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与风沙干旱地带 ,生态环境恶劣 ,林草植被稀少 ,属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而且在未来的环境变迁中还存在着诸多促使环境恶化的潜在因素 ,这些因素将依其自身特点或惯性作用持续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西部大开发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给宁南山区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在分析了宁南山区生态恶化的成因后 ,从理论和实际的操作上 ,提出了该地区今后生态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牛昉 《人文杂志》2006,(3):72-75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的绩效。但无论是退耕还林政策本身,还是政策执行过程以及后续政策和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等都使退耕还林还草受到诸多挑战。因此,要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就要透过政策的完善,建立和健全利益补偿与保障机制,是整个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庆地区盐碱地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松嫩平原的大庆,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全市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三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84%。几十年前“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优质的大草原已经全部消失。贝加尔钉茅、野大豆等10多种珍稀植物濒临灭绝,当年很多动物种群已经消失,草兔、草原鼠也极为罕见。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田化肥、杀虫剂等的使用对农业生态也产生了破坏;不合理耕作习惯,限制了农业发展,也影响农业环境效益;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这次西部开发首先要引起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忽视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生态环境恶劣。这次西部开发,兰州市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根本,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生态环境建设的绝好机遇1.生态环境恶化的教训。兰州地处黄河之滨,是古丝绸路上的历史重镇,据史记载兰州曾是水草丰盛,林木繁茂,…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经济利益补偿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利用博弈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牵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各方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农户与政府的博弈结果表明,农户与作为整体的政府进行博弈有多个纳什均衡点,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政府应选择较高的补偿方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果表明,纳什均衡(不努力,不努力)是各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而这一策略同时也是占优战略均衡,但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努力,努力),也就是既节约中央的财政资金,又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潜力;要实现帕累托最优,中央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既要激励合理,又要经常监督,把地方的努力程度作为确定转移支付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翔实的资料.分析了云南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造成劣变的成因,评述了西部大开发中云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启动情况.提出了用新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若干创新对策建议.主要是把政府汁划变为农户汁划,保持退耕地使用权的连续性、长期性和有保障性.推行社区共管森林模式,变现行的自查、互查和检查为当地村民参与式监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尽快遏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和切实做好两大江河的水土保持工作 ,不仅对西部地区 ,而且对全国改善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加快西部开发步伐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与我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系统性工程。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民族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的推进中逐步形成了“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农牧民的生活得到大幅改善。随着民族地区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适应性调整之外,进一步调整民族地区农业支出结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乐都县退耕还林还草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乐都县位于湟水河下游 ,夹于拉脊山脉与达坂山脉之间。境内沟壑纵横 ,地形复杂 ,高差悬殊。全县共有 2 3个乡 ,耕地面积6 2 .7万亩 ,其中坡耕地面积占 80 .3% ;植被覆盖度小 ,多为荒山秃岭 ,生态脆弱特征显著 ,总水土流失面积在 5 6 4平方公里 ,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青海省 2 0 0 0年16个退耕还林还草重点示范县之一 ,任务占到全省总任务的 1/ 4以上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为此 ,我们对该县一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 ,以为今后我…  相似文献   

11.
12.
改革初期,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的严重不平衡,其深层原因是东西部地区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制度供给和资源分配制度向东部倾斜。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已成为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加强小城镇建设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能增加农民收入,缘于三重增收效应:市场拓展效应、比较优势效应与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农业结构调整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增收,反而造成减收的结果,这缘于三重增收矛盾: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衰退产业质性的矛盾,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农业结构调整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生态恶化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的整体研究,深刻探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化过程及机理,指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地区社会经济由盛至衰的一个主要因素。黄土高原应大力种草造林,通过替代经济,减轻农民对土地与环境的压力,以黄土高原自然实体为核心、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为基础,在推进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天府新论》2003,(1):128-128
《退耕还林 (草 )补偿问题的公共经济学分析———来自长江上游的报告》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杨明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 0 0 0年青年项目《长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中农户利益补偿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2 0 0 2年 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国内学术界首次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退耕还林还草利益补偿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将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引入到退耕还林还草利益补偿分析之中。提出的创新性政策建议对于保护农户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利益、调动农民参与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建立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定量分析了“八五”、“九五”期间经济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安徽农业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和贡献。文章指出,“十五”时期在坚持结构调整前提下,还须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规模经营上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 ,西北边疆成为社会各界争相注意的对象。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就确定把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作为要务之一 ,一股“开发西北”的思潮悄然兴起。在 1 92 7— 1 93 7年的十年中 ,知识分子对于西北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深入的探讨研究 ,发表出版了大量论著。其关于开发西北的诸多主张、种种设计层出不穷、不知凡几 ,其中不乏卓荦之识。一2 0世纪 2 0、3 0年代以来 ,知识分子积极关注着西北边疆地区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西北战略地位变化 ,参与开发西北活动的知识分子队伍日见壮大。西北研究社是当时创办最早的专门研究西北…  相似文献   

18.
浅析WTO框架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江淮论坛》2001,(1):44-48
加入WTO决定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不再是单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是内涵的质的变革即创造农业和农产品竞争优势。除粮食外 ,其他农产品应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 ,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 ,实现科技、市场、体制创新和名牌战略。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是渐进推进的过程 ,政策要注意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最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迎接入世的挑战。要巧妙地使用WTO规则进行宏观调控 ,保障农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相似文献   

19.
20.
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的促进器,两者同步协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现实需要。为达此目的,必须因地制宜,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对土地、户籍、投资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并重视小城镇的硬、软件建设,方能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