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社会主义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有自己的内在运行机制,正象一个人体有自己的内在运行机制一样。企业内在经济机制的运行来源于内在动力。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内在动力就在于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资源和物质资本竞争的时代将逐渐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所取代,人力资本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不发达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人力资本开发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应首推古典经济学的大师们。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明确指出,应当把人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列入固定资本的范围。其后,另一…  相似文献   

3.
目前动速第三产业发展已渐成人们共识。但是,如何使第三产业围绕服务社会大生产,拓宽服务领域,并以此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却是一篇刚刚破题的文章,还有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要解决,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去做。本文试结合青州市的实践,就第三产业发展作简要论述。 一、社会大生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由自给自足、相对封闭到社会化大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经济指标亟待完善直到目前,还有不少人认为第三产业不创造价值,甚至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不能进入经济指标体系。新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在冲击着一切传统观念,原有的经济指标体系也必须做相应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不仅担负着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任务,而且执行着统计和监督职能。正是因为有这些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意义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发展的希望之星,也是最绚丽多姿的部分。1、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满足多种需要。人的生活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生产越是发展,收入水平越高,消费结构中劳务产品的比重也就越大。享受性的生活需要和发展性的生活需要,大多是靠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旅游、书籍报刊、  相似文献   

6.
<正> 过去一般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动力。现在许多人认为,这种观点很难对历史和现实作出满意的解释。有的同志认为,阶级斗争本身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生产力。但人们又进一步提出,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又是什么东西推动的呢?对此,有的同志认为是人们的生产斗争,因此生产斗争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的则认为是由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应是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和观点的提出,表明我们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和认识,正在追根求源,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提出点不同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我认为,只有人们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根本违约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本违约是从英国普通法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制度,其影响力之大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欧洲合同法原则中均有体现。其构成要件总体上存有条款主义与结果主义,我国立法上应采取结果主义的判断标准,同时在具体的判断上可参照所违反义务的类型标准。在迟延履行、履行不能、不完全履行、先期违约类型场合,根本违约都有特定构成标准。根本违约一旦构成,产生的法律效果有二:一是债权人可以解除债权;二是对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我国新颁布的合同法采纳了根本违约制度,一方面作为一种法定解除权发生的事由,另一方面实际上又对解除权的行使予以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竭长光 《理论界》2007,1(1):18-19
“理论和实际统一”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所要求的根本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根本特征和根本方法是发展着的实事求是的不变精髓,也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论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储兆瑞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城市十强之列,既有六朝古都的灿烂传统文化。又有现代化大部市的时代气息。按国际惯例,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应高于、二产业之上。而现实是,据1992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市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有关论述,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动力的作用.而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动力的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结合中国的实际,本文给出了三点结论:一是要深入研究生产力构成的要素以及相互作用的机制,二是要完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有效发挥的机制,三是要突出正确的经济发展观、人的能动作用和改革开放这三个重点.本文还分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背景,以当代的视野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的定位及彼此的关系,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深刻根源和最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性任务。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及其行为对能否及时、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与既有制度安排来看,地方政府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动力缺失的问题,原因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财政分权体制、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地方政府职能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消解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为此,必须推动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变革,完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干部晋升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探求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治动力。  相似文献   

12.
特色产业——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发展区域的特色产业,从而增强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在更大的区域竞争—合作范围内的最优区域发展路径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促进传统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区域竞争力优势转化,是调整云南产业结构和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新批评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批评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另一类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具有较明显的文学史意识。艾略特认为传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学史的评价标准是“外部权威”。韦勒克则主张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三者相结合。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理论也间接地涉及文学史问题。但新批评文学史模式在竭力维护文本中心论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殊为可惜。  相似文献   

14.
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与客体匮乏的矛盾 ,普遍作用于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我们在实践中既要遵循客观规律 ,又要看到客观规律的展开是在人类对需要的追求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的的总称,从本质上讲,它是以提供劳务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日益发达,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二战以后,第三产业几乎在世界所有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旺昌盛,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定义应该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根本属性在于其实践指导性,在于其正确的哲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平列或并列.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诗歌的根本特性?理论家们曾对之作过用心的描述,下过种种定义。共影响较大者,如: 由于诗人写作时的感情活动特别强烈,想象特别奉富,所以诗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诗歌饱和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与诗歌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个基本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机制是规律与制度体制政策及现象的中介。作为规律的外在表现和制度体制政策及现象的内在机理,动力、平衡和调整三种机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以三大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为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马克思当时心目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当代西方社会的新变化、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根本思路等人们所关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宪法具有时代性、阶级性、民主性、法律性、经济性、最高性等属性,但阶级性和最高性等属性并不是宪法的根本属性。宪法的根本属性是民主性。宪法的民主性要求宪法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必须具有正当的价值取向,必须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法。确认和宣传宪法的根本属性对于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实行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总进程相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明显滞后。政府越位和缺位并存,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摆脱政府主导,政策失灵现象大量存在,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带来投资冲动和粗放式增长。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成为界定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准则。为此,应压缩政府支配的资源量,使其保持在政府履行应尽职能的水平上,为市场配置资源释放尽可能大的空间;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将政府权力和行为严格限制在法治范围内;重塑政府间关系,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将居民的感受作为主要政绩指标;在公共服务领域,强化政府的规划、支出和监管责任,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