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以西南地区为政治军事战略基地的重大举措对于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举措客观上也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西南的航空事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尤其是1941年、1943年航空货运量呈现飞跃发展的态势,这与国民政府统治区域的缩小、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新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的开辟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对两次飞跃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西南战略基地的确立过程和中国地缘政治的演变,也进一步印证了国民政府立足于外援的抗战政策。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10年,特别是在1928—1935年这8年里,国民政府在进行大量的军事、政治活动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经济进行了重大改革.其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本文拟对此作些研究,不当之处,万祈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黄金政策防止了黄金的流失.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抛售黄金与黄金储蓄并用以稳定币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抗日战争.从1946年3月到1947年2月,黄金政策虽未能遏止通胀,但并不是全无效果.而自1947年2月17日至1948年8月19日改革币制为止,所谓收购黄金不过一纸空文.自1948年11月22日起至新中国成立前,黄金出售政策同样以失败告终.所以,国民政府黄金政策的失败不在于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而在于其错误的政治决策.  相似文献   

4.
在藏学研究中,对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探讨相对是一个有待加强的领域.西方学界对此的研究较为薄弱,台湾学界虽已有一定研究,可惜较为简略,基本属于概述性质,大陆学界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较大进展,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文章认为在既有成果基础上,通过发掘与综合利用各方史料,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化研究内容与主题,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陈晋文 《兰州学刊》2013,(12):37-4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系统化和规范化.从国际因素来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从国内因素来看,国际贸易保护理论的传入中国以及国内经济与政治及其他现实因素的制约,使国民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可以归为保护性贸易政策.这种贸易保护的总政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国民参政会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设立的政治参与机构,是国民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机构,在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国民参政会在战时国民政府政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权利来源、成员产生方式和法定职权都决定了其难以承担起引领中国政治从"威权"达至"宪政"的重任.它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轨迹显示着中国政治参与的艰难发展.  相似文献   

7.
1937年对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主张抗战与建设并重.在金融方面,时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战前经济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制定实施了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在此过程中邮政储金汇业局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四联总处下属的"四行二局"之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战时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四联总处等机构的资料,重点分析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及成效,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邮政储蓄在抗战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对甘宁青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甘宁青农村教育事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基层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内容向以爱国、科学、民主为特征的现代教育的转变.由于受政府主导的教育变迁模式的限制,在抗战结束后,随着国民政府战略重点的转移,这一变化趋势出现了停滞和衰退.  相似文献   

9.
抗战选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损失兵力非常大,补充兵员成为时下之重要议程,国民政府建立相应征兵制度,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拉壮丁”现象.以湖南事关“抓拉壮丁”伪造个案为视角来透析民国之社会风貌,可进一步揭示民国社会经济、政治与司法之多重社会另态,呈现民国社会微观与宏观之二重面相.  相似文献   

10.
战后国民政府促成西藏派代表团参加制宪国民大会.噶厦政府提出关于自治的九项要求.此要求与国民政府对藏政策设想不尽相同.为使西藏问题朝着其期望的方向发展,国民政府苦心经营,成功挽留西藏代表团参加了国大,终在宪法中规定了西藏地方自治的政治地位,并据此对呈文作出答复.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有所减轻,国民政府喘息之余,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经济战略,由原来抗战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抗战建国的经济体制,经济重心也从主要依靠外援转移至确立自给自足的方略,以奠定战后经济复兴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不尽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甘肃省商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抗战时期有较大发展。传统商业组织有个人独资、合伙出资、合营等几种形式,其大宗商业为水烟、羊毛、药材输出和茶叶、布匹、杂货输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计对甘肃投入大量资金,再加上沦陷区人才的流入,大量军队云集使得甘肃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商品种类的增加和私营商业的繁荣上,而且在经营模式上出现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农村合作商业。以甘肃省贸易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商业组织为抗战时期甘肃的商业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婷 《社会科学》2000,(10):74-78
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仍然“以政府全力发展国家资本”为基本国策 ,并借接收敌伪产业为契机 ,使国家资本在金融、贸易、交通运输、工矿、商业等各个领域中迅速膨胀起来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的庞大阵容 ,其间 ,以国家资本对轻工业领域的渗透 ,表明国民政府的国家资本政策的全面展开 ,特别是通过组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 ,国民政府对纺织业的直接控制 ,成为战后国家资本政策急剧扩张的典型事例。一作为既定方针 ,国家资本政策早在国民政府初建时 ,既以孙中山“节制资本”的理论为依据初步形成 ;抗战时期 ,又以全面抗日的需…  相似文献   

14.
孙宝根 《中州学刊》2007,(3):192-194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寇全面侵华,我国沿海沿江海关相继沦陷,海关的征税与缉私职能遭受严重摧残,日伪走私活动日益猖獗。为加强对敌经济作战,强化国统区缉私力量以及增裕国统区财政税收,国民政府财政部专门组建战区货运稽查处以补海关力量之不及,为国民政府苦撑抗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若清 《船山学刊》2005,(4):145-147
从会议的背景、内容、对持久抗战的意义来考察,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是抗战中一次比较积极和进步的会议,应该给予肯定。但由于国民政府政治态度的逐渐改变,南岳会议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937年对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主张抗战与建设并重。在金融方面,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战前经济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制定实施了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在此过程中邮政储金汇业局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四联总处下属的“四行二局”之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战时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四联总处等机构的资料,重点分析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及成效,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邮政储蓄在抗战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时货运管理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进入中后期,在日伪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双重打击下,国统区军需民用物资供应遭遇极大的困难。为加强对敌经济作战,1943年4月,国民政府财政部专门成立战时货运管理局,抢购抢运了大量的军需民用物资,积极开展查缉走私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国民政府苦撑抗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抗战后期的新疆内向:基于《蒋介石日记》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朗 《晋阳学刊》2011,(1):95-105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世才意欲摆脱苏联控制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积极布局,促使盛世才表示效忠中央。1943年后,国民政府对新疆的控制不断强化,苏联在新疆的影响日益减小。1944年8月,盛世才企图重新调整其政策。在中央压力之下,盛世才被迫辞职离新,新疆回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治之下。  相似文献   

19.
无论就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国民政府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全面抗战过程中,作为重要盟友的美国,其舆论界对于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美国媒体视域下,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有一个逐步被认可的过程,其抗战形象亦经历了由被漠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政府的形塑过程,这些关注与变化直接影响到美国民众和政府对国民政府的认同。美国政府和民众对华援助的不断扩大,中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与美国媒体的宣传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纽约时报》,有大量关于国民政府抗战活动的报道,以其为中心探讨美国媒体视域下的国民政府抗战形象及其变迁,可以透视当时美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看法及态度,体察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及处境。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肃奸运动。青岛市政府利用伪职人员接收后大肆收取贿赂,使得"经济汉奸"丁敬臣逍遥法外。而国民党内部另一利益集团却以报刊为重要工具,操纵舆论给予司法部门极大压力,与市长李先良为首的保丁派展开政治博弈。而后丁敬臣被上诉到山东高等法院审判,在司法党化且法制体系日益混乱的大背景下,检察官纵情轻判,肆意解释惩奸条文。"丁敬臣汉奸案"折射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争夺与重建国家秩序的无力,而司法漏洞恰好给政治操控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