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声词琐谈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写照,如刘勰讲的“言以文远”;《左传》中“情欲信而辞欲巧”;《管子·戒篇》的“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讲的是真实的思想内容是需要优美的形式来表达的。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那么在语言中也应该说有“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虽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者就美,不和谐者就不美。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里说道:“故言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情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可见,声音的丰富  相似文献   

2.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六年级某班,班主任李老师正利用早自习的时间,给同学们解读“八荣八耻”。此时,老师的声音也传入了潘峰(化名)的耳中:“……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八荣八耻,各班都要设文明监督员,监督大家的行为习惯,督促同学们做文明学生……”潘峰低下头想:“文明监督员,恐怕就是监督我们这类人的吧?在别人眼中,我们可能就是不知荣耻的后进生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同学们的朗读声响起,潘峰也回想起了一幕幕往事……话得从去年说起。…  相似文献   

3.
被他”一词,“被”音“披”,是联绵词,形容大而软的东西落下的声专。《太平广记》引《启颜绿》“嘲骆驼”,形容骆驼的蹄子“被他”,即言骆驼走路的时候蹄子大而软,踩在地上“被他”、“被他”向。类似的还有“傅怃”,是一种水煮的面食,“博饱”即形容其下到锅里“扑通”的声响。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致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种。自出式是让人物直接出场、通常不依赖于外部场景的描绘,不依赖气氛的烘托,不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而是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情绪和动作“自我表演”,因而它又可分为“形出”、“声出”、“声出形出结合”等几种。《三国演义》中,吕布、赵云、周瑜等人都采用了“形出”的出场方式:张飞、杨修 姜维、徐庶等人采用了“声出”的出场方式;关羽、魏延、孟获等人则采用了“声出形出结合”的出场方式。“引出”式往往要借助于某些“间接手段”,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人物“应境而出”或“应运而出”。《三国演义》中,鲁肃、陆逊、马谡、诸葛亮等人的出场,都采用了“引出”式。人物的出场式受作品结构的制约、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话本、戏曲和小说,在人物的出场方式上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CNKI数据库(1979-2013)中,以声景的角度来研究《清明上河图》画卷,属于一个研究空白点。本文以画卷《清明上河图》中描绘景物的动势和神韵,依据R.Murray Schafer的声景分类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景物属性,依次提取了画卷中的各界各类声音和各段声音分布。同时以虹桥节点为例,探索画内"形"、"声"互动、画内画外的互动以及声景表达的显著特色。声景对于传统画卷来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和角度,应该引起广大艺术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审视了中国园林中聆赏意识的流变,归纳出中国园林自魏晋以来在“听觉”上的总体发展趋向:一方面,园林中的乐音作为声音中最人工化的类别,渐由喧转寂;另一方面,天然声在园林中成为可被感知、聆赏的要素。进而以北京北海韵琴斋(建于1757年)声环境设计为例进行剖析,其聆赏意匠也体现了以上趋向——真正的琴乐被摒除,水声被视若乐音来展现。此外按照国外新的研究视角,可发现韵琴斋设计细节与当代“声响-场所”设计有很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形声字的历史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慎最先发明形声字的义蕴,他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黄季刚先生解释道:“事者,其义,其语根;名者、其名,其本字。凡字必有所从受之义而后演为一名,故曰以事为名;形声之字其所从之字多由假借,如以戍为悉,以右为又,是声正是本字之声,而以同声之字代之,故曰取譬相成。”(手校《大徐本说文》批语)按他的意思,形声字的创造,基于语言中的语根(主要是语词,也有语素),就是“以事为名”;取声音相同相近的字来表达语根的声音,就是“取譬相成”。黄氏在这里没有明文提及形声字的形符,但从“相成”二字可以知道,其中是包含了形符的。黄氏的解释于许意于训诂可谓皆圆通周至。  相似文献   

8.
通感现象分为修辞性通感与感知性通感,前者是对后者的模拟与推衍。通感现象为自然语言“音”(语音 或音系)与“形”(文字)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发生学理据;同时,“音”与“形”这两种语言形式与“义”(语义内容)之 间的相互确立同样体现了通感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关于形声字的论述,一般都认为,它是六书之一,合二形为一字,半为义,半标声,如,“江”“河”,从水取义,而以“工”“可”分标其声(《辞源》“形声字”一条)。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有了阐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是对形声字最早较完整的阐述。顾各思义,所谓“形声”,就是半形半声,也就是按照语词所指的事物创造新字,采用既有的文字符号相互组合,而  相似文献   

10.
许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一词,在早于许慎的刘歆、班固,称之为“象声”。这个概念当然不如许慎的周密。因为“形声字”“半主义,半主声。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半主声者,取其声而形之。”(段玉裁《说文解字·序》注)这一分析比较正确地指出了形声字中义符和声符的不同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形声”这一概念一直沿袭使用到今天。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有形、音、义三方面,对于这三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古今学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汉字形、音、义的纠葛,“可以分别下面这些情况:(1)一字多形——异体字;(2)一字多音——异读字;(3)一音多字——同音字;(4)一字多义——多义字”。除了吕先生所说的以外,我们注意到还有这样一类字:一形多字,即几个字形体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这是一种“同形字”,严格地说,应当名之曰“异音同形字”。例如: 柜:gui,衣柜;ju,柜柳。丁:ding,壮丁;zheng,丁丁,伐木声。铅:qian,一种金属元素,符号Pb;yan,铅山,县名,在江西省。这种异音同形字,从语言上看,它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声音不同的词共用了  相似文献   

12.
浅谈黄侃对“声近义通”现象产生原因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近义通”作为一种训诂学上的术语,涵盖了有清一代乾嘉学派的一种学说,即“声近义通说”.这种学说的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乾嘉学派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把文字当作语言的符号,彻底冲破字形的蔽翳,自觉地运用声义互求的办法进行训诂,“这样,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乾嘉学派之所以提出“声近义通说”,是由于他们在总结前人训诂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不但同声符的形声字往往义通,甚至字形毫无联系,只要音同或音近,也每每同义.首先提出这种见解的是戴震.戴氏在《六书音韵表序》里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又在《转语二十章序》里说:“各从乎声,以原其义.”“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而其义亦可比之而通.”其后他的学生段玉裁、王念孙继承其师的学说并有所发展.段氏在《广雅疏证序》里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  相似文献   

13.
叠字的妙用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力求精美、生动,切忌死板、老套。刘勰主张:“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叠字的妙用,常常可以获得“珠玉之声”,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摹状的叠字能看得见景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 摹声的叠字能听得到声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摹情的叠字能传达心灵的感觉。“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 叠字要用得自然和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叠字的妙用可以产生奇特的魅力。“漳河水,九十九道弯,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路断。”(阮章竞)声律美、境界美,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这很抽象,词典上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或者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奉献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其实,幸福还有很多……我们六年级的小学生追求的幸福就是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初中学校;而一年级小学生最幸  相似文献   

15.
一、“声近义通”学说和“声近义通”现象1.1 “声近义通”学说 “声近义通”(亦称“音近义通”或“声通同训”)作为一个训访学上的术语,本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提出的一种学说,其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6.
"瑟瑟"定谳     
古今学者对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的解释,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或认为是形容“色之碧”,或认为是写“陨落貌”,或坚持认为是写萧瑟之声响。根据“案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经过分析与考察,可以确定“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系状声之词,是为正解。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万物运行,流动,摩擦,碰击,冲撞,拍打,抵触,爆裂,而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人能说话,唱歌和呼喊。动物也各有自己独特的鸣叫声。除了天然的声音,还有人为的音响,例如机械运转,乐器演奏,人体动作,也都发出不同的声响。物理学意义上的声音本无语义。但是声音与人的思维相联系,成为人际交流不可缺乏的手段。语音成为语言三要素之一。语音作为语言的载体与外壳,具有特定的语义。某些声音做为非语言交流手段,也具有特定的语义。  相似文献   

18.
妙用象声词     
来,猜个谜语:弟兄两个,隔山而坐,任何声音,休想逃过!(打一人体器官)猜出来了吗?对了,是耳朵,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有风声,有雨声,小鸟的啾啾声,即使教室里很安静,仔细听,还有沙沙的鞋子声。象“啾啾”,“沙沙”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叫做象声词。  相似文献   

19.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原文]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这是高中语文(第二册)先秦荀子《劝学》篇第二段,“善假于物”而学的引喻论据。原注把句后的“见者、闻者”作为“看的人,听的人”解,是说:看的人站在远处的也能看到(我的招手);听的人也能清清楚楚的听到(我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