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宪法解释学与规范宪法学两种方法论,在实践面向、适用的场域、目的架构与本质上均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方法论,宪法解释学属于宪法方法论,规范宪法学属于宪法学方法论.宪法解释学方法论具有独断性,而规范宪法学方法论则必然具有开放性.或许一切问题的焦点皆在于两种方法论的对峙以及对问题实质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2.
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宪法学是在法体系内的、规范导向的、直接或间接为宪法解释服务的研究,是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而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是法律系统之外的“异观察”,其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与核心意义上的宪法学(宪法解释学)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宪法学应该以宪法文本为中心,坚持以“规范性”为基本特征的法学品格,非此无以建立宪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4.
宪法学为何需要方法论的自觉? --兼议宪法学方法论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学方法论是学科独立、实践需求及宪法学任务的内在构成,须与政治学等学科相分离,还原其法学品性.宪法学方法是一种法学方法,重点在于以宪法关系分析宪法事实.宪法学方法与宪法方法并无实质区别,分别侧重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具体包括形而上学的宪法方法、分析方法、历史方法、比较方法和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围绕规范"--续谈方法论意义上的规范宪法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解说性的传统方法仍占主导地位的当下我国宪法学界,方法多元化的现象也已次第呈现,"规范宪法学"或可视为其中一端.它不是完全突兀的个人构想,而是秉承了"规范(性)法学"的深厚传统以及有关"规范宪法"学说的理想;它主张适度地返回规范主义,但又不至于完全退到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它以宪法解释学为核心的方法定位,但又涵盖更多的方法论上的视角和手段;它以三种的姿态力图"围绕规范形成思想",但又不断躬身自问"围绕"什么样的"规范"这一超"法教义学"的终极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后,中国宪法学界的两代宪法学人对宪法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方法与问题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方法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强.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首先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其次要注意区分宪法学研究方法与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宪法解释方法的差异与联系;同时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还要有中国问题意识,要对中国宪法文本持相对"中立"的立场,处理好宪法学研究中的普世性价值与中国特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时差"问题.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根本难题在于宪政实践的亏缺. 相似文献
7.
如何对待宪法文本--法律实证主义与社会实证主义宪法学之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法学既是文本学,也是规范学,故尔如何对待宪法文本也是一个如何对待规范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形成了形式主义宪法学和实质主义宪法学两种理论流派.它们分别关注文本与现实,其方法分别属于法学和社会学.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为此,各国发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解决二者冲突的理论.在我国,需加强形式主义的、法学的宪法学理论研究,克服不以实定宪法概念而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的社会学思维定势,成就宪法学的法学性格,增进宪法规范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宪政与方法:走向宪法文本自身的解释--宪法学之研究方法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学之研究大致基于三个层面:价值宪法学、规范分析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公允说,当前宪法学之研究还多停留在价值宪法学与规范分析宪法学层面的研究上,宪法解释学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尚未成为一种学术主流.在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就是依宪行政的当下,必须把宪政所蕴涵的真理性价值转换为制度性的选择与建构;学术界的贡献则主要是为国家宪政机制提供一套得以运行的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宪法解释,研究这套解释方法的学问就是宪法解释学.因此,走向宪法文本自身的解释,就是关乎宪法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大问题,也是确立宪法解释学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是否具有独特的范畴以及在此之上架构起来的范畴体系,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理论而言,整个范畴体系的转化是基石范畴、基本范畴和范畴之间辩证统一的转换过程。目前学界并没有意识到宪法学范畴体系间整体逻辑关联的重要性,仅热衷于研究具体、单一的宪法学范畴,这不利于宪法学范畴体系的整体构建。为促进中国宪法学科走向成熟,必须构建出中国宪法学自己独特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斯卡里亚宪法解释方法论及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国现任大法官,斯卡里亚的文本主义解释方法对美国法院及法官的宪法或法律解释具有重要影响。其主旨就是以文本为解释的逻辑起点,对文本既不能作严格解释,也不能舍弃文本作虚无主义的宽泛解释,而是作合理性解释,即对文本作原初含义之探求。文本主义方法论的政治哲学基础是民主理念与司法角色,这种解释方法既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又受文本的限制,对于民主与法治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第45条是医疗保障的宪法规范依据,通过解析该条文的规范结构,医保的规范内容包含了从抽象到具体的三个论证层次:医保的目的论证、制度模式论证以及对象范围论证。医保的目的是为陷入经济困境的患病公民提供经济援助,这种援助是公平与社会责任原则的要求。医保的基本制度模式是以政府为规划主体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方式;医保的对象应该是以弱势群体为重点的全体社会成员。在保障范围上,医保应以保障花费较高的大病为原则,适当放宽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范围,并应将疾病防范措施纳入医保范围。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2013,39(3):75-87
The service delivery patterns at child day care centers are classified and conceptualized in this paper along a scale of comprehensiveness. The services provided at the centers are dichotomized into basic an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upplementary services are grouped into developmental services; diagnostic, health and nutrition services; social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and referral services. These categories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importance for day care clients. The unidirnensionality in this ranking is tested by the Guttman scaling method, and a scale of comprehensiveness is developed. A flow chart is then illustrated that provide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assess comprehensiveness. 相似文献
13.
14.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当代最受重视的社会理论之一。然而,在霍耐特援用米德的理论将承认概念加以社会理论化的工作中,没有进一步探讨社会互动,使得他的承认理论存在内在缺陷。对此,本文尝试进一步从社会互动的生成分析出发,探讨承认的社会构成。通过对承认的社会构成机制的分析,可以将承认明确定义为一种社会互动,其中,由于行动者因与其他行动者有相同、或被接受的观念与实践方式,故有可能被其他行动者同意该行动者的存在价值,使之能获得所需的社会行动的支持。一方面,霍耐特的理论内在缺陷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另一方面,经修补之后,也可望让承认理论为社会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16.
17.
宪法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抽象性的和现实性的两种。前者侧重于维护宪法的形式化地位和精神内容 ;后者重视宪法规范的设立与其实践运作。在中国法制建设向法治建设迈进的大背景下 ,我们正致力于使抽象性的宪法模式向现实性的宪法模式转变。把握结构转换中的运作方式和转换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而其中基础性的工作是要将两种宪法中对应结构类型予以初步把握。 相似文献
18.
修宪预示日本未来政治走向--解析日本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修宪报告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近日分别通过了对宪法历经五年调查后做出的报告书,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是否修改宪法"的争论,第一次明确了修改宪法的必要性.日本现行宪法因第九条而被称为"和平宪法",修改宪法的焦点集中在第九条,众议院宪法调查会<最终报告书>在"承认自卫队和自卫权的存在"、"允许海外行使武力"、"行使集体自卫权"上达成多数意见,反映了日本安保政策上的根本转变.作为"三党意见的最大公约数"出台的两院宪法调查会报告书是日本各党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表明了两大保守政党主导日本政局的现状.两院报告书的出台加快了修宪的进程,预示了修宪的主要方向,将对日本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We study a class of represent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reports made by a random subset of agents, called representatives,
in a collective choice problem with quasi-linear utilities. We do not assume the existence of a common prior probability describ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reference types. In addition, there is no benevolent planner. Decisions will be carried out by an individual
who cannot be assumed impartial, a self-interested executive. These assumptions impose new constraints on Mechanism Design.
A robust mechanism is defined as maximizing expected welfare under a vague pri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over a set of mechanisms which
is at the same time immune from opportunistic manipulations by the executive, and compatible with truthful revelation of preferences
by representatives. Robust mechanisms are characterized and their existence is shown. Sampling Groves mechanisms are shown
to be robu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