基础上,牟宗三借鉴康德哲学对儒释道三教进行了现代哲学的建构,并展开“圆教判释”。牟宗三的“圆教判释”,是“实践的智慧学”意义上的“哲学判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分析,认为他以儒家宗法为核心,兼融道家、法家的一些理论,提出了反"任刑"、坚持儒法一体、提倡"均富"、"教化"等变法思想和主张,并倡导要统一当时的法律思想。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起到了确定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思想一些基本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 对佛教、道教和“儒教”各自的超越方式进行了说明。佛教徒的超脱或者“超越”是一种对经验存在的超越, 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家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楚的宗教超越与哲学超越的界线, 而儒家则是哲学的超越, 而非宗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 对佛教、道教和“儒教”各自的超越方式进行了说明。佛教徒的超脱或者“超越”是一种对经验存在的超越, 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家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楚的宗教超越与哲学超越的界线, 而儒家则是哲学的超越, 而非宗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