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省际角度的家具产业集聚内部动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确认影响家具产业集聚的内部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产业规模经济、需求增长、产业外部经济、产业经营水平和交通水平5类因子。选取家具产业GINI系数、HHI指数作为因变量,采集1989—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家具产业的相关数据,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论表明:目前我国家具产业集聚主要是由低级的生产要素驱动。产业规模经济因子、需求增长因子不仅对家具产业生产规模的集聚有正向驱动作用,且对就业与企业数量规模的集聚水平也表现出一定的正向驱动,但驱动作用有限;交通水平因子则有较弱的正向驱动作用,表明由省际间的交通差异导致的家具产业集聚趋弱;产业外部经济因子中的工资水平变量,已显现出离散作用;家具产业经营水平等高级生产要素对就业与企业数量规模的集聚有较强的正向作用,但对生产规模的集聚则呈现出较强的离散力,说明家具产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将导致家具产业省级区域集聚的反向更替的进程。集聚区域内家具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可以为上下游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较低的交易费用、生产专业化和知识外溢等好处.同时,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文章在分析产业集聚优势的基础上,筛选了产业集聚识别的科学方法,运用区位系数(LQ)对常州制造业进行了纵向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并提出了该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空间竞争模型考察了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认为当贸易成本较高时,地方化的市场需求导致厂商区位选择分散;当贸易成本降低时,有利于厂商集聚,但集聚究竟发生在哪一个区域,则取决于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的叠加效果.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现象作为一个"经济景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相关联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集聚在一个地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集聚经济优势、厂商异质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政府的有效参与,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和基础,规模经济效应反映了产业集聚的效率水平。鉴于我国旅游业空间集聚的现实情况,在通过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指数衡量我国旅游业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下,利用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旅游业规模经济效应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和西南地区旅游业呈现规模经济效应,东北地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2.空间集聚促进规模经济实现,但不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充分条件;3.我国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回波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4.政策因素在我国旅游业区域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企业数据,考察城市尺度出口企业集聚的本地溢出以及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企业集聚带来的地方化经济很显著,但是地方化经济发生作用还和空间尺度有关。外资出口企业的集聚对同产业的内资企业出口只有在地级市尺度上才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在县级尺度上并没有这样的作用。相反,无论是在区县还是地级市尺度,内资出口企业的集聚有利于提高本产业内的其他企业的出口概率。研究还发现,单纯的外资企业集聚并不会显著促进内资企业的出口,只有出口外资企业才会对内资企业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外资出口企业集聚存在显著的城市化经济,在地级市和区县尺度上,外资出口企业的集聚有利于促进该地区所有产业内企业的出口。外资出口企业的集聚会提高了相同产业内出口企业的出口强度,内资出口企业的集聚只能提高同产业的内资企业的出口强度,而对外资企业没有影响。出口企业的集聚既能促进本地区其他企业的出口,并且提高企业出口绩效,因此制造业企业出口集聚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空间经济学多区域一般均衡模型,围绕制造业空间集聚这条主线,讨论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国内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的成因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国国内产业更趋向集中而非分散;(2)集聚力与分散力的大小与市场规模有非线性相关关系;(3)在同样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市场规模小的区域比市场规模大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内部经济活动的集聚;(4)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他国贸易成本的降低会促使本国制造业分散布局,而本国贸易成本的降低会促使制造业集中布局。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会给行业内部企业以及区域经济带来诸多集聚效应,如降低交易成本,解决行业就业问题等.本文选取零售业作为产业集聚研究对象,并以北京市零售业为例,对北京市零售产业集聚水平以及零售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了醴陵市陶瓷产业集聚的意义 ,即企业集聚可以获得企业外部经济 ,并论证了陶瓷产业集聚的政府推动的必要性。指出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是促使陶瓷产业组织创新 ,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获得企业的内部经济性 ,并提出了两种创新组织形式 ,即专业营销组织 ,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纵向经营联合组织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1.
经济集聚和乡村振兴作为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重点问题和现实诉求,二者能否"相得益彰"备受关注。虽然现在脱贫攻坚任务业已完成,考虑到"贫困陷阱""顽固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等关键问题仍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实现传统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破除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对贫困桎梏和防止返贫的关键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探讨了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集聚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但对邻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对称特征,"经济集聚中心"对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影响同时具有规模效应和随距离衰减特征。作者以西部经济最活跃、贫困问题相对突出的川渝地区218个区县为样本,将反映地理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全部样本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农民的增收减贫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路径依赖和"滚雪球"特征,具有长期的正向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可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但其短期效应并不显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仍然是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重点。对传统贫困县和非贫困县两类地区分样本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空间非对称性特征,"经济集聚中心"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随距离衰减的特征,经济集聚不仅不能有效促进边远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恶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认为在肯定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积极作用的同时,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后脱贫攻坚时期,既要不断增强经济集聚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经济集聚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在减贫效果上的差异,合理调整政策,有意识地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和深度扶贫政策相结合,切实做到持续改善贫困县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  相似文献   

12.
资源配置是探究制造业空间网络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维度。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制造业空间网络资源配置的高维架构,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解析网络资源配置的溢出效应,从而揭示制造业空间网络作用区域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高维架构是对空间网络资源配置的整体抽象,也是量化探究其逻辑与效应的有效工具。制造业空间网络资源配置的高维架构形态上呈现出从少中心到多中心的结构演变,联系上愈发紧密且地区间互动方向出现由“内双外单”到“内双外双”的趋势转变;节点城市的集聚、扩散与调配力支撑着高维架构的有效运行,三种作用力共同引导资源的空间配置,赋能区域的发展过程;制造业空间网络的资源配置会对制造业集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的本地效应与外溢效应,且两种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金融集聚通过金融功能的强化以及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遵循“机理分析-路径分析-模型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出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规模经济、信息溢出、知识溢出、创新催化、结构调整以及自我强化效应;基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视角分析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反馈路径;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模拟和政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优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创新支持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是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城市体系的自相似性,使得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可以通过分形维数加以描述。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下的74个市辖区和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县级以上境界面状数据,使用ArcG IS软件,通过ArcM ap ArcToolbox中的自带工具和VBA编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分形维数的计算,分析城市群空间分布的向心性、均衡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首先,长江三角洲地区已逐步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城市的分布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其次,长三角城市群属于复杂分形,其空间分布逐渐趋向均衡;第三,长三角地区顺畅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区域内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了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产业联系角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功能网络联系强度,并借助重尾分级法确定网络层级结构;再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空间分布结构、网络密度效率和网络边界效应三个层面剖析各类功能网络结构特征;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全域内各类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形态存在差异,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网络呈跳跃式交织联结分布,其余三类功能网络均呈“东密西疏”梯度化递减的网状分布;全域内各类功能联系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性,上游以成渝双核引擎式联动发展,中游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轮轴辐射结构,下游呈“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结构;城市综合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联系的分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生产功能溢出效应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各地区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力图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竞争力提升效应,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指明了实现途径与政策着力点。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刚刚起步,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学习效应尚未完全呈现。针对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应遵循集群的形成规律、注重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现代科技加速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促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事实表明,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圈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都是该区域的金融中心,甚至是国际金融中心。本文从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入手,深入分析了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因和基本条件,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金融创新结构模型。推进滨海新区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对外融资能力;应进一步拓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直接融资能力;应加强区域金融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技术溢出和企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技术溢出和企业集聚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的分析,提出了技术溢出、企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以解释区域经济的增长机制.在提出的全面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区域的生产率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对生产率提高产生直接影响,而企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和创新网络产生的市场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生产率提高产生间接影响,两种影响最终使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城市群是当今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形态和主流发展趋势。文章简要论述并分析了城市群形成与演进的历史及其必然性 ,从地域分工和区位选择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 ;重点分析了城市群的两个基本特性 :内在有机性和能级均衡性 ,认为城市群不同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聚集 ,而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以城市间相互作用为分析工具 ,对城市群规模边界的确立方法进行了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收费公路行业内部债务治理与外部减税降费均要求收费公路运营降本增效。为了探析收费公路运营效率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使用SBM模型测度了2014—2020年29个省份收费公路运营效率,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认为:收费公路运营存在着效率较低且在时间维度上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收费公路运营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平均达到81.578%; 收费公路运营效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运营效率较高的省份对相邻省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各省针对相邻省份或最近省份的运营效率现状,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产业升级或者物流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相邻省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对本省收费公路运营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建立起收费公路跨区域合作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