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治贪惩腐颇有成效者,当推秦代。秦治贪首先立法极严,堵塞一切贪赃孔道。其次,严格官吏的任用、考核、监察之法,尤严官吏腐败行为的监察举劾,使违法贪赃者极少逍遥法外。第三,法贵有信,重在执行。“法”的核心在“信”,信者,树法之至高威信,信赏必罚,对贪赃之官决不姑息;权者,手执至高无上之“法”,形成不可犯之威信,其政权必具无上权威。  相似文献   

2.
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汪圣锋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唐、宋以后,如何抑制和防止官员贪赃,是一个受到重视的问题。同明、清等朝代相比,宋代官员贪赃的严重程度从整体上看反而是相对偏低的。这一历史表象说明,宋朝在抑制官员贪赃方面,取得了某些成功。本文拟围绕...  相似文献   

3.
贪赃盛行是元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四:一、选法败坏,用人不当;二、高级官吏带头贪赃取受;三、台纲受沮与台官赃贿,使宪台难以纠察非违;四、官吏无俸或俸薄,使贪者能借口侵渔。  相似文献   

4.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女性教化体系,宣扬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但中后期社会"妒风"盛行。究其原因,中后期社会心学解放思潮和"尚情观"的兴起,女教书籍和戏曲小说的流行普及,女性知识才能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都涌现出勇于维护自身权益的妒妇。对明代妒妇,应辩证地看待,她们挑战传统的姬妾制度,成为时代先驱,但同时也是弱势女性的困厄之源。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是推动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与茶息息相关,诸如读书、文艺、社交、旅行等,皆离不开茶.他们煮茶品茗,舒展性灵,在日常饮茶清事中体现价值追寻,寄托理想人生.作为茶文化内涵的赋予者,江南文人对茶性的体认折射出当时文士群体的心性.茶具有平和冲淡、提神醒脑、自然纯真的本性,与江南文人淡泊自守、静虑自省、贵真求真的精神追求相契合,饮茶生活还寄托着江南文人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由此为明代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
嘉庆皇帝即位后,为扭转清廷自乾隆中后期出现的日渐衰败的局面,制定了一系列惩贪治污、杜绝奢腐、纳言任贤的治国措施,使清廷稍见振兴之色。然而,由于他执法宽仁有余而严厉不足,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因种种理由受到恩免,致使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加之他不能始终如一地执行既定政策,许多措施实行不久即被改变,有的甚至遭到废黜,致使治理整顿收效甚微,清王朝的历史也由此走上了日益衰败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薛论道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山高土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他的豪放曲风,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精神使他的叹世曲具有愤慨豪放之气,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使他的边塞曲颇具雄健豪放之风,儒家教化思想的影响又使他的说理曲呈现出豪放中兼具庄重质实的特点。相较于明代后期以“绮艳”为主的曲风而言,薛论道独具特点的豪放曲风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散曲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惩治官吏赃罪的特点周东平封建社会的赃罪,是与金钱和物资有关的各种经济犯罪的总称。官吏居官贪货财之利,则日贪赃,亦即所谓的官吏赃罪。就其实质来说,主要包括贪污罪、受贿罪,以及其它比较轻微的经济犯罪。它的广泛存在并成为封建官场痼疾,严重地败坏了吏治...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后期云南的贡金蔡敏慧一、贡金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性质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追求金银财货的狂热,致使明代中后期皇族地主奢侈腐化生活的日趋加剧。《明史·食货六》说:明代的皇帝,“糜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以...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俸禄制度是古代职官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制度之一,俸禄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官员的廉洁状况.明代官员的俸禄是典型的薄俸制,历来有"最薄"之说.明代的薄俸制,严重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生活,造成廉吏难支、贪风不息等恶果,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明代"通鉴"类史书相当普及,它既是对宋元两代推崇、研习《通鉴》之风气的承续与发扬,同时又与明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密不可分。"通鉴"类史书之普及,直接导致了明代中后期通俗历史教育的风行和"按鉴"通俗演义的兴起,它们有效地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民间化和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明代前期,由于文化政策的影响,明人的词学观念呈现出与中后期不同的面貌.一方面,它上承宋元词论传统,强调词体的比兴寄托与教化意义,赋予词体厚重的诗教色彩;另一方面,明中后期词坛上争论的有些词学命题在此期已经被提出.对明代前期词学观念进行深入的探析,可以促进对明代中后期词学理论的研究,进而理清明代词学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朱文鸿 《中华魂》2010,(3):46-46
近读《明史》,发现在明代中晚期,以名家书画作为结交权贵、谋取私利“敲门砖”的“雅贿”之风在官场大为盛行。嘉靖四十四年(1565),权相严嵩家被籍没,共抄出墨刻法贴358轴(册),古今名画手卷册页3201轴(卷、册),可谓“以雅趣之名行贪残之实”。中兴名臣张居正不算贪官,下属所送的金银财物往往被他婉拒,但对于书画这种雅好之物并不拒绝。终究成为他的白圭之玷。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王学内部讲学之风盛行,但阳明后学季本却不喜讲学,以重读书、擅解经著称,呈现出异于王门诸子的特质。其所著《大学私存》,既对朱子“格物”“新民”等思想展开批判,又借由对《大学》的新诠,为阳明的“格物”解确立经典依据,透显出从“批朱”与“述王”两重进路解经的鲜明特色。此对王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继承阳明展开对朱子的批判,通过辨朱学之“非”明王学之“是”,在讲学之外拓展了宣扬王学的形式,推动了阳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绾合经学文本与义理而为一,弥合阳明“以心解经”之不足,纠正了过分依赖讲学、轻视经典所导致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比较了明代中后期与明代初期服饰文化体现出的迥然不同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 ,认为这些特征的出现是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和繁荣的产物 ,反过来又促进了纺织等行业封建生产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明中后期到乾嘉时期徽州奢靡之风很是严重,弥漫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风尚的形成是徽州的商人直接导致的后果;奢靡之风与此同时对徽州社会及其社会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有人仿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篇《陋吏铭》。此文颇有意味 ,可供一读 :  官不在高 ,有场则名 ;才不在深 ,有盐则灵。斯是陋吏 ,惟利是馨。丝圆堆案白 ,色减入秤青。谈笑有场商 ,往来皆灶丁。无须调鹤琴 ,不离经。无刑钱之聒耳 ,有酒色之劳形。或借远公庐 ,或醉竹西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吏”者 ,墨吏也 ,贪官也。《陋吏铭》实为讨贪檄文 ,文简意赅 ,语谐情愤 ,挥笔如戈 ,直戮贪官。史有记载 ,在雍乾时期 ,虽曰盛世 ,却舞弊贪赃之风甚炽 ,尤其是江淮一带的盐商、盐官 ,官商勾结 ,“惟利”枉法 ;百姓若有诘责 ,上曰“…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混乱时期,话本小说与杂剧在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生活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愈加明显,即都积极地捕捉生活当中的兴奋点加以表现,展现世俗生活,关注百姓日用。作品的现实性得以大大加强,使之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美丑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一度迅猛发展,但是很快趋于衰落。明代中后期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贸易效应(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和收支效应引发的财政危机,直接改变了明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命运。这一影响既是直接的,又通过制度层面的根本因素起作用,使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夭折。  相似文献   

20.
河南民风民俗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移民迁徙、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及明政府在中原所采取政治措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了明代河南风俗传承与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