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历史,同时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历尽艰辛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为了富国强民抵御外侮,一代一代的爱国志士和“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经历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于水火的真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集近代向西方学习之大成者。在纪念孙中山逝世69周年之际,我们认真总结他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有意义的。 一、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基本立场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  相似文献   

2.
俞祖华在《孙中山赶超西方思想述评》(刊于《江西社会科学》二○○二年第八期 )一文中指出 ,自鸦片战争以后 ,魏源、冯桂芬、陈炽、孙中山等仁人志士都提出过通过学习西方而赶超西方的主张。孙中山则明确表达了要以最快的速度使中国“并驾欧美” ,“把中国变成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的宏愿。他提出 ,在学习西方时 ,既要“取法乎上” ,又要“登高自卑” ;既要学习西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 ,又要坚持自主创新 ;在革命以后 ,要迅速转入建设 ,发展经济 ,同时还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不但要在财富总量上赶超欧美 ,而且还要在社会公正方面超过欧美。为…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1866--1925)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最优秀的代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他的革命业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他的思想和学说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份珍贵遗产,吸取其中的精华,激励人们开拓前进,实现孙中山在九十年前就提出的“振兴中国”的宏伟目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孙中山提出的学习西方的基本原则和  相似文献   

4.
“开放主义”乃孙中山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纵观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将“开放主义”与学习西方等同起来,认为“开放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全部内容(含政治、经济、事军、思想文化等诸方面);有的学者虽将“开放主义”定位于经济领域,但对其内涵语焉不详。为此,笔者阅读了孙中山的著作、年谱,试就孙中山的本意,对其“开放主义”作一诠释。一、什么是“开放主义”1912年4月17日,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集会欢迎孙中山,并选其为会长。孙中山在会上发表演说.提出了“开放主义”。他说:“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  相似文献   

5.
在中山大学建校67周年校庆之际,我校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大型学术报告会,由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主任陈胜粦教授作了题为《孙中山对西方双重挑战的回应》的专题报告。陈胜粦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西方资产阶级力图使东方从属于于西方,把中国变成西方大国附庸的时代。孙中山所面临的西方,正是一个先进性与侵略性兼而有之、进步性与腐朽性同时并存的西方。这就决定了孙中山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待“先进的西方”和“侵略的西方”、如何对待“进步的西方”和“腐朽的西方”的双重挑战。对此,孙中山继承和发扬了林则徐等中国先进人物既抵抗西方侵略,又积极为振兴中华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精神,对西方的双重挑战,作出了崭新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以及社会制度中,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这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物曾经共同走过的曲折道路.孙中山正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在他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努力奋斗的革命生涯中,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不少积极和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孙中山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罗尔纲等在《论洪秀全》一文中认为这段话是了解洪秀全的“一个具体出发点”。1979年重版的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也充分肯定洪秀全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吴雁南更认为洪秀全不仅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而且还是学习得卓有成效的人①。所谓向西方寻找真理,当然是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等而言。我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工业近代化蓝图的设计者和规划者。他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工业近代化思想及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尽管孙中山未能实现这一理想,但它却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光辉记录。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中,包含着学习西方的主张。“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①因此,无论对这种主张怎样评价,但都无可否认这是贯穿在八十年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本文试对这种主张提出的历史原因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并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许多流派和不同的政治倾向.中国先进人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做为在中国进行改革和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孙中山是最早接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士,他将其思想学说作为自己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同时,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也曾影响许多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傅斯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曾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总结和阐释,并做为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去努力实践,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其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对西方的民主政治由倾慕转向了某种程度的批判。在揭露西方民主政治的虚伪性的同时,他主张,人权是时势和潮流造成的,民权不是少数资本家的专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应把间接民权同直接民权相结合并使权能分开。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有如下特点:站在“要祖国强盛”的基本立足点上,把爱国与革命、争取外援和维护祖国主权结合起来;主张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国要“取法乎上”。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孙中山以其一生向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到晚年终于主张“以俄为师”,下决心“联俄联共”,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积40年革命斗争所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苏维埃俄国的工农政府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对孙中山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结果,也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整个世界潮流给中国革命所展现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大约酝酿、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西方社会主义学说是其民生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民生主义实际上是孙中山设计的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定性为“主观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资本主义”尚有存疑。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而奋斗终生 ,他的废除西方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是他谋求祖国独立和强大斗争中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有关孙中山思想的研究领域 ,少有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对孙中山“废约”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过程作一简略叙述和分析 ,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并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中国富强辛劳一生,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而且在国家建设思想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孙中山从事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富国强”,使中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按照当时的标准实现现代化。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我们对孙中山的建设思想进行哲学探讨,对于我们认真地研究符合国情的建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孙中山在其革命道路上,数次游历日本、欧美诸国,考察各国的社会情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与此同时还目睹了西方的经济建设成就。孙中山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利用国际力量,发展中国实业,以实现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是他的整个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孙中山一生的活动既亲历了清王朝的“宰制于上”的封建暴政,又长期漂泊海外,耳闻目睹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繁荣景象,这种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对照,促使他去探索,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政府有法律,民众得保障”是他对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初观感。他曾在异国刻苦攻读政治法律等书籍,用心体察西方国家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孙中山的人文精神周可真从孙中山一生的实际行动来判断.他无疑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但从其思想意识方面看,他则是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孙中山的人道主义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上。这个口号,固然是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那里...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拓展其思想并助于他的实践活动,其思想中既有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点,也有以传统文化建构其思想体系的特征。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的三维结构体现在能够从“因袭”传统文化与“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获”,积极主张对传统文化保存好的和放弃不好的;强调在恢复中华传统文明的同时仍要学习外国长处的层面。这样的文化观不但超越了前人,而且对后人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思想是中西文化经过交汇、融和、升华、创新而形成的。其中,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合璧,中国古代的“大同”、“民本”思想同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学说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相互渗透,形成了他独特的博爱观念、民本思想和经国济民意识。这些思想意识及近代中国所处的险恶国际环境,使他格外向往和平、仇视战争,并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他革命的道路和方法,使他在革命过程中,战、和两法并用,而且以和为首,战为次。在他看来,革命需要战争,但战争容易引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在此,笔者试图围绕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中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思想作一简单的剖析,目的是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河的开拓者,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走民富国强之路的伟大改革者。孙中山先生在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建立起了他自己具有特色的经济思想体系。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